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公開

發瘋有理│波紋 Ripples (2023)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篇影論重點:
本片有四種「波紋」?
這不是女性主義電影?
人是怎麼活成了所愛之人想逃離的怪物?
療癒系導演不療癒了?

這是台灣電影發行的不成文規定吧:預告片最後的上映日期會加上4-6字不等的小文案,<波紋Ripples>的是:「5月31日 全員起笑」,不過這真是嚴重的誤導,這部片並不僅不好笑也不瘋狂,反倒真誠地令人驚懼,編導荻上直子(Naoko Ogigami)把戲劇性的鏡頭轉向你我的習以為常,想要理解究竟我們是怎麼不知不覺地活成了所愛之人想要逃離的怪物?

開場,由筒井真理子(Mariko Tsutsui)飾演的女主角在丈夫的打呼聲中醒來,他們頭、腳相反的睡法顯示兩人的歧異成了妥協的共生。而這天就像長久婚姻關係中的每一天,精確的鏡頭呈現了約定俗成、職責分明的日本家庭,幾乎由女性操持一切,丈夫與孩子就只是等著吃飯再繼續做著「自己的事」;荻上直子刻意讓我們看見筒井真理子百無聊賴、多般隱忍的表情,那是丈夫與孩子無法看見的女性內在,一旦爆發則會被貼上「瘋女人」的標籤;然而在本片的開場,荻上直子給了女主角「合理發瘋」的原因─這個充滿應盡責任、不再有個人主體性的有毒關係裡,竟是社會默許甚至認定女性理當的承擔。

不過本片也不全然是一部女性主義電影,在更細節的層次裡,其實也透露出丈夫同樣忍受這樣的生活。看著電視新聞報導福島核災的擴及範圍、聽著妻子說道某某家逃到沖繩,他喃喃自語不至於這麼誇張吧,但當站在自己耕耘的美麗花圃中,感受可能的核災雨無差別落下,就這麼一瞬的念頭促使他離開家,不論表面上有多理性,再強的父權體系靠山卻再也無法一肩扛下對未來的無助感,這樣的恐懼讓他放下做為丈夫、父親的社會性驕傲,不僅如此,多年後我們透過兒子的口得知,他的離開也是為了想逃離自己的妻子所代表的「人類社會結構下的日復一日」,不論男女老少,「生活」駭人地只剩生而沒有活。

311大地震正是本片中第一種出現的「波紋」,那是一種超越人類的自然之力,搖晃了社會結構和人我關係,除了促使丈夫出走,也影響女主角職場上認識的清潔工奶奶:「地震過後,大家都往前進了,只有我留在那一天…」她任憑因地震掉落的物品散落一地,更隨著生活開始囤積垃圾、雜物,對比女主角丈夫的拋下一切,奶奶則是留下一切,但都在表現無常破壞日常的人生失序感,是否總得要這麼極端的震撼才能讓人從盲目或麻木中醒來,只是那樣的醒也總伴隨生活就此斷裂的代價。

第二種波紋,則是本片主要使用的意象,是綠命會以水為超凡入聖的憑藉之物,對自然感恩的禱詞呈現出渴望回歸自然以避災的心態,之於女主角個人,水象徵了她苦求不得的滌淨與平靜,水滴匯成集體的概念則是她期待的集體認同,過去,她的付出都被視為理所當然,而現在她的「故作良善」都能成為眾人稱讚的行為─她刻意體現照顧罹癌的丈夫、假裝接納兒子聾啞的女友美珠,她的虛榮是如此拙劣,卻也卑微地讓人同情,就像偽宗教並不是劇情的探討重點,而是如果這麼假都還有人寧願去信,可以猜想所謂的真究竟帶給他們多大的挫敗。

