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牧羊的小男孩,每天趕羊到山坡上去吃草。小男孩覺得每天做同樣事情很無聊,於是他想了一個主意。
他忽然氣急敗壞的衝下山坡,對著村莊大喊:「狼來了!狼來了!」
村裡的人聽見了,拿起木棒、獵槍等武器跑來,要幫男孩打走狼。但到了山坡,只見到哈哈大笑的小男孩和一群正在安安靜靜吃草的羊,根本沒見到狼的影子。
小男孩覺得惡作劇很成功,於是動不動就玩這種「狼來了」的遊戲,弄得村民很生氣。
「放羊的孩子」的故事很短,旨在說一個「搗蛋鬼」給大家製造很多麻煩,自己卻笑嘻嘻不知反省,結果說謊的下場便是自食惡果。
不過這個故事也能換位思考,如果我們也是整天整月牧羊,會不會也是窮極無聊,然後作出搗蛋卻有樂子的事呢?
讓我們來聽聽看心理師從童話裡的不同觀點
。
有一天,狼真的來了,小男孩嚇壞了,他大聲的呼救,但這次連一個人都沒有來救他。結果他所有的羊都被狼吃掉了。
父母帶小學二年級的男孩來,是老師建議他們來評估的,因為男孩在學校惹出很多麻煩。
「有哪些呢?」我問。父母回報老師的說法:上課不專心頻頻發出聲響,跟隔壁同學講話或一直打擾前面同學;聽到下課聲就橫衝直撞,在走廊上奔跑;如果對男孩說教或處罰,他情緒馬上浮在臉上,眼神瞪人、回嘴強辯,最後激怒老師,可是他成績又不錯,每科都八十五分以上。
父母說孩子在家也是這樣,勉強盯他寫完作業後,時刻都像脫韁野馬,在房間粗魯地玩各種玩具或不是玩具的東西,例如牆壁被亂畫,抽屜被拉到壞,不管父母是否在忙都要陪他玩不然鬧著。男孩自律性差,忘東忘西,做事三分鐘熱度,房間亂七八糟,地上有吃剩的零食,洗澡也隨便沖沖就算了,每天都很晚睡覺。
「有時候真的受不了,該做的事一直不做,我們就會吼他或給小小的體罰」先生說,「可是他根本沒在怕,依然故我,行為都沒有改善。」
「對啊,然後孩子就很討厭我先生,一直在說『爸爸每天都打我』,害我們差點被誤會家暴。」太太補充。
最近更嚴重的,是老師發現男孩突然請一群同學喝飲料,父母回家清點後發現是他偷媽媽錢包的錢,事後說謊否認,被抓到證據也不說話不認錯。體罰沒用,孩子講不聽,父母每天跟他針鋒相對,常常爆炸發火,簡直快要放棄他。
我能同理雙薪家庭的難處,也認知到父母真的忙到對孩子近況都不清楚,不過體罰是真的沒用,孩子只記得恐懼,不會真的頓悟要改進。
。
牧羊的小男孩忽然氣急敗壞的衝下山坡,對著村莊大喊:「狼來了!狼來了!」
村裡的人聽見了,拿起木棒、獵槍等武器跑來,要幫男孩打走狼。但到了山坡,只見到哈哈大笑的小男孩和一群正在安安靜靜吃草的羊,根本沒見到狼的影子。
我跟父母談話的時候,小男孩在旁邊嘻嘻哈哈,不時插嘴說「我才不是這樣!」
聽完父母講,也該換男孩自己說了,我讓他們先離開。
面對孩子個案,我不會馬上進入主題,會向他解釋今天是什麼狀況,他為什麼會來?我是誰,在這邊的目的是什麼?然後先問他的喜好與收藏,認識他的生活,並把隨身帶的幾張寶可夢卡送他,一起聊聊遊戲。
男孩有些過胖,笑容天真,表情很浮誇,充滿活力,一說說不停。我覺得他像是很好笑卻有點靠不住的朋友。
男孩對上學還好,最期待的是下課跟同學一起玩,但他們不算好朋友,他自己不知道為什麼。至於上課不專心,是因為老師教的他都聽懂了,本來會一直舉手發表意見的,但老師後來都跳過他他也就算了。
男孩放學上課後班,跟同學玩得很開心,沒什麼壓力。但回家後就很無聊,寫完功課吃完飯後只能自己玩,他說爸媽很忙都在做自己的事,他會看電視、玩玩具,假裝很多人一起玩然後跑來跑去,如果書本有趣的話也能安靜一直看下去。
