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颱風假,先生不用上班,我則是WFH。
下午吃飽飯時,我們聊了一個話題,我越想越覺得很值得深思所以寫一篇文章記錄。
我問他(同時也在心裡問自己):
如果你接下來的人生,一輩子,可以每天都不用去上班、不用工作,還是可以拿到跟現在一樣的薪水,但是你去做其他的事都拿不到薪水跟報酬,你會用這些時間去做什麼呢?
這個問題聽起來有點複雜,我來說明一下我為什麼這樣問。
我其實想知道的是:
先生說,他打算跟現在過一樣的生活,待在家打電動、跟貓玩、如果想逛街就去逛街、偶爾出國旅行。(我聽完覺得,非~常符合他的性格,哈哈)
那我呢?
如果今天我獲得了很多時間可以做任何喜歡的事,並且我想做的那些事不會為我帶來任何業外收入,我還會想做嗎?
我後來想了一些別的問題,來幫我找到答案。
這是我最先開始想的,就這九個字「我喜歡的事情是什麼?」
我覺得,人越長大越容易看不懂這種簡單的題目,會不自覺地思考到太多面向,例如搞混喜歡和擅長的意義、或者是用利益來衡量事物的價值等等。
如果今天拿這個題目去問幼稚園小朋友,他們估計可以迅速回答出自己當下最感興趣最想做的事吧。(我身邊沒有幼稚園小朋友可以測試XD不然我好想問問看)
我喜歡的事情是什麼?
花一點時間想想,自己做什麼事情會開心、會心情放鬆、會療癒自己。
「有喜歡的事」對我來說是人生中好重要的一件事。
這題算是我用來驗證上一題的答案的問題(好饒口!)
仔細想想自己為什麼說「我喜歡OOO」,就可以分類出哪些事情是非常純粹的喜歡。
當然,很多事情也可以沒有原因,那是真的很喜歡。
經過以上的思考,有兩件事 我的喜歡並不完全來自於內在動力,一是寫文章、二是做設計。因為想去做的一部份原因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同。我覺得這完全沒有不好,想要得到認同是一個能夠讓人快速進步的方法。只是針對我開頭問的那個題目,這兩件事會先被刪掉。
在探索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時,區分內在動力和外在誘因非常重要。
內在動力源自於我的興趣、熱情和價值觀,它驅使我們去做某事純粹因為我們享受這個過程,而不是為了獲得外部獎勵。相比之下,外在誘因如金錢、讚譽、認同或社會地位,雖然也能激勵我們,但往往不能持久,而且容易讓心態產生動搖。
有沒有一件事情是,就算沒有人會看見、沒有人幫我打分數、不能賺到錢,我還是想做的呢?
回顧我列出的喜好清單,有些活動完全出於內在動力。例如:寫手帳和貼貼紙時,我不在乎是否會得到任何回報。相反地,寫文章和設計圖像雖然我也喜歡,但部分動機來自於獲得他人認同的期望,這就屬於外在誘因。
以下是一些例子:
以我愛的「畫畫」來舉例的話:
純粹由內在動力驅動的活動往往能帶來更持久的滿足感和幸福感。這不代表外在誘因的活動就不值得追求,而是我想透過這層思考來審視自己的真實動機、我究竟想如何度過我的人生。
如果你接下來的人生,一輩子,可以每天都不用去上班、不用工作,還是可以拿到跟現在一樣的薪水,但是你去做其他的事都拿不到薪水跟報酬,你會用這些時間去做什麼呢?
我會……
就這樣!
因為問題的時間軸是設定為「整個人生」,所以這8小時我也不會想要再去學習一些為了工作或職涯成長所需的技能了。我要用所有的時間去增加「人生這場體驗」的感受度,我要讓每一件事的體驗度越高越好。
例如,我想看更多文史相關的書籍,這樣去逛博物館的時候,體驗度就會增加。
例如,我想認真運動,這樣就能維持好體力,有更多的精神去做前述那些事情。
例如,我想持續寫手帳,這樣就能把我感受到的、我體驗過的事物記錄下來,以後就有很多回憶可以看。
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更多的樂趣、提升生活的體驗與品質。
經過這一番思考,我發現:
不管我要不要上班,我想過的生活都差不多。
因為現在的我,就算沒時間「一次做很多」我喜歡的事情,也可以一點點地開始做。除了回老家短居跟去遍台灣博物館之外,其他事情我現在就已經在做了。那麼我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持續往「讓生活中充滿自己喜歡的事」這個目標邁進。
雖然現在我還是一定要上班(嗚嗚),但是我也認真地在尋找工作與興趣的平衡。
這篇文章單純只是紀錄了我平常東想西想的過程,透過文字讓思考脈絡更清晰。
這個問題其實不只有一種思考方向,例如我是想把時間拿來做喜歡的事,但也許有人會想把時間拿去做自己不一定喜歡但是沒體驗過的事;或者可能有人會想把時間拿去休息睡覺。這些都很棒、都很好。
我並不認為每個人都需要/適合這樣的思考,畢竟凡事想太多煩惱也會跟著變多XD
只是上週無聊跟先生聊的話題太有趣了哈哈~
我想過了三五年之後、我看過更大的世界之後,再問自己一次這個問題也許會有不同的答案,我要留個記錄在這。
最後最後,紀錄一些我近期想做但是還沒時間做的事:
如果你接下來的人生,一輩子,可以每天都不用去上班、不用工作,還是可以拿到跟現在一樣的薪水,但是你去做其他的事都拿不到薪水跟報酬,你會用這些時間去做什麼呢?
可以在下面留言,也可以到Luckylulu的留言板 匿名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