而聾啞的美珠代表第三種波紋─聲波。這個角色首先與女主角做為一組對照,分別代表傳統女性「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自虐慣性以及新時代女性如何轉化弱勢成為自己的優勢,鏡頭巧妙操弄觀眾腦海中對這兩者的刻版印象:當女主角要求美珠和兒子分手時,鏡頭是在美珠身後使我們以為她開始掩面哭泣,才發現她實則是誇張地遮掩自己藏不住的笑意,鏡頭切回她的正面,她取笑女主角如此在乎兒子但兒子卻早有為了自己可切斷母子關係的準備,以階梯上的高低姿態表現年輕一代對陳腐觀念的成功逆襲,只是仔細一想,美珠仍舊假借男性力量才得以張牙舞爪,這樣的勝利並非出於自身、沒能從既有的缺憾找到更有力量的發聲管道,這或許始終是整體社會的困境,我們無法真正面對自己的問題,僅僅透過互相傾軋來確認自我的價值。

這樣的社會、這樣的家庭裡,不存在良好的溝通和理解,只有靠著怒吼才能宣洩情緒,用傷害彼此的方式表現自己的痛。電影中抽離的意象空間正表達人與人之間的對立狀態,腳底下的漣漪隨著撂出的狠話形成攻擊波,像是動漫裡的相互出招,勢態強弱一目了然,但不論自己的立場多麼不可動搖,將人們越推越遠的後座力才是看不見、無法復原的內傷。

第四種隱性的波,是回到女性生命歷程的「更年期」,之於身心都像是「地震」般的斷裂。荻上直子透過欣欣向榮的花園變成禪意的枯山水做為女主角當前狀態的譬喻,前者再怎麼美麗也只是他人(丈夫耕耘)閒暇時營造的一片風景,不曾為自己活的她卻如此貧瘠,她渴望水波的平靜、渴望找到內在的聲音,於是嘗試遁入另一種境界,只是她的修煉卻被鄰家的貓、出走復返的丈夫、兒子帶回不速之客而不斷打破。這使得她懷疑起自己若有似無、若無似有的矛盾存在,內心的枯槁指向最終的孤寂,使她對奶奶屋內龐大的孤獨感有著共鳴,寵物龜龜使她明白,僅僅活著毫無意義,得在愛與被愛裡生命才算完整。

本片還設計了一個貪小便宜的老人,對應到每個人背後自有故事,所謂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反之亦然,正如女主角就是個平凡的惡人,多數時候也願意給予不求償還的溫柔,對比看來無害甚至無用的丈夫,對上輩子是被配偶咬掉頭的螳螂的說法感到不悅,而執意殘害微小的生命,也在那一刻,彷彿今生與前世的因果,讓自己就此倒地不起。每一種要強,都只是自己心頭的一道深坎,在人我的壁壘分明中,內心的地震又將帶來怎樣的毀壞與怎樣的希望?

向來被視為療癒系創作者的荻上直子,卻以一種撕裂的方式擁抱故作堅強的你我,她告訴我們:不肯原諒也沒關係、不夠善良也沒關係、不必完美也沒關係、不被救贖也沒關係,如同女主角在雨中舞動節奏明快、熱情奔放的佛朗明哥時,那從黑色喪服下綻放的紅色內襯,她不再被身分狀態制約,不被假信所迷惑,而能坦誠自己遍體鱗傷,承認只想為了自己存在當下,放肆於不再燦爛的人生,而不執著期待來世。

 

同場加映:

