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說服術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前言

宋神宗不到二十歲就即帝位了;他有心改變北宋從立國以來,日益積貧、積弱的現象,因此重用王安石實施變法,史稱「熙寧變法」。王安石為人執著,不恤人言,不通人情,在當時就有許多負面批評,然而為了振興北宋王朝,神宗仍然擋住所有批判,執意任用,並全力支持。史載高太后認為王安石在變亂天下,孝心很重的宋神宗應該是受傷很重吧?但沒有動搖。朝臣對變法的攻擊更是絡繹不絶,宋神宗所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然而,他頂住了,而且大致上還不失常態,其堅忍勇毅的性格,由此可見。


蘇軾非全然無辜

宋神宗發動「烏台詩案」希望能藉此壓制反對意見(請見前文。)一般都把「烏台詩案」認為是群奸毫無根據的、無端興起的文字獄,然而,當時反對新黨的諸多官員其實對變法都有過批評,甚至連蘇軾本人都承認自己在之前言論政策較寬鬆的階段,對變法也有過嘲笑和譏諷。換言之,「烏台詩案」當然有羅織的部份,但蘇氏也不是完全無辜的。


神宗性格剛韌

從宋神宗的執意變法—認為對國家有益的政策,不懼任何困難的決意施行—,他其實有自己的主見,有自己的堅持,有自己的要求,這樣一個帝王,絶對不是容易聽從別人建言的,有的書上認為他是因曹太皇太后以仁宗對蘇軾的重視來打動了他,老實說,我不認同。有的人認為是因為諸多大臣替蘇軾說話,看看前文可以了解這些大臣大多是以”理”來企圖說服,然而,因為神宗乃是極有主見的君王,這些所謂的"理",其實都不足以說服他,因為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有兩面說詞,不是非黑即白的,因此以”理"服人不容易,你說是對的,他認為是不對的,然後你舉了許多有關此事是對的例子和理由,他一樣可以舉出有關此事是錯的例子和理由(以現代例子來說,要不要核電就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狀況;其他的政策幾乎都是相同狀況。)


最高明的說明:提問

這也是我認為吳充和王安石的說法最值得在有說服事例中做為參考的主因—值得深入了解並再予重述—他們都沒有爭論該事件的是非對錯,只是提出問題,吳充的說法是:曹操是何許人?神宗認為不值一提,吳充再問:「他好像沒做某某事,那你會去做嗎?(意思是:你會去做不值一提的人都不做的事嗎?)」但王安石的說法更高,值得有說服需求者牢記:「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先稱讚當事者,然後請教當事者:像你這樣(聰明能幹)的人會做這樣的事嗎?當事者的回應不再是爭辯,而是回答,而神宗的詔書中可以清楚看到都是在回答王安石所提的問題(請見前文。)


