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7/27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真實與虛構——考據與故事之間的相愛相殺

  看到超強文友蓮蓮Lipara在脆上說「為什麼不喜歡考據不嚴謹的小說」一文。正好最近趁著時事,又把我批評過,陳耀昌醫師的《花》系列再批評一遍:「只有考據,沒有故事」。

  故事與考據,究竟孰輕孰重?這一直是創作者們的副本課題之一。

  很多人認為,故事好就好,考據不重要。

  也有人認為,故事只是工具,他有想傳達的內涵和理念。

  實際上,故事和考據是「平等」的。兩者的平衡端看創作者想要創作出什麼類型的作品。

  一、所有故事皆須「考據」


  雖然「考據」一詞似乎比較容易出現在歷史相關題材的作品,但仔細想想,有什麼故事是不需要「考據」的嗎

  現代作品,你得知道社會是怎麼運作的,對吧?

  為什麼許多故事都以校園為大宗?因為校園是絕大多數人的集體記憶,除非極度特殊狀況,否則是人都會有好幾年的校園生活。身在其中,許多校園機制、素材自然信手捻來,沒有壓力。很多人誤以為校園作品不太需要考據,實際上「你」已經考據得不少了,只是沒有意識到而已。

  但這種經驗上的考據在創作上是否能發揮作用呢?很遺憾,過度依賴這種經驗上的考據,很容易讓作品變得呆版,也很容易被讀者識破。

  例如,雖然校園題材絕大部分的主角群都是學生,那會不會寫到老師?組長?主任?校長?會不會寫到校園活動的具體細節?會不會寫到段考、大考的執行面?霸凌事件除了學生視角,老師、行政人員的視角/處理方式有何規定和差異……純粹以「學生時期經驗」進行書寫,沒有從其他角度進行「考據」,很多漏洞就會跑出來,干擾你故事的流暢度和合理性。

  同樣地,另一創作大宗是奇幻異世界。我一直認為奇幻異世界是面善心惡的大魔王。很多創作者會誤以為隨意地架空一個世界很自由,不太需要費什麼功夫--正好相反。

  無論真實還是虛構,只要具有世界觀,就免不了需要「考據」。

  因為你要讓世界「運轉」,運轉的機制和邏輯,是放諸四海皆準的。就算你想設計一套有別於普世價值之外的世界觀,也得拿出一套能說服人的完整論述。很多創作者誤以為可以「避實擊虛」,不去和這些硬道理對撞,完全是屬於小聰明,假如有這麼方便的法則,早就很多人用了,不會等到由你發現。

  真相是:沒有一個優秀的創作者會輕忽過去和現在的積累,你越想在原創性上做出成績,就得比別人積累得越多。


  二、為什麼要執著在小細節?


  文友蓮蓮指出俄羅斯作品中諸多稱呼翻譯、稱謂錯誤。可能很多人認為這種細節無傷大雅,實際上讀者看到的並不是考據失誤,而是作者對待作品的輕忽

  選了什麼題材,就跟拜入什麼山門是一樣的--要守人家的規矩。規矩這樣定,是有原因的,你可以「突破」,但要給個好理由來撫平這種突兀感,而不是將錯就錯,或是鴕鳥心態說是「創意」。

  就作品來說,小地方的輕忽可能導致大範圍的崩潰。例如曾有篇異世界小說提到,田裡的肥料可以用糖代替……

  弔詭的是,往往越在意細節的創作者,越是能在大勢上創造出好作品。就如同前文所說,深究好作品的基礎,都會發現其嚴謹的用料與工法。因此「細節無傷大雅,看起來有趣就行」這套說法是相當矛盾的足以毀壞作品的失誤,往往從細節就能窺見一二

  很多人會拿FATE系列來說人家的歷史超級亂來,評價也還不錯,這怎麼說?

  其實究其FATE的內涵,兩位主創者虛淵玄和奈須蘑菇,實際上打磨得相當嚴苛,許多角色設計都挖到極度細節甚至冷僻的部分(多數人經常只看到性轉)。FATE的世界觀為了能撐住整套聖杯戰爭敘事,也挖空不少心思去補強論述,否則設定集和不同敘事線也不會一直狂出,但很多時候還是會出現吃書的危機,這也是這部系列作毀譽參半的主要原因。這個例子只證明:想要在虛構上突破框架,反而要付出更多準備的心力


  三、為什麼會有「過度考據」?考據與故事的界線在哪?


