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閱讀時間 ‧ 約 29 分鐘

世界中的暴力-單一超級強國?

明理的人都知道,遮眼閉目或用「和平」換字包裝,緩和不了戰爭的殘酷真相;逃避而不願直視,也無法否定戰爭與我們的過去同在,也是我們現在的一部分,而且還會緊隨著我們,共同走向未來。人就是這類暴力衝突中唯一的主角,沒有配角,討論戰爭,就是討論人。

戰爭:暴力、衝突與動盪如何形塑人類與社會

有人類,即有戰爭
戰爭能摧毀一切,卻也推動文明進程跨越數世紀歷史縱深,
從戰爭的根源,體認它如何左右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素來享有「長期和平」(Long Peace)的我們,很容易就認為戰爭是別人才會做的事,人類看似已經遠離戰爭,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包括中南半島、阿富汗、非洲大湖地區及中東在內,依然衝突不斷。瑞典烏普薩拉大學(Uppsala University)研究估計,在1989年到2017年間,超過200萬人因戰爭而死亡。而自1945年以來,有5,200萬人因衝突而被迫逃難。

人類的言語、生活處處皆是戰爭留下的印記,我們活在一個戰爭所塑造的世界裡。戰爭使人民遷移、逃難;有如此多的邊界是被戰爭所界定,如此多的政權與國家通過戰爭而崛起與殞落。戰爭是最具組織性的人類活動,反過來促使社會變得更組織化。

當政府權力擴大時,戰爭也帶來有益的進步與改變:私有武力的終結、更好的法律與秩序、民主、社會福利、教育的改進、女性或勞工地位的改變,及醫藥、科學與技術的進步。但製造戰爭的因素——貪婪、恐懼、理念,持續在人類間發揮作用。

氣候變遷的衝擊、爭奪稀有資源、大規模的人民運動、社會內與不同社會間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偏執民族分子的民粹主義崛起和擺出救世主姿態的魅力領導人,依舊為衝突的助燃劑

戰爭是屬於人類身上的一部分?是國家有必要時可以正當使用的工具?甚至是某種我們引以為傲的東西?

「麥克米蘭的《戰爭》以『人』為全書的主軸:人的感受、人的反應、人的荒謬、人的矛盾……書中的主題不是國家、民族、戰術或勝負,甚至不是歷史時間序列,因為作者認為,『』才應該是我們思考戰爭這個謎團唯一的關懷所在……」

故,欲真切理解人類,必當傾力去認識、思考戰爭。

戰爭有其縱橫交錯的肌理紋路、橫牽直連的寬廣面向、上下纏繞的深層影響。看到殘屍遍野、聽到垂死哀嚎,甚至聞到飄忽於戰場上的血味與死味,感受到末日降臨的悲戚與絕望。我們是否因立足於新時代──21世紀──的自信而不屑談論戰爭?或者我們其實明知這是普遍人性野蠻墮落的劣根性?,而不敢靜心面對真實的「它」呢?

單一超級強國-世界中的暴力


美國的傷痕

獨立戰爭與美國政治的暴力基因

美國的傷痕》是一部暴力史。它是首部從暴力的角度敘述和解析美國革命和獨立戰爭的研究。

被粉飾過的美國獨立戰爭的另一面——暴力,即美國實際誕生於一場充滿暴力和血腥的內戰。

作者不但用生動翔實的文字展示了愛國者與保皇派、英國兵與平民、白人與黑人、印第安人之間的種種暴力行為,還展示出這種無處不在的暴力所帶來的道德困境,即英國人對無休止戰爭的左右為難以及勝利者對戰爭罪行的抹除、篡改和美化。

研究戰爭與暴力的文化史專家韋恩?E. 李提醒我們的:“學術很少觸及恐懼、饑餓、流血犧牲等戰爭暴力的話題。另一方面,僅僅講述故事又很難展現出身處困境之人為何大開殺戒或甘願赴死??