小結

「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我把這幾個字記起來了,因為它可以提醒我在有說服需求時,參考王安石的說詞:「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歷史好玩的地方就在不管經過了多久的時間,你都還能看到人性的類似,問題的相同。今人強調溝通、互動、說服的重要性,事實上,因為人性的類似,問題的相同,因此你同樣可以從歷史上看到溝通、互動、說服的重要性,因此,用古代的案例,來模擬較佳的做法,就成了歷史的功用之一。上文提及,為了營救蘇東坡,曹太皇太
前言 我對「烏台詩案」中,蘇東坡在被捕時的驚駭失態,沒什麼興趣,因為常人突然蒙冤後的反應,大概也是如此,沒什麼好驚怪的,不是如此,反倒值得一提;對蘇氏在獄中的非人處遇—日夜不停的謾罵凌辱,威逼認罪—,沒什麼興趣,前段時間的緬甸以及台灣詐騙團對被詐對象的凌虐,可能更加酷烈,最後竟然是不了了之,比較起
說你有,你就有,沒有也有。 時間上有點怪 「烏台詩案」的發生在時間上有一個值得推敲的地方,蘇軾由徐州被貶調到湖州,進《湖州謝上表》這個被指稱為「嘲諷朝庭」、指責變法的詩案導火線是在四月份上呈的,可是卻是在七月二日才由御史台官員群起攻之,紛紛上書彈劾蘇東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這些御史們受到
變法圖強 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距離王安石變法[1069年]已經過了十年之久—。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所進行的變法原本目標在於「富國強兵」,國家因文吏人數的逐年澎漲、增加,已經嚴重影響到行政效率;加上土地兼併、地主逃稅等問題,已經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亟需解決,加上建國初期為了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的被貶謫與永貞革新的失敗息息相關。柳、劉兩人等年輕進士之所以熱情的參與此次革新,乃因確實是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失敗的原因也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也因此,如何看待柳、劉兩人?取決於如何看待永貞革新?柳、劉兩人貶謫後的表現,也可大概看出他們
前言 歷史好玩的地方就在不管經過了多久的時間,你都還能看到人性的類似,問題的相同。今人強調溝通、互動、說服的重要性,事實上,因為人性的類似,問題的相同,因此你同樣可以從歷史上看到溝通、互動、說服的重要性,因此,用古代的案例,來模擬較佳的做法,就成了歷史的功用之一。上文提及,為了營救蘇東坡,曹太皇太
前言 我對「烏台詩案」中,蘇東坡在被捕時的驚駭失態,沒什麼興趣,因為常人突然蒙冤後的反應,大概也是如此,沒什麼好驚怪的,不是如此,反倒值得一提;對蘇氏在獄中的非人處遇—日夜不停的謾罵凌辱,威逼認罪—,沒什麼興趣,前段時間的緬甸以及台灣詐騙團對被詐對象的凌虐,可能更加酷烈,最後竟然是不了了之,比較起
說你有,你就有,沒有也有。 時間上有點怪 「烏台詩案」的發生在時間上有一個值得推敲的地方,蘇軾由徐州被貶調到湖州,進《湖州謝上表》這個被指稱為「嘲諷朝庭」、指責變法的詩案導火線是在四月份上呈的,可是卻是在七月二日才由御史台官員群起攻之,紛紛上書彈劾蘇東坡,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這些御史們受到
變法圖強 宋神宗元豐二年(西元1079)年—距離王安石變法[1069年]已經過了十年之久—。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所進行的變法原本目標在於「富國強兵」,國家因文吏人數的逐年澎漲、增加,已經嚴重影響到行政效率;加上土地兼併、地主逃稅等問題,已經開始出現入不敷出的財政窘況,亟需解決,加上建國初期為了
前言 北宋自建國初期,有鑑於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快速,藩鎮勢力過大……因此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養了眾多的軍人,然而不敢重用;用了諸多的文人,卻又優渥過頭(史書上稱為之冗員、冗兵),因此中葉即出現了重大的財政危機和國防危機。熙寧年間,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發動了旨在富國強兵的變法運動。所有的變革都源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前言 柳宗元和劉禹錫等人的被貶謫與永貞革新的失敗息息相關。柳、劉兩人等年輕進士之所以熱情的參與此次革新,乃因確實是想為國家做點什麼,失敗的原因也不是他們不夠努力,不夠積極,也因此,如何看待柳、劉兩人?取決於如何看待永貞革新?柳、劉兩人貶謫後的表現,也可大概看出他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
Thumbnail
唐太宗李世民知道了武則天的預言後,不知如何面對,聽完李淳風的分析後,決定臣服於命運,扮演好皇帝的角色,順其自然。
Thumbnail
我們上次看到,由於蘇洵過世,二蘇兄弟不得不再度離開官場,運送父親的靈柩返回蜀地(四川);守孝期滿,二蘇兄弟返回京城,沒想到直接撞上了轟轟烈烈的王安石變法(熙寧二年,1069 年,沒有在開黃腔🥵) 無論從什麼層面看,年僅 20 歲的宋神宗都是個亟思進取的皇帝,他渴望痛擊遼國、西夏,重振大宋基業。打
Thumbnail
雙神會面後,宋神宗立即授王安石翰林學士兼經筵侍講,換句話說,王安石成了皇帝的國政+學術指導教授。 王安石學問豐厚,口才一流,無論宋神宗問什麼問題,王安石都能對答如流且發人深省。沒過多久,宋神宗就對他佩服得五體投地,兩人思想逐漸同步。 宋神宗愈來愈想重用王安石,不只是因為他信奉「安石教」,還因為反
Thumbnail
宋英宗治平年間(1064-1067)蘇軾經歷了兩次打擊:先是髮妻王弗去世,而後是父親蘇洵去世。 宋英宗素來仰慕蘇軾之才,特予禮遇,同意以官船載運蘇軾一家返回蜀地。蘇軾一定想不到,日後政敵竟以此事攻擊他。 蘇軾與弟弟在蜀地守孝,度過平靜的三年,卻在熙寧二年(1069)返回汴京時,直接撞進了「王安石
Thumbnail
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
Thumbnail
在劉秀開國之時,他面對的情況是這樣的: 王莽腦袋當球踢;天下群雄並起四分五裂;儒家從國教跌下神壇。 當年強秦二世而亡崩潰後,法家成為了替罪羊,隨後西漢開啟了七十年黃老之治,成為了時至今日人們少數記得的幾段封建好日子。 無論是「亂世用法」還是「休養學道」,在天下大亂滿目瘡痍之時,再打起儒家的大旗
Thumbnail
從晚唐的藩鎮割據,地方擁兵自重,至五代時期的篡弒不絕,五十年間不斷更換君主,除了反映軍人干政帶來的政治動盪,也解說了政府措施難以貫徹落實,社會經濟難有所作為。五代的後周政權,政治稍為安穩,地方割據勢力也趨向收歛,然而未見成果,禁軍主帥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發動政變,以黃袍加身奪權,是為宋太祖。北宋政權不是
Thumbnail
譙周傳裏頭,他說過兩次光武傳奇的故事。都是給劉禪的上書。第一次是劉禪改年號,立太子,忙活了大半輩子想要來點小愛好又怎麼了的時刻。 你各位不要老記著光武劉秀的大絕招是放隕石,晉宣司馬懿同樣都是略懂略懂。劉秀真正的歷史定位,就是「以德服人」。 「以德服人」可以勸王者爭霸,也可以勸王者,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