自由,需要徹底覺悟<那一夜>

生活讓我們成為空的容器<x物語>

隨她瞳仁折射出無法成熟的大人們<呼叫愛美子>

多重只為唯一<媽的多重宇宙>

極惡‧樂透<致蕾絲莉>

avatar-img
126會員
230內容數
看電影的人 / 讀字的人 / 寫字的人。作為一個記憶力極差的人,以書寫,留下此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馬達遇見了單純的愛情、圓滿了主述者不敢企望的美好,又因為活在沒有夢的現實中,馬達也成了主述者的替罪,承擔他不敢犯下的錯誤。馬達/主述者的愛情自毀,全然沒有周星馳<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那般為了大局只得棄情棄愛這種東方傳統深植的悲劇情結,而顯現出一種當代的虛無:事實上馬達沒有必須背叛牡丹的理由.....
我們看到了勝利的真相與代價─一個國家的內部分裂。導演兼編劇亞力克斯·嘉蘭(Alexander Garland)沒有特別交代是什麼導致無可挽回的內戰,可能有很多原因,更可能真正的原因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笑話─光看去年至今台灣政壇上演的鬧劇,政客如何拿選民當令箭、玩著丑角的把戲,道盡了野心者如何操弄國家分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一個陰錯陽差,花對學長撒了失憶的謊,其實就像是愛麗絲前述的假想一樣,幻想一場不存在的愛情,然而成長說穿了便是不斷的弄假成真,在承受的起與承受不起之中鍛鍊出足以扛起現實的肩膀。不過,花與愛麗絲卻不是這樣,她們就像遊戲般地編排著可能的劇情,她們假扮情敵、故作疏離反倒凸顯了少女共謀的親暱......
馬達遇見了單純的愛情、圓滿了主述者不敢企望的美好,又因為活在沒有夢的現實中,馬達也成了主述者的替罪,承擔他不敢犯下的錯誤。馬達/主述者的愛情自毀,全然沒有周星馳<大話西遊之仙履奇緣>那般為了大局只得棄情棄愛這種東方傳統深植的悲劇情結,而顯現出一種當代的虛無:事實上馬達沒有必須背叛牡丹的理由.....
我們看到了勝利的真相與代價─一個國家的內部分裂。導演兼編劇亞力克斯·嘉蘭(Alexander Garland)沒有特別交代是什麼導致無可挽回的內戰,可能有很多原因,更可能真正的原因不過是個微不足道的笑話─光看去年至今台灣政壇上演的鬧劇,政客如何拿選民當令箭、玩著丑角的把戲,道盡了野心者如何操弄國家分
第一個鏡頭,為電影定調。黑白畫面,一名男子緩緩收拾行囊,離開家,鎖上門,把鑰匙丟進投信口,然後離開,不打算回來。你因此知道,這人以背影遺棄的問題,也將沒有答案。 因為是開場,還能耐得住時間的緩慢、平靜如常的繁瑣,但後來,你發現這樣的緩滿、繁瑣是這部片的節奏,有意為之的紀錄式貪戀。雖然「為何離開」是
不準確的中文片名頗值得玩味,與「退化」的設定形成對照,將「非己」打壓成「病態」確實是歷史上人類慣常使用的手段,症候群說的既是個體變異的傳染也是集體恐懼的蔓延,為了多數人的最大利益,感染的個體被視為沒有靈魂、沒有主權、沒有感覺的工具人,任手術刀開膛破肚翻找不能理解的奧祕、重新拼湊人形故作可以治癒...
艾莉絲·羅爾瓦雀 (Alice Rohrwacher)被稱為當代最接近古典的導演,不僅是影像質地也在於他偏愛的主題,他就像古時代的哲學家、科學家試圖以當下有限的條件理解我們尚未知曉的世界,那超越了雙眼所能看到的範圍、智識能夠驗證闡述的極限,一如曾經的地圓說、日心說,去感知我們所熟知的這個世界另一種運
一個陰錯陽差,花對學長撒了失憶的謊,其實就像是愛麗絲前述的假想一樣,幻想一場不存在的愛情,然而成長說穿了便是不斷的弄假成真,在承受的起與承受不起之中鍛鍊出足以扛起現實的肩膀。不過,花與愛麗絲卻不是這樣,她們就像遊戲般地編排著可能的劇情,她們假扮情敵、故作疏離反倒凸顯了少女共謀的親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其中不論是透過水的形式展現的內心狀態、枯山水庭園所反映的哲學意涵......
Thumbnail
