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8/1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病態性說謊者 Des menteurs pathologiques


研究發現,可能發展成為病態性說謊者的心理特質並不存在,也和性別、國籍及社經地位無關。

研究發現,可能發展成為病態性說謊者的心理特質並不存在,也和性別、國籍及社經地位無關。


還記得2002年上映的電影《神鬼交鋒(Arrête-moi si tu peux)》嗎?由李奧納多飾演的天才詐欺犯法蘭克·艾巴內爾(Frank Abagnale Jr.),從老師、飛行員、美國特勤局探員、醫生到律師,他以高超的欺騙手法遊走在不同身份間,是典型的「病態性說謊者」。

 

在日常生活中,為了避免得罪或傷害別人,說個小謊無傷大雅,但有些人說謊成性,已經到了病態的程度。美國阿拉巴馬大學傳播學教授提摩西·萊文(Timothy Levine)研究謊言將近30年,在2010年的一篇研究,他向1000位美國人調查在過去的24小時內說謊的次數,60% 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說謊,30%承認說了1~5次的謊。這研究還發現,大部分的人會預設別人跟他們說的話是事實,因為這種假設有助於在團體或社會中生存及共同合作1。然而,在這研究還是出現少數情況:約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一天內可以說超過20次的謊!幾年後,提摩西在大不列顛再次做了類似的調查,也得到一樣的結果。

 

近年來,越來越多研究對這些極少數的「超級說謊精」感興趣。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他們這種病態行為?這些行為導致什麼後果?有方法可以幫助他們擺脫這「不良癖好」嗎?在提出這些問題前,首先必須確認一個大前提:什麼是說謊。

 

德國符茲堡大學心理學家馬提亞斯·蓋默(Mathias Gamer)解釋,在科學領域,必須符合二個條件才能稱之為說謊,一是說謊者清楚知道他說的話不符合事實2,二是說謊是否為了達成某種目的3,也就是意圖4。提亞斯對說謊依據動機不同又再細分為兩種:利己或利他的5謊話。

 

19世紀德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德布魯克(Anton Delbrück, 1862-1944)是第一個對病態說謊的行為進行研究的人。在追蹤五個病患數年後,1891年他發表一篇文章,表示得到一個結論──有些人說謊的程度已經超越一般認知,但德布魯克仍然相信他的病患們是基於某種內在壓力才會說謊。他提到其中一個病患:

… une servante autrichienne qui voyageait à travers la Suisse et l’Autriche en mentant à de nombreuses personnes sur son identité. Tantôt elle était la riche amie d’un évêque, tantôt une étudiante en médicine sans le sou, tantôt une princesse roumaine, ou encore une noble espagnole. Parfois, elle se déguisait en homme et fréquentait un établissement d’enseignement. Et quand sa couverture tombait, elle fuyait.(有個奧地利女傭,在瑞士及奧地利來回旅行,對無數人謊稱她的真實身份。有時她是某個主教的有錢朋友,有時是貧窮的醫學系學生,有時轉身一變又成為羅馬尼亞公主或西班牙貴族;她甚至還會假扮成男人,在學校出出入入。被揭穿後,她只能逃跑。)

 

1905年,法國精神科醫師恩斯特·迪普雷(Ernest Dupré, 1862-1921)提出「說謊癖6」一詞。與德布魯克的觀點相反7,他認為所有說謊者,對於他們在做的事都是有意識9,而自願10去做的。在他之後,英裔美籍精神科醫師及犯罪學專家威廉·希利(William Healy, 1869-1963)和他的太太瑪莉·泰妮(Mary Tenney)又將病態性說謊定義為「捏造事實11與欲達成的目的不成比例,而說謊者無法明確地被判定有精神疾病、精神耗弱或癲癇」的行為。將近一世紀,這解釋被廣爲接受,一直到2005年,耶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才提出不同意見,認為無法使用單一定義來解釋病態性說謊。

 

在美國德州,一個由來自不同大學的心理學家組成的研究團隊,對於病態性說謊進行了一系列的綜合性研究,並在2022年發表結果。其中一項報告指出,病態性說謊者通常在青少年時期就開始說謊,且此行為使得日常生活或工作變得困難。研究結果還發現,可能發展成為病態性說謊者的心理特質12並不存在,也和性別、國籍、社經地位無關。和科學定義的說謊不同,有些人說謊可能只是單純為了要引起注意,有些人甚至不知為何脫口就說出謊話。

 

該團隊的研究人員德魯·柯提斯(Drew Curtis)建議,病態性說謊的診斷應該被記錄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及《國際疾病分類》,否則會造成無法治療或治療無效,甚至出現糟糕的後果。然而,由於對病態性說謊的認識還處於初步階段,這些研究結果很難成為國際間通用的診斷標準。

 

納入精神疾病的分類固然有益於診斷及治療病態性說謊,但這些診斷是否真的能夠治癒患者,柯提斯對此還是持保留的態度。

 



 

Lexique :

1.  Coopérer : 合作,後面介系詞固定加 à,coopérer à qqch.。

2.  Non conforme à la réalité : conforme (adj.) 後面介系詞固定加à,與⋯⋯符合、一致的。

3.  Atteindre un but : atteindre,也可做抵達某地,或衍伸成傷害之意。

4.  L’intentionnalité意向、意圖。

5.  Égoïste自私自利的,altruiste利他主義的。

6.  Mythomanie : mytho是由名詞mythe (n.m.) 神話而來,衍伸為虛構、荒誕的事物。Manie (n.f.)狂熱,癡迷,癖好,可組成很多詞,如kleptomanie偷竊狂或mégalomanie自大狂等等。

7.  Contrairement à : 與⋯⋯相反,後面加名詞。

8.  Être conscient de : 對⋯⋯有意識。

9.  Volontairement : (adv.) 自願地,修飾動詞「做」。注意它和volontiers樂意地不太一樣,後者有avec plaisir,以愉悅的心情去做。

10.  Une falsification de la réalité : falsification的動詞falsifier,偽造、假冒。

11.  Un profil psychologique : profil除了特質、特點,也有側面、側寫的意思;De profil側面的。

 

 

本文節錄:

Jan Schwenkenbecher, « L’enigme des menteurs pathologiques », in Cerveau & Psycho N˚165 Mai 2024, pp.76-8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