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淚》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滴淚》

這是我第一本讀到中國知識份子從反右到文革的回憶錄,是在大學歷史週的時候入手的。

作者巫寧坤(我會一直記成巫仁恕……),抱著為新中國服務的心情,從美國留學回中國。當時就有一位朋友不願回去,苦笑著說理由:「不想回去被人洗腦子」。巫寧坤沒有參透其中的不祥,逕自回國,終於體驗到共產黨所謂反右、鎮反、大躍進、三面紅旗、鳴放陽謀到文革結束。

「折騰」,這是我讀這本回憶錄最大的感想,共產黨的新中國就是在折騰人民,年年幾乎都有新花樣。毛澤東迷信「運動」,沒有建立一個健全的體制和法制,比起中國歷朝皇帝毛澤東可以說是一丁點制衡都沒有,整個中國幾乎都在他一人意志之下。

「我歸來,我受難,我倖存」這是巫寧坤給這段回憶下的註腳。

文革結束前的中國知識分子,必須要挺過一波又一波的政治運動,秉持本心的知識分子,早早就被下放勞改;挺過每一波的知識份子,則早已面目全非。巫寧坤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老師、同事、朋友在一波波政治運動下,最原始的人性被挖掘了出來,這樣的慘劇,即使文革結束,仍然留下巨大的後遺症。

留下來能佔據高位的,幾乎都是「流氓」,尤其中國現在這個領導世代就是紅衛兵出身。從外交就可以顯著看到這種變化--改革開放還有所謂留洋派和元老派,知道中外關係的脈絡,但隨著這些人凋零,上位者即所謂的「土共」,違背鄧小平留下的「韜光養晦」遺訓,急於當各種「戰狼」,無視曾經批判的「社會帝國主義」。新中國「折騰」的影響,至今仍在發酵。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65530

延伸閱讀:

《出中國記》

作者康正果也是一名知識分子,甚至比起巫寧坤,他還是一位接受過傳統中國思想薰陶的知識分子。祖父家的舊書,成為他未來挺過一波波政治運動的精神糧食。


他自嘲「反動」,偏要跟政治風向對著幹。文革結束後政治風氣強調紀律,他偏要研究「豔情詩」。他的指導老師一句話,我認為貫穿了整個新中國對知識分子的「折騰」:


