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09|閱讀時間 ‧ 約 28 分鐘

《閱讀分享》被討厭的勇氣

    書名 : 被討厭的勇氣

    作者 : 岸見一郎、古賀使健

    翻譯 : 葉小燕

    內容 :

    這本算是常居銷售排行的一本書,通常如此的書我都沒太多興趣,覺得一定又是不食人間的心靈雞湯類書,或是那種大談過往創傷後,一樣給一堆只適用部分階級的教養建議的書。這是因為朋友的讀書會邀約下才開始的閱讀,光是第一彰的標題 :「否定心理創傷」,就讓我知道這本書跟我想的不一樣,讀後更是對作者闡述阿德勒的理念感到驚艷,也讓我馬上借了第二本準備更深入了解這號人物。而除了內容以外,這本書採用對話形式的書寫,也讓我覺得有趣。以下就簡單介紹書中幾段我印象深刻的概念。

    1.「否定心理創傷」 :

        阿德勒的理論被稱為「目的論」,跟佛洛伊德的「決定論」作為對照。決定論認為,「我們的現在以及未來是由過去所形塑的」,這也是心理創傷的算理論基礎。但阿德勒的目的論認為:「過去會成為心裡創傷,來自於現在的目的」。

        以書中的例子來說,對於一位小時遭家暴,現在無法踏出門戶的人,決定論會認為:「他就是因為小時候被家暴,所以現在無法出門」,但目的論則會說:「他是為了不想出門,所以創造出恐懼的情緒以及顫抖的症狀」。這非常違反我個人的直覺,在書中哲學家進一步提到,我們並不是因為情緒所以會不受控的有一些行為,而是為了展現行為,所以創造出了情緒。

        作者提到,我們常常以決定論的論點提出:「要不是如何如何…那我就可以…」,這種依過去發生或未發生的事件,當作現在無法做某決定的觀點,書中稱為:「人生的謊言」,並認為不過是逃避責任的藉口。

        先拋開正確與否,書中哲學家提到,決定論常常犯了阿德勒認為:「表面的因果關係」的錯誤,誤認為兩件不相干的事情有因果,且若以決定論的觀點來思考,根本無法有所作為,因為過去無法改變。再者,作者也提出質疑,如果家暴就會無法出門,那不是因為所以被家暴的人都應該無法出門,但卻不是如此,有些人承受的痛苦不亞於另一些人,卻能不展現如此的行為,因此阿德勒認為:「重點不是我們經歷了什麼,重點是我們如何詮釋與運用這段經歷。」

    2.「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書中提到阿德勒認為,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如果整個地球只有一個人,那應該就不會有煩惱。雖然這樣一言以蔽之多少覺得奇怪,但若細想那些勘被稱為最痛的是,例如被背叛、不被認同、被拋棄等等,都跟人際關係有所關連。我們能被稱為個人,也在於我們處在人際中,不管願不願意,我們總是生活在共同體中,被千絲萬縷的人的關係所影響者。而雖說人際關係是煩惱的根源,但書中提到,卻也是幸福的關鍵。

    3.「課題的分離」 :

        書中提到要有能帶來幸福的人際關係,首要的是要做到「課題的分離」,即分辨「這是誰的課題 ?」,書中用:「這決定而帶來的後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 ? 」來判定課題屬於誰,而所謂的課題的分離,就是指在分辨後不去涉入他人的課題,作者認為許多的煩惱都來自涉入他人課題,或是自己課題被涉入而產生。

        課題的分離也牽連到反對追逐他人認同與滿足他人期待,阿德勒認為認同與期待是他人的課題,若被此綁住那就是無法做到課題分離,因此,所要自由,就需要有:「被討厭的勇氣」

    4.「幸福即是貢獻感」

        對於課題的分離,書中的學生提出質疑,感覺課題分離使人變的自私,書中哲學家則提到,課題分離只是人際關係的入口而已,終點則在於:「社會意識」。就如前所述,我們都會在共同體中___有趣的是阿德勒認為的共同體不只包含社會、國家,還包含自然、宇宙,過去與未來___所謂社會意識即體驗到自己在共同體中有所歸屬,但歸屬並不是待著就會得到,需要自己主動去貢獻,體驗到自己是對他人(共同體)有益處的,便可以體驗到自己的價值,如此就是幸福。

        而書中還提到阿德勒是反對「為達成他人期待而貢獻」,認為如此是不自由的。書中提到,不一定指親自做了什麼,而是有「貢獻感」即可,因為有沒有感受到貢獻,那是他人的課題。所以就是一種,我有貢獻,但不刻意尋求他人認可,達成他人期待。

        還有一點,書中提到所謂貢獻,眼著的不是「行為」的層次,而是「存在」的層次,簡單說,不是非得做了什麼,而是光是存在就足以感激。

    5.「幸福的要素: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

        在書後半段,哲學家結論了幸福的三要素,首先接納自我不是肯定自我,接納是接受自己的本貌、接納自己的狀況;信任他人,書中特別提到是沒有附帶條件的信任,是無條件的信任;最後貢獻他人,透過再貢獻他人時,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6.「人生一連串舞動的剎那」

        最後一個段落提到了兩種人生態度,一種是眼睛只看向頂峰的,將人生視為線性的「變動式的人生」,在此種觀點中,除了頂峰,在半途上都是不完整、虛假的,如此的人生中,「當下」只是消耗,永遠都在追逐、永遠都不滿足;而另一種將人生視為一連串舞動的剎那稱作:「實現式的人生」,在此種人生中,我們只活在當下,並無過去與未來,我們不受過往完全牽連,我們不在預定好的未來中行走,而是認真的過著每個當下,如此,當下會帶我們到某個目的地,在此種人生中,每的當下、瞬間都可能是幸福的。

    7.「勇氣的科學」

        在書中不時有提到,阿德勒的學問是一門勇氣的科學,很多事情的重點不在於對錯,而在於勇氣。妳有沒有願意被討厭的勇氣,而不再束縛於他人的期待;妳有沒有甘於平凡的勇氣,而不是只想向他人證明自己特別;妳有沒有拋棄過往決定論、線性觀點的勇氣,讓自己從現在開始負起人生的責任,開創新的未來;妳有沒有不再瞻前顧後的勇氣,使自己在這一刻開始變的幸福。

    心得 :

        看完這本書還蠻震撼的,很多觀點我現在仍在思考其中的意義,我覺得阿德勒的確讓我們對於過去的影響可以有更多的鬆動,也邀請我們對當下更多的投入,但現實要落實真的有難度,且過往與社會加諸我們的限制,也比我們所能意識的更加強大,連阿德勒自己都認為,要落實非常的難,但即便如此,阿德勒仍建議:「仍然要去做,即便別人不配合,也從自己開始做」。

        這是一段將人生的意義以及掌握重新回到自己手上的論點,雖然有力但也危險,被討厭的勇氣第二部我剛看,就是在講說第一部本來信誓旦旦的年輕人在落實中遇到的挑戰。第二部書中也提到:阿德勒應該是遭到最多誤解的人了,但我想到不是因為他談的東西過於艱深,而是因為他說的那套實在太簡單了,以致我們反而在無法得到成就下,迷失了自我。

        希望我可以更多理解阿德勒,許多觀點也跟我閱讀的一些生態甚至、哲學、佛學的觀點吻合,透過打開自己,讓自己可以邁向幸福與勇氣。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