2024-05-18|閱讀時間 ‧ 約 25 分鐘

讀後心得|《大腦生病救命手冊》

raw-image

在分享這本書的讀後心得前,首先要感謝神。

感謝我敬愛的神,在教會聽到他們在宣傳這本書時,我便一直想著要找時間買來讀,我並沒有向任何人說這件事,但沒想到在受洗的隔週,牧師便親自送給了我。


我翻開第一頁開始讀了之後,發現這本書主要在用科學的角度解說精神疾病,這是我很需要的知識。而的確也有提到精神疾病的藥物治療的必要性,但不光只是藥物治療,也還有行為治療與認知治療。


這本書是以大腦的各部位來區分章節,並詳細描述大腦各部位出問題時分別會出現什麼症狀,並提供詳細的處方供讀者參考(行為與認知的調整),雖然作者也相當重視藥物的使用,不過整本書對於藥物的述說反而是較少的。

因為藥物是醫生的專業,而身為一般人的讀者,能做到的就是調整自己的認知和行為模式,這就是這本書提供的方式。


我大致整理下這本書描述精神疾病發作的狀況:

當大腦的某部分過於活躍或過於低下,則會誘導過度的情緒產生,進而出現不符現實感的想法。


這本書的作者會透過儀器掃描大腦的狀態,來判斷是哪個部份出問題,進而對症下藥。

這和目前我所接觸過的精神科醫生很不一樣,我就診過的精神科醫生都是根據病人口頭的描述以及在醫生與病人的問答之後,依照自己的專業、診斷標準,並參雜主觀想法,診斷病人應該要用什麼樣的藥物。

但這本書的作者,他卻是透過儀器的掃描,客觀判斷病人的大腦哪裡有狀況,從而對症下藥。

這兩個差很多,因為病人口述有時不代表一切,病人有時也會因為各種因素無法完全如實回答自己的實際狀況。

這就很容易導致醫生開錯藥、沒有對症下藥的後果就是:「病人吃了藥後,情緒和疾病沒有改善減緩,卻又要承擔藥的副作用以及未來戒斷的不舒適。」

精神科的藥物本身就是拿來治療大腦的,所以副作用也會和大腦有直接的關聯,例如無法專注、想法變遲緩等等。


因此我真心認為台灣醫療體系應該要引入這種可以客觀判斷病人大腦狀況的儀器設備與技術,並建立相關的補助機制。

但這是個浩大而過於理想的想法,先容我暫時擱置一旁。


接著要討論的是這本書裡頭提到的另一個治療:認知行為治療。

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認知行為療法的核心概念為下列3種:

  1. 心理問題的產生,可能來自錯誤或負面的思考,也就是所謂的認知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2. 患者之所以會產生心理問題,可能來自過去習得的負面行為模式。
  3. 受心理疾病所苦的患者,都能透過學習更好的應對方式,進而減輕他們的各種症狀,並讓他們的生活重回正軌。

以上截自 Hello 醫師文章<認知行為治療是什麼?改變慣性思維快又有效>


我們在為自己心理問題治療時,往往是透過探尋過去來發掘現在的心理問題源自於過去的哪一段回憶或創傷。

但認知行為療法,則是專注於讓個案去學習一個新的應對心理問題的模式,從而改善這個心理問題,而這本書裡頭提到的方法,幾乎都是認知行為療法。

舉個簡單的例子吧。

這本書提到內心有九種紅螞蟻,分別代表大腦內不一樣的負面情緒,其中一個是「過度解讀他人」,例如覺得老闆不喜歡自己。就透過消滅紅螞蟻,告訴自己不知道,說不定老闆沒有不喜歡自己。

諸如此類的方式幾乎在每個章節都能看到。


其中也包括要多與正向的人接觸、遠離打擊自己自信心的人,以及為自己的生活建立目標等等,都分散在不同章節,對應著不同大腦的部份。


我在想這本書並非要告訴讀者你哪裡病了,而是要告訴讀者,你的情緒化無法控制,只是你大腦某部分過於活躍或過於低迷,那麼我們可以透過哪些方法來改善這個情緒化。

這是一本解決你情緒無法控制的問題的書,也是一本讓人能夠互相理解的書。


最重要的是,當你確定自己有精神疾病時,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是必須要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藥物治療能改善大腦有問題的部份,使你能有較和緩的情緒,能夠以較理性的方式面對自己的心理問題。

心理治療則是要針對會引發你大腦出現問題的心理問題來治療,治療過程不免不斷尋找問題、不斷挖掘過去各種創傷。

當你終於能正確認識到自己的強烈情緒是源自於過往的某個創傷時,你通常會突然感到釋然,然後那份強烈的情緒就會逐漸被放下。

情緒放下了,大腦問題就能隨之改善,藥物或許就能在醫生的指示下慢慢停了。


我在讀這本書時,心中一直有個疑問:

到底是大腦先出問題導致情緒和想法偏差,還是想法偏差導致情緒影響了大腦生病?


現在想想,覺得都是有可能的,而這個問題的真相也難以研究。


總而言之,這是本很適合入手一讀再讀的書。

再次感謝神在我身上留下的恩典。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