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05|閱讀時間 ‧ 約 23 分鐘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技術導向的生命辯論

發表於《議藝份子》第42期藝評專欄,此平台上僅節錄部分文章,全文請至《議藝份子》官網查看。
raw-image


後人類和賽博格作為科技發展和AI崛起中的熱門話題,成為許多藝術家創作的焦點。此次忠泰美術館推出的展覽,收錄了世界各地討論機器人意識、深偽技術、人工智慧、賽博格和擴增實境等題材的作品。在變遷迅速的現代社會,對著栩栩如生的機器,「人是什麼」的思考已和過去的哲學意義不同。在藝術創作上有多種角度可以切入這個問題。

此次展覽是前一檔《亻─ 生而為人》的延伸,只不過前一次展覽聚焦於「肉身」,以雕塑為主要的作品形式,相較之下,此次《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收錄的作品在創作手法上使用了程式語言、虛擬實境等新媒體技術,儘管論述中將這個傾向歸咎於為「超越人類肉身的物理型態」,仍難掩作品幾乎全數都是技術導向的思維模式這點。

策展人的論述中,其中有一段是:

「生命以及其意義,是人類亙古以來最為深刻的提問,對於生命的思考與想像構成了知識、藝術等精神創作的驅力。⋯⋯展覽嘗試表現出在這 個科技再創世的時代裡,『生命』因人工智慧、賽博格以及物種的人為干預等,所構成的新生命環境。」 

文中提到此次展覽討論的是新生命環境,與其說是關心科技,不如說是關心「生命情境」。

以這個脈絡思考展覽中的作品的話,展覽的確給出了公式化的課本解答:機械手臂畫出精緻的素描,手臂和攝影機搭配起來,簡直像活生生的人就坐在位置上,觀看靜物、生產獨特的觀察;自在肢計畫團隊的賽博格表演,機器手臂靈活且細緻地融入舞者的肢體,彷彿本來就是人的器官之一。 但如此處理「生命」的問題在於,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全文請至《議藝份子》官網查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主要在台北看展覽,以藝術大學理論組學生的身份做一些簡單的評論。希望能跟喜歡看展覽的人一起交流!
內容總結
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
3
/5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