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6/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人生4千個禮拜】這不是一本雞湯文學!(好書推薦)上篇

一個悠閒的假日,我走進圖書館想找點心靈雞湯激勵一下自己。我巡梭在各個書架之間,只一眼就被封面是兩顆茂綠大樹的書本給吸引。依據我飽覽雞湯的經驗,只要背景是植物,然後書名有人生兩個字的,百分之百不會錯,一定是一本濃郁的心靈雞湯文學。


然而當我翻開第一頁時,我發現我錯了! 這本書的作者居然是柏克曼(Oliver Burkeman),一位國際知名的記者,曾獲頒外國記者協會「年度青年記者獎」,並且擁有自己的心理學專欄。因此,閱讀時可以很明顯感覺到,這本書文字功力很深,邏輯清晰且有理有據,能夠旁徵博引,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他居然還引用了道德經的內容加強他的論述,著實讓我大開眼界,也更佩服作者在蒐集資料上的用心。


這個世代的人是被精密打造的工具,他們身上總是壟罩著無力的疲憊感。


本書的一開場,就直刺人心。


為何我們總是無法掌控自己的時間? 為何我們總像是永遠不會停下的輸送帶,以自己不想要的方式,消耗著有限的生命? 以及,為何時間管理技巧永遠不會奏效?


作者在前兩章以大量的例子和篇幅,試圖在讀者的腦中建立起一個認知: 現代人將「時間」視為一種資源,而這大錯特錯!


原因呢? 其實很簡單,當現代人將時間視為一種資源,那麼很容易就會想要徹底的利用它,會想要用上所有時間管理技巧,只為將日程表排的滿滿的。尤其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小孩,從小就被灌輸要節儉,不要浪費,要懂得善用資源。因此當時間一點一滴流逝,自己卻毫無作為時,會感受到強烈的負罪感和焦慮。


緊接著,作者又提出了另一個論點,那就是生產力、效率就是一個陷阱。事事盡在掌控的那一天將永遠不會來臨,工作也永遠不會有做完的一天。例如我一旦做完了今天的工作,就會想著要不把明天的工作也做了,或是找出一些不重要的工作填滿時間,反正絕不會滿足於有限的工作,因為人類總是想要更多。


綜上,我認為作者主要想說服讀者的其實就八個字:「資源有限,慾望無窮。


基此,將時間這種抽象流動的自然存在,視為一種資源,無疑是一種病態且自找苦吃的想法,除了增加年齡焦慮和空虛無力感之外,沒有任何好處。但是現代人就是沒有辦法擺脫這種魔咒,我邊讀時也邊想著我大概也沒辦法徹底拋去這樣的想法!


就像是在回應我的質疑一樣,下一章作者就提出了海德格「向死存在」的概念,說明了如何從時間有限性下的焦躁中抽離,並且提出了選擇去選擇這個論點。(說實話,這種如同跟作者對話般的閱讀體驗,真的很爽!)


向死存在。


我非常喜歡海德格提出的這個概念,其實就有些像是反向思考,從原本認為生命和時間是人類理所應當的權利,轉變思維為: 只有死亡才是人類必定走向的終點,人類並沒有要求活著的權利,能活著只是碰巧罷了。秉持著這個概念,即使無法避免得遇上煩人的事情時,居然也會感到幸運,我竟有幸能碰上煩人的事!


這樣的思維轉變是很驚人的。因為在眾多極具誘惑力的人生選項中,人類只能選擇一個可能性,這本是無奈又可悲的過程,但現在接受了新思維後,從我必須做出選擇,變成了我有幸做出選擇,在面對時間有限性下必須放棄的可能性,也就不再那麼感到遺憾,反而會充滿感激。


由於還有很多想分享的觀點,因此還有下一篇喔~


***上篇完***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內容總結
人生4千個禮拜
5
/5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