長夜過後,總有光。 《長夜盡頭的微光》,一部由日本導演三宅唱執導的作品,講述一個患有 PMS(經前綜合症)的女主角與一個患有恐慌症的男主角相識相知的故事。這部電影用16mm菲林拍攝,所以它的顏色、光都十分美,是會令人想馬上去日本的美。
最近總會受到華麗且音樂和場景極不對稱的日本電影所吸引,從下妻物語到令人討厭的松子小姐的一生,而至最近的惡女花魁。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
Thumbnail
1961年有部由我曾經介紹過的川島雄三監督執導,若尾文子主演的劇情片"女人二度出生"上映,女主角園子是名陪酒也陪睡的美貌藝妓,不唱曲的那種,身邊的恩客一個換過一個,改天我再來聊聊這部電影。
Thumbnail
这几天看了几部日系电影,好适合这个20几度的天气。今日阳光和煦,风也好温柔。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下,光影重重叠叠,有山、有海,那就是温暖和希望。 初看片名,以为是一部漫长而冗杂的文艺片,其实不然。在充满日式美学的镜头下,呈现出背后深沉的议题:比如未婚先孕、领养制度、身份认同、边缘少女等。整
Thumbnail
當掌聲響起,為女主角依子獻上震耳欲聾的喝采聲,她以最後一舞回敬所有觀眾,代表著她即將踏入人生的新一篇章。荻上直子導演同樣透過《波紋》為自身的影像創作風格翻開新頁,原先傳遞著陽光正面的樂活生命哲學,自《波紋》後她拍出了人的另一面向,相對黑暗負面的角色人物,劇本仍保有她對
Thumbnail
《波紋》對於中年女性的觀照,既是殘酷的也是溫柔的,因為生活不是淨化而來,生活是從自我出發,於是震災創傷、宗教洗腦、家庭失和、職場挫折、鄰里衝突......這些再驚悚的情節,也能夠很黑色幽默,因為生命的圓滿操之在己,怨人也是徒勞,即便現實令人髮指,只要願意拾回自己真情,一切就能挺過去,為自己再活一次。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其中不論是透過水的形式展現的內心狀態、枯山水庭園所反映的哲學意涵......
Thumbnail
長夜過後,總有光。 《長夜盡頭的微光》,一部由日本導演三宅唱執導的作品,講述一個患有 PMS(經前綜合症)的女主角與一個患有恐慌症的男主角相識相知的故事。這部電影用16mm菲林拍攝,所以它的顏色、光都十分美,是會令人想馬上去日本的美。
最近總會受到華麗且音樂和場景極不對稱的日本電影所吸引,從下妻物語到令人討厭的松子小姐的一生,而至最近的惡女花魁。
Thumbnail
躁動的不安如輻射般蔓延擴散,降下的苦雨將時間凍結在了那一天,思緒紊亂地像是被雨點打亂的漣漪,由荻上直子執導的《波紋》以精準銳利的口吻,也藉著宗教信仰與婚姻生活拉扯出的荒謬感,直指社會強加於母職的枷鎖與折磨……
Thumbnail
1961年有部由我曾經介紹過的川島雄三監督執導,若尾文子主演的劇情片"女人二度出生"上映,女主角園子是名陪酒也陪睡的美貌藝妓,不唱曲的那種,身邊的恩客一個換過一個,改天我再來聊聊這部電影。
Thumbnail
这几天看了几部日系电影,好适合这个20几度的天气。今日阳光和煦,风也好温柔。在河濑直美的镜头下,光影重重叠叠,有山、有海,那就是温暖和希望。 初看片名,以为是一部漫长而冗杂的文艺片,其实不然。在充满日式美学的镜头下,呈现出背后深沉的议题:比如未婚先孕、领养制度、身份认同、边缘少女等。整
Thumbnail
當掌聲響起,為女主角依子獻上震耳欲聾的喝采聲,她以最後一舞回敬所有觀眾,代表著她即將踏入人生的新一篇章。荻上直子導演同樣透過《波紋》為自身的影像創作風格翻開新頁,原先傳遞著陽光正面的樂活生命哲學,自《波紋》後她拍出了人的另一面向,相對黑暗負面的角色人物,劇本仍保有她對
Thumbnail
《波紋》對於中年女性的觀照,既是殘酷的也是溫柔的,因為生活不是淨化而來,生活是從自我出發,於是震災創傷、宗教洗腦、家庭失和、職場挫折、鄰里衝突......這些再驚悚的情節,也能夠很黑色幽默,因為生命的圓滿操之在己,怨人也是徒勞,即便現實令人髮指,只要願意拾回自己真情,一切就能挺過去,為自己再活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