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刑法第140條侮辱公務員與侮辱職務罪,是否違反憲法對言論自由的保障?

侮辱公務員或侮辱公務員依法執行之職務,違反了什麼法令?

答案是刑法第140條。

根據中華民國111年1月12日修正公布之刑法第140條規定:「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當場侮辱或對於其依法執行之職務公然侮辱者,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

然而,憲法第11條保障人民有言論之自由。對於公務員或其職務所為之侮辱性言論,是不是一種意見表達?是否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對侮辱公務員或其職務的行為處以刑罰,是否會不當箝制了人民的言論自由?

近日,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給出了結論。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的結論是什麼?

關於侮辱公務員罪之部分,憲法法庭並未直接宣告違憲,但做了限縮解釋,認為必須「限於行為人對公務員之當場侮辱行為,係基於妨害公務之主觀目的,且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之情形,於此範圍內,始與憲法第11條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無違。」

至於何謂「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

根據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理由之闡釋,是指:「該當場侮辱行為,依其表意脈絡(包括表意內容及其效果),明顯足以干擾公務員之指揮、聯繫及遂行公務者,而非謂人民當場對公務員之任何辱罵行為(如口頭嘲諷、揶揄等),均必然會干擾公務之執行。一般而言,單純之口頭抱怨或出於一時情緒反應之言語辱罵,雖會造成公務員之不悅或心理壓力,但通常不致會因此妨害公務之後續執行,尚難逕認其該等行為即屬『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

此外,判決理由亦指出,如果表意人經執行職務之公務員制止,然仍置之不理,繼續當場辱罵,此時即得認定行為人應已具有妨害公務執行之主觀目的,進而據以判斷其當場辱罵行為是否已足以影響公務員之執行公務。

關於侮辱職務罪之部分,憲法法庭則認定與憲法第11條保障言論自由之意旨有違,自該判決宣示之日起,失其效力。


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做成前,法院是如何看待侮辱公務員罪的?

在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做成前,法院基本上只會去討論一個人的言詞,有沒有構成「侮辱」。

又因為「侮辱」係屬不確定法律概念,因此在若干判決中,法院對於如何認定侮辱,給出了判斷基準。

根據臺灣高等法院102年上易字第2700號刑事判決指出:

「所謂『侮辱』,乃對他人為輕蔑表示、貶損他人之行為,該行為須有害於他人之感情名譽,使他人精神上、心理上感受到難堪或不快之虞者,始足當之。至於是否有害於他人之感情名譽,亦應就具體狀況,視行為人與被害人之關係、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方言或用語習慣等,自客觀予以判斷。尤以日常生活常見之口頭禪或慣用語,依一般社會通念,未必即使人感受到遭輕蔑,行為人倘無侮辱他人之意思,僅係一時氣憤脫口而出,自不該當『侮辱』之要件;而刑法第140條第1項之侮辱公務員罪,須行為人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以粗鄙之言語、舉動、文字、圖畫侮謾辱罵、嘲笑公務員,或出於貶損公務員評價之意思,而有輕蔑公務員人格之言語舉措,始足構成該罪,蓋侮辱公務員罪處罰之目的,係在避免行為人對於執行職務中之公務員,以言語等各種前述之方式侮辱公務員,並非在要求行為人須以文雅之言行對待值勤公務員,蓋言行文雅與否,涉及個人修養與教育程度,不能僅因行為人口出惡言,即遽認屬侮辱公務員之言語,從而,若公務員執行公務時,行為人並無對公務員為辱罵之言語或行為,或行為人之言行舉止雖非文雅、甚且粗鄙,然依當時客觀情況下,可認非出於侮辱公務員人格之意,或並無貶抑公務員評價之舉,即與該罪之構成要件不符,自無從以該罪相繩。」

除此之外,最高法院108年度台上字第3183號刑事判決亦指出:

「是否構成侮辱,並非從被害人或行為人之主觀感受判斷,而係以陳述內容之文義為據,審酌個案之所有情節,包含行為人與被害人之性別、年齡、職業類別、教育程度、社會地位、平時關係、言語使用習慣、詞彙脈絡等,探究言詞之客觀涵義,是否足以減損被害人之聲譽。」。附帶說明者,該判決其實是在解釋刑法309條公然侮辱罪之內涵,然而在刑法140條之侮辱公務員罪,應為相同之理解。

至於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3號判決,對於「侮辱」之認定有更細緻的解釋, 基於篇幅考量,乃另行撰文討論,於此先不細述。

各位看了上開幾則判決,有什麼想法嗎?

過往遇到侮辱公務員罪的案件,到了法庭上,往往都在爭執「主觀上有沒有侮辱公務員人格之意」、「客觀上是否足以減損公務員之聲譽」。但是,即便有上開基準輔助法院判斷,法院判決有罪、無罪的情形,仍然很難有具體客觀之標準,只要被認定有一句「侮辱」之言論,即使尚不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職務,仍是1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10萬元以下罰金之刑責。而刑法140條侮辱公務員罪之刑度,可是比起刑法309條第1項公然侮辱罪來得更重。

自從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做成後,必須更進一步探討「主觀上是否基於妨害公務之目的」、「客觀上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可以預期未來法庭上攻防的重點,將會有所轉換。


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理由,還告訴我們幾個重點

  1. 憲法對言論自由之保障並非絕對,立法者得考量我國之憲政發展及歷史社會脈絡,就不同類型之言論,例如政治、學術、宗教、藝術或商業等,依其性質而有不同之保護範疇及限制之準則。其中有關國家法令及政策之意見提供及公共討論、對於政府權力行使之監督批評、或對政府機關及公務人員表現之評價及反應等,因具有形成公意、監督施政及實踐民主等重要功能,應受憲法之高度保障
  2. 侮辱公務員罪,表面上看似對公務員個人名譽之貶抑,實係對該公務員執行職務時所代表之國家公權力之異議或批評,而非單純對公務員個人之侮辱。因此,該罪之立法意旨係在保障與公務執行有關之國家法益,而非個人法益,應限於「足以影響公務員執行公務」之情形,始構成犯罪。至就侵害公務員個人名譽之公然侮辱行為,應適用刑法第309條公然侮辱罪予以處罰。
  3. 關於侮辱職務罪部分,由於人民對政府機關及其職務(包括法令政策之制定及各項公務之執行)之異議、質疑、批評等意見及評價,本即具有監督施政、促進民主的重要功能此等監督、批評政府之言論,不僅是民主國家所不應禁絕處罰者,甚至是憲法言論自由之核心保障範圍,以維護民主制度之有效運作。就此等不涉事實真偽之意見及評價,例如人民抽象咒罵特定政府機關之職務行使,縱其使用語言刻薄粗俗或顯屬發洩情緒者,應認仍屬質疑或批評公權力之言論,而受憲法言論自由之保障。因此對侮辱職務之行為處以刑罰制裁,已侵及憲法言論自由之核心保障。


以上是對憲法法庭113年憲判字第5號判決的簡要分享。

更多法學知識,不定期更新、分享,歡迎追蹤本作者文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黎紹寗,台大法律系、台大法研所財稅法組畢業。現為執業律師。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