兩個多世紀以來,這一話題不僅被美化、粉飾,而且對遭遇選擇性遺忘。戰爭的親歷者對分裂、紛爭和暴行記憶猶新,而後人則沉湎於這一國家誕生的羅曼蒂克神話。為恢復革命年代暴力的本來面目,我們可以從參與雙方如何理解這一場鬥爭以及倖存者與後人如何理解和誤解這一場鬥爭中獲得啟發

目睹暴力……既令人厭惡又讓人著迷。確實,惡言惡語本身便是傷人的利器


我們活在一個眼花撩亂的暴力時代

美國的「暴力血統」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

歐洲殖民船「五月花號」1620年抵達北美大陸後,一系列殖民據點被建立起來。隨著新移民不斷湧入,殖民者開始大肆侵占印地安人的土地和資源,並對印地安人進行屠殺。戰爭、瘟疫、飢荒等讓印地安人數量大幅減少,不少部落甚至完全消失。

在美國透過獨立戰爭擺脫英國殖民統治成為聯邦制國家後,印第安人的「惡夢」並沒有結束——當時的美國政府非但沒有承認印第安人的公民權,反而變本加厲,煽動了對印第安人持續上百年的暴力驅逐和血腥殺戮。

  • 動武成癮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在2019年一次演講中直言:美國是「世界史上最好戰的國家」。

有研究機構統計,自1776年獨立以來,在其240多年歷史中,美國沒有參與戰爭的時間不足20年。自二戰結束以來,世界上主要戰爭或武裝衝突中大多都能看到美國的身影──從直接發動戰爭到支援代理人戰爭從煽動他國國內叛亂到提供武器彈藥、訓練反政府武裝等。

究其原因,美國動武成癮是為了維護霸權。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奉行霸權主義政策,不惜一切守住霸主地位,而軍事則是重要工具。為了挑起戰爭,美國可謂不擇手段、毫無底線。為了“師出有名”,美國經常渲染、誇大其他國家的軍事威脅

儘管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軍力,但仍沉迷於軍備競賽在軍力上尋求對其他國家的絕對優勢。 其次,美國動武成癮仍與輸出價值觀有關。美國一直自詡為“山巔之城”,信奉“美國例外論”,長期痴迷於鼓吹自己定義的所謂“普世價值”,並以此為藉口公然對價值觀不合的國家實施干涉。

對於不屈服於美國淫威的國家,美國常常找藉口動武,還拉上盟友“群毆,並恬不知恥地把自己描述成“正義之師”。 再次,美國在國際秩序中奉行“叢林法則”,恃強凌弱。冷戰結束後,美國實力空前強大,無人能撼,在處理國際事務中愈發傲慢,很多時候不尊重國際秩序和規則,也不把其他國家放在眼裡,經常試圖透過武力解決問題。

整個世界在美國看來都像個「靶子」

哈佛大學國際關係學教授史蒂芬·瓦爾特曾撰文說,美國在軍事上擁有絕對實力,因此整個世界在美國看來都像個「靶子」。

自 1996 年以來,五角大廈宣稱的使命是在陸地、海洋、空中、太空和資訊等各個領域,以及在實踐中,在世界每一個可到達的地區保持「全方位主導地位」。美國傳統的戰爭方式傾向於強調「三個D」

這給我們留下了一個令人困惑的問題:如果與早期的全球威脅和衝突相比,包括二十一世紀恐怖主義在內的暴力事件的總體發生率相對較低,那麼為什麼美國的應對措施是變得越來越軍事化、隱密、不負責任?

現在又有 7 個國家擁有核武器,而且還有 40 多個國家被認為“擁有核武器”,這一事實也不意味著“威懾”已經增強。未來使用核武器,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仍然是一種不祥的可能性。非國家恐怖分子可能以某種方式獲得並使用核裝置,加劇了這種威脅。

核現代化只是美國全部實力的一小部分——這是一個如此龐大的軍事機器,以至於奧巴馬在 2016 年 1 月的國情咨文演講中異常強調了這一點。 ,」他宣稱。 「時期。時期。還差得很遠。還差得很遠。還差得很遠。我們的軍事開支比接下來的八個國家的總和還要多。

如此驚人的數字令人難以理解,但人們並不需要接受統計學訓練就能了解這個數字。簡單的算術就夠了。僅 30 年核子現代化議程的預計費用就超過每天 9,000 萬美元,或每小時近 400 萬美元。為了維持美國「地球上最強大的國家」的地位,一年需要花費 1 兆美元,相當於每天約 27.4 億美元,每小時超過 1.14 億美元。

創造前所未有的暴力能力,代價高昂,但回報豐厚。那麼,這是一個所謂的「新和平」時代嗎?再想一想。

美國的暴力世紀才剛過四分之三……未來還會有更多。


反社會人格傾向

未知的第三者

⏳美國已失去它的慷慨

天使還是打手? ~續篇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