  照常理來說,離創作者「越遠」的東西,考據的難度越高。例如科幻和歷史背景,都需要相當硬核的考據能力。有志於此的創作者往往會更加謹慎,甚至有所謂的「責任感」,認為自己有義務把歷史/科學的各種詮釋給做到好,否則激起誤解對社會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多數人在離開校園後,多數知識是透過大眾傳媒給予的。

  但這種心態走到極端就會侵蝕到故事本身,創作者忘記自己在說故事--一方面被責任感壓得喘不過氣,一方面無法準確拿捏考據與故事之間的比例。

  作家朱宥勳曾提出一個比例:考據到六、七成,用其中三、四成來寫故事。

  如果是在創作,必須留給考據和故事相互伸縮的空間。不僅是為了故事的合理性,也避免故事出現重大謬誤,更避免創作者被考據壓力給壓垮,最後捨本逐末。

  這邊建議徬徨於考據的創作者:由大至小--先求通識,再求細節,不要過於鑽牛角尖。

  嗯?不是說細節失誤就有可能導致作品崩潰嗎?

  其實會讓明眼的讀者感到憤怒的細節失誤,恰恰源自於通識考據的不足。

  明眼的讀者其實或多或少能夠區分「這是作者偷懶、誤讀、考據不足」還是「權衡故事和考據之後做出的選擇」。

  例如我曾讀過一篇關於漢獻帝的BL作品,內文提到曹氏三女(曹操的三個女兒)同時嫁給漢獻帝,當夜漢獻帝拒絕在三女之間做出選擇,而躲到他的「面首」房間。

  一、曹氏最小的女兒因為年齡還沒到,尚未入宮,所以不會出現嫁入當天選三女的橋段。

  二、面首一詞有男寵之意,是源自南北朝劉宋時期的山陰公主,晚漢獻帝兩百多年。

  順帶一提,臣子還對漢獻帝用「大王」的稱呼。(應該會被砍)

  看似是細節,但還是被我狠狠批評了一番--原因在於,這兩條都是維基就有的資訊。維基可能不可靠,但該作品甚至有一整段「劇情」直接照抄維基。抄都抄了,竟然沒有選擇抄真正該抄的部分,這是偷懶不用心,還是權衡後的結果呢?

  更何況,該作者大言不慚說自己對史學有濃厚興趣,通古今中外。嗯。


  四、讀者究竟想從硬核作品裡看到什麼?


  如果讀者選擇翻開小說,肯定不是為了「學」到什麼,而是想看看在此硬核知識背景下「可能會發生什麼」。例如最近炎上的《刺客教條》彌助事件--彌助這號角色其實早就出現在很多遊戲了,《戰國無雙》和《仁王》都有彌助的身影。

戰國無雙版彌助

仁王版彌助


  為何獨獨《刺客教條》炎上?因為太多無法和故事所呈現的歷史環境嵌合的環節。彌助可以是武士,可以是推動歷史車輪的要角。但基於UBI高高在上的說教視角,彌助被強硬變成模板化的「歐美英雄」:正大光明穿著武士服飾受人尊敬,且目前來看沒有任何合理的鋪陳。玩家變相被強迫接受「黑人也可以這樣」的價值觀。歷史作品的魅力是「可能會」,但太多因素去干擾這個「可能會」,作品就會直接塌陷。

  老實說,平平都是有色人種,《起源》的巴耶克表現得更好,代表UBI不是不會塑造這種敘事模式的--試想,如果甘心服膺於歷史環境,塑造出一個奴隸逆襲、無意中推動歷史作用的彌助,不是更迷人嗎?

  

刺客教條:起源的男主角巴耶克


  小說不是上課。

  創作者必須思考「為了故事而考據,還是為了考據而故事?」。

  或者該問:你究竟是喜歡考據?還是喜歡故事?

  前者,去寫論文;後者,去寫小說。

  如何在真實與虛構之間騰挪變化,給予讀者至高感受,考驗著創作者本身的功力。

  無論是小說寫得難看說「還原史實」。

  還是小說中關鍵考據漏洞百出,導致劇情坍塌,卻辯稱自己「只是創作」。

  都是「創作者功力不足」的藉口而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夏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