男孩曾去過幾個運動社團,但訓練很累,做不好被教練兇就哭著不想去,父母說錢都繳了,強迫拉他去,他就更討厭上課了。
前陣子同學都不理他,「都是他們都先弄我的,我就反擊回去,結果他們又說我怎樣…」男孩說。同學不理,他又想有人跟他玩,於是想到「請客」,可是平常沒零用錢,於是想到媽媽的錢包放在梳妝台,拉鍊沒關,裡面好幾張鈔票,那就…拿幾張沒關係吧。很多事男孩沒有想太多,常常醒過來時發現自己已經做了,這種情況也不知道怎麼解釋,後來就不說了。事後爸媽來問,他覺得誠實說會被處罰,不然賭賭看就說「沒有」了,不是故意說謊。
。
我在評估孩子的心理狀態時,「活力」是唯一的標準,活力高、行動力強,那麼根本上不需要擔心,接下來要尋找的是哪個環節讓這個活力走歪了。
「活力」以譬喻來說是指「充沛的能量」,不分好壞,端看怎麼用。它可以因不適應僵化規則而產生破壞與攻擊,也可以是創造與歡樂療癒的力量。
「搗蛋鬼」是擁有活力的心理原型,是自由的、變形的,是心靈往後發展成英雄或是惡人的前導角色,它的活力和行動力能衝撞現有規則,並在生活中帶來歡樂。男孩就像是搗蛋鬼的化身,活力則是他的能量,而他們時常在衝撞這個無聊的世界,導致意外與笑點,給自己找樂子、有感覺地活下去,但也容易不顧慮他人的感受,被人討厭。
我好奇的是「孩子的生命力如何面對無聊」並引導往合適方向走,而不要太快令他羞愧、反省缺德行為,而且孩子看不見、尚未理解在遙遠的未來「羊群全失的結果」,在當下他只能是現實的,有利可圖才要做。
。
一個牧羊的小男孩,每天趕羊到山坡上去吃草。小男孩覺得每天做同樣的事情很無聊,於是他想了一個主意。
《放羊的孩子》其實重點在第一段,「因為小男孩很無聊」,實在無法乖的像沒有生命一樣,才有以下故事。
我跟男孩講述童話《放羊的孩子》,請他想想牧羊的小男孩是不是跟他一樣沒事做,整天都太安靜了,無聊到什麼都玩過了,最後來一個大的刺激,他覺得好笑、有趣極了,可是被鬧的人笑不出來啊。
「可是我又沒有騙他們。」男孩說。
「對,不過我是要你注意到你做了不無聊的事,但是干擾到別人了,而且後果可怕,如果你真的要找人陪你玩,怎麼做才最容易成功又美好呢?」
我也跟父母講述《放羊的孩子》,童話聚焦在孩子行為,教育他要誠實,不要撒謊。可是我們要換位思考,童話的設定:「他是一個小男孩」。一個活力旺盛的孩子被派去整天看管安安靜靜的綿羊…有些孩子會認命,做好本分或放空等時間過去;有些孩子會觀察大自然,跟動物說話;有些孩子則不甘寂寞,想一個更大的搗蛋。
對兒童而言,道德發展沒那麼快,同理心也正在萌芽,拉他向前的是他的活力得到大人們的讚賞、引導。
「無聊也是種情緒」,對孩子而言很難忍受。孩子要人陪他玩,一開始會口語要求,若總是被拒,他便會自己想辦法吸引別人注意,有的孩子會說話表達自己,期盼大家看見,有的孩子調皮搗蛋,同樣也得到大家目光。
帶孩子怎麼面對無聊,父母真的要花時間陪伴和參與,知道他怎麼想、陪他一起玩、跟他鬥鬥嘴,引導他的活力往合適地方走,可以創意,但也要顧慮他人。
「可是我們真的很忙,很多生意不能拒接」父母說。
我無意要父母大幅度調整生活,但可在原有互動上增加關係品質,專注陪他遊戲、聽他說話,一起討論如何達成孩子想要的目標,時間不用長,但一定要專注,特地給他。
「如果真的很忙,這個年記的孩子還可以一起洗澡,不如互相刷刷背,然後在浴室裡聊幾句?」我說。每天固定陪伴,有規律,有深度,都是親子關係改善的第一步。
#童話心理系列個案故事皆為杜撰,特此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