「正果,學術問題也是政治問題呀!」

購書連結: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313008?sloc=main

raw-image


avatar-img
31會員
6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夏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第三帝國興亡史》 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是一名記者,親眼見證過希特勒崛起的過程,戰後又到混亂的檔案倉庫翻閱、掌握了許多「第三帝國」的史料。這本書並沒有參照學術格式,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史料(類似李德哈特)。
《建豐二年》 歷史學家常說「歷史沒有如果」,許多史家也喜歡用這句話嗆人,或在書裡面嗆人。但說是這麼說,我個人就認為不浪漫的人無法成為優秀史家,史家們也往往「傲嬌」,上課時喜歡講「如果」,著作裡也會忍不住寫「如果……」的一些想像,雖然他們往往會立刻扳回來。
《極地惡靈》 這部小說其實是我大學的畢業恩人。當時不想在最後一門課留下遺憾,想寫一篇中短篇的歷史小說當期末報告。但欠缺靈感的我相當苦惱,想寫一篇夾帶奇幻色彩又跟台灣早期史有關(老師限定範圍在花東地區)。
《表裏柯P:迷思與真相 》 學者易勞逸(Lloyd E. Eastman)曾寫過一本《毀滅的種子》,是最早關於「國民黨為何短短幾年就在大陸一敗塗地」的系統性研究,往後的國民黨史研究(大陸時期)基本都是和易勞逸在對話。
《馬雅任務》 作者林斯諺。最初是在大學認識這號作者,看到華文系有一門課的某個星期,會專門請推理小說家來演講,只是看到海報就去了。 當時林斯諺準備到紐西蘭念博前夕,念的是哲學。他本人還自嘲說推理小說界聽到他念哲學還嚇了一跳,他們一直都認為推理小說是理工科出身的守備範圍。 結果聽了他的演講後就被圈
《朱令的四十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毒殺疑案 》 台灣仍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比台灣進步、中國比台灣發展得要好、中國比台灣有效率…… 如果比較硬體,比較經濟,甚至人才的競爭力(人才能不能在社會上發揮正面功用是另一回事),或許台灣真的不如中國。但這一部分人很難理解為何另一部分人不想和中國統一,甚至不想與
《第三帝國興亡史》 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是一名記者,親眼見證過希特勒崛起的過程,戰後又到混亂的檔案倉庫翻閱、掌握了許多「第三帝國」的史料。這本書並沒有參照學術格式,因為作者本身就是史料(類似李德哈特)。
《建豐二年》 歷史學家常說「歷史沒有如果」,許多史家也喜歡用這句話嗆人,或在書裡面嗆人。但說是這麼說,我個人就認為不浪漫的人無法成為優秀史家,史家們也往往「傲嬌」,上課時喜歡講「如果」,著作裡也會忍不住寫「如果……」的一些想像,雖然他們往往會立刻扳回來。
《極地惡靈》 這部小說其實是我大學的畢業恩人。當時不想在最後一門課留下遺憾,想寫一篇中短篇的歷史小說當期末報告。但欠缺靈感的我相當苦惱,想寫一篇夾帶奇幻色彩又跟台灣早期史有關(老師限定範圍在花東地區)。
《表裏柯P:迷思與真相 》 學者易勞逸(Lloyd E. Eastman)曾寫過一本《毀滅的種子》,是最早關於「國民黨為何短短幾年就在大陸一敗塗地」的系統性研究,往後的國民黨史研究(大陸時期)基本都是和易勞逸在對話。
《馬雅任務》 作者林斯諺。最初是在大學認識這號作者,看到華文系有一門課的某個星期,會專門請推理小說家來演講,只是看到海報就去了。 當時林斯諺準備到紐西蘭念博前夕,念的是哲學。他本人還自嘲說推理小說界聽到他念哲學還嚇了一跳,他們一直都認為推理小說是理工科出身的守備範圍。 結果聽了他的演講後就被圈
《朱令的四十五年:北京清華女學生毒殺疑案 》 台灣仍有一部分人認為,中國比台灣進步、中國比台灣發展得要好、中國比台灣有效率…… 如果比較硬體,比較經濟,甚至人才的競爭力(人才能不能在社會上發揮正面功用是另一回事),或許台灣真的不如中國。但這一部分人很難理解為何另一部分人不想和中國統一,甚至不想與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勵志的雞湯故事,或是追憶似水年華的流水帳,更不會分享任何讀書技巧。我只想紀錄那幾年曾經努力過的光陰,以此提醒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莫忘初衷。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回憶的文章,描述作者在學生時期的一些點滴回憶和情感。文章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感慨。作者表達了對那段回憶的感謝以及對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的祝福。
Thumbnail
當朋友已決意離去 感傷多少會有一點 落淚倒是不必 想往昔來來去去 當魚倦雁疲 還是留點空間還給自己 世界應該依然是這般美麗 緣份來時彼此珍惜 緣份盡了難免惋惜 回首想這段友誼 彼此盡力相知相惜 改不了天只好改變自己 學庸2005.01.11 作品號03-0175-03
Thumbnail
在我過去的人生歲月中, 我一直在追尋某個人的影子。 因為太早的時候選擇相信、失去, 然後抗拒的不願接受、再到放棄, 進而自暴自棄。
Thumbnail
每每想起你 我還是流下眼淚 也許這也是一種永恆
Thumbnail
前程往事東流水 換飲癡心淚相隨 總是前朝舊情事 今朝醉夢復憶誰 學庸2006.08.08/23:17 作品號03-0263-03 雪天使回應「覆臥雲談笑間-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回應」 殘春簷溜擾終宵 淚釀痴心酒一瓢 誰又扣窗敲寂寞 迴廊敗葉任風飆 雪天使
Thumbnail
淚眼以對 說不出心裏的話 驪歌尚未響起 已經開始思念
Thumbnail
「我還記得,那是我一生中最徬徨的日子。出於某些原因,我將頭髮染成白紙,才止息焦慮。」麟憶起在大學時期與明鏡等人相遇的時光,那時對方在「弼教處」擔任糾察隊長,私底下卻是秘密社團的招募員。他是在吉他社認識她的,放學時間明鏡始終待在教室的窗邊寫作。
Thumbnail
一聲聲,淚落心上;一幕幕,回憶再次瀏覽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Thumbnail
這不是一篇勵志的雞湯故事,或是追憶似水年華的流水帳,更不會分享任何讀書技巧。我只想紀錄那幾年曾經努力過的光陰,以此提醒自己在未來的道路上莫忘初衷。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回憶的文章,描述作者在學生時期的一些點滴回憶和情感。文章充滿了對過去時光的回味和感慨。作者表達了對那段回憶的感謝以及對曾經陪伴過自己的人的祝福。
Thumbnail
當朋友已決意離去 感傷多少會有一點 落淚倒是不必 想往昔來來去去 當魚倦雁疲 還是留點空間還給自己 世界應該依然是這般美麗 緣份來時彼此珍惜 緣份盡了難免惋惜 回首想這段友誼 彼此盡力相知相惜 改不了天只好改變自己 學庸2005.01.11 作品號03-0175-03
Thumbnail
在我過去的人生歲月中, 我一直在追尋某個人的影子。 因為太早的時候選擇相信、失去, 然後抗拒的不願接受、再到放棄, 進而自暴自棄。
Thumbnail
每每想起你 我還是流下眼淚 也許這也是一種永恆
Thumbnail
前程往事東流水 換飲癡心淚相隨 總是前朝舊情事 今朝醉夢復憶誰 學庸2006.08.08/23:17 作品號03-0263-03 雪天使回應「覆臥雲談笑間-每個人都有一個故事回應」 殘春簷溜擾終宵 淚釀痴心酒一瓢 誰又扣窗敲寂寞 迴廊敗葉任風飆 雪天使
Thumbnail
淚眼以對 說不出心裏的話 驪歌尚未響起 已經開始思念
Thumbnail
「我還記得,那是我一生中最徬徨的日子。出於某些原因,我將頭髮染成白紙,才止息焦慮。」麟憶起在大學時期與明鏡等人相遇的時光,那時對方在「弼教處」擔任糾察隊長,私底下卻是秘密社團的招募員。他是在吉他社認識她的,放學時間明鏡始終待在教室的窗邊寫作。
Thumbnail
一聲聲,淚落心上;一幕幕,回憶再次瀏覽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