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23|閱讀時間 ‧ 約 15 分鐘

淨修捷要報恩談 (二十四) 禮讚觀音 (1)

願此三十二拜文 ‧ 久住於世 ‧ 令有緣眾生 ‧ 深信受持 ‧ 正念念佛


淨修捷要夏蓮居老居士 著
淨修捷要報恩談黃念祖居士 講

觀世音菩薩是彌陀的化身 (密宗之說)

觀世音菩薩是彌陀的化身 (密宗之說)


《淨修捷要報恩談》第二十四拜 禮讚觀音

(之一)

《拜文》【一心觀禮,彌陀化身,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反聞自性,成無上道,修菩薩行,往生淨土,願力宏深,普門示現,循聲救苦,隨機感赴,若有急難恐怖,但自皈命,無不解脫,萬億紫金身,觀世音菩薩。
南無阿彌陀佛(一拜三稱)】

】今天一上來,第一段就是拜觀音菩薩。這一共連著五個大菩薩:觀音、勢至、普賢、文殊、彌勒。這裏頭關於五個大菩薩的禮拜、讚歎,也讓我們產生了理解,這個菩薩他怎麽有如此殊勝的功德?他的功德最主要的在哪一方面?而且這五段,加上前頭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和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這七個都是成就的果人

所以我們有時候,在碰見佛菩薩的紀念日,我常常就這麽做,在佛菩薩紀念日,今天如果是觀音,拜了佛之後,在今天把這一段單獨禮拜一次。當然你如果是修《淨修捷要》,那就已經禮拜了,就不一定用這個法子來修這個的了。如果不是修這個的呢,就可以利用這一些作紀念,在紀念某個菩薩的時候,在禮拜了之後,單獨把這一段讀三遍,拜三拜。

這個紀念的形式很好,並不干擾你原來的功課,也不增加很多的負擔,同時對於這個紀念,我們做得很好嘛,我們又禮拜、又讚歎,增加我們對於菩薩的恭敬和理解。這大家很多人也就跟著做,也都覺得很好、也很方便。當然如果你已經以《淨修捷要》爲功課,那就是自然了,天天已經(包含)在裏頭了。

第一個是觀音,因爲觀音是極樂世界的第一位大菩薩。有的傳說,說觀音是阿彌陀佛的徒弟、兒子什麼什麼的;密宗的說法呢,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那觀音就是彌陀

所以蓮華精舍有一個《三身法》,這化身是蓮華生祖師,報身就是四臂觀音,法身就是無量壽。那麽觀音就是無量壽佛的報身,無量壽佛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化現,佛的報身。從法身變現出報身,從報身再流出化身,所以蓮華生大士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這個是紅教一個特殊的地方,和彌陀的關係特別深,讚歎也特別多。

所以蓮華精舍就有一個共願,每個人都要往生,求生極樂世界,這和其他密宗團體是很大的區別。觀音就是彌陀的化身,所以我們念觀音就是念彌陀。常常有人問:「我念觀音的咒,念觀音,我能不能往生?」這是沒有問題的,一樣可以往生的。

那麽觀世菩薩是怎麽成功的呢?咱們傳說有一個公主如何如何,那是民間的傳說。但是觀世音菩薩可以有無量的化身,曾經有一次這樣的化身也未為不可,所以我們也不一定要去說你這個沒有證明。無量的變化身,曾經某一度有這樣的情況也是可能的。

但是,真正觀世音菩薩的成就,那是《楞嚴經》裏頭所記載的。《楞嚴經》那個時候就是,阿難已經明白了這個道理,懂得了根本,底下就要修啊,見了道之後就要修道,修道就要問如何修道啊。

佛當時就說:「在座的諸位大德,你們可以自己說一說你們成功的經過」,所以二十五個大聖每個人都起立發言,滙報自己「入三摩地」如何是第一,是怎麽成功的。第二十三個人是彌勒,第二十四個人是大勢至菩薩,第二十五個人是觀世音菩薩。

當時那個法會,大家要知道很殊勝啊,不但釋迦牟尼佛在世間示現,十方世界這些大菩薩都來聚會。就在這無量壽如來會上,那也是文殊、普賢,普賢是第一位,完了後頭還有彌勒,還有賢護(等)十六正士。正士是在家菩薩,所以淨土宗和在家人特別有緣,特別適應,特別標出十六個在家菩薩,列爲上首,是十六個正士,在家人。

所以這四衆弟子,兩衆是出家,兩衆是在家,這個地位是同等地重要,同等地在肩荷如來的大法。我還常說,要是在家人水平不提高,出家人也好不了。在家人那個水平很低,就擁護那個破戒的,就供養那個破戒的,那個真正清淨的就沒有群衆了,直正有德的人沒有群衆了,是不是啊?

那就首先需要居士正,很能夠分辨,你擁護誰,對於那個不好的,佛法就是「默擯」。你也不是要怎麽樣去處置他什麽,就是默默地和他疏遠,如果這些居士對於這一些不如法的都默擯,那麼他就門前冷落車馬稀,他就沒辦法了,自然而然他就知道怎麽改過了。所以居士都是很重要的,四眾弟子啊。

在這個大會上,紛紛說完之後,最後就是讓文殊做裁判,誰是第一。文殊就選了觀音,說這個「入三摩地」,不但是觀世音,我也是這麼入的門哪。所以這就是觀世音菩薩自己滙報自己如何成功的,那當然是最可靠的。觀世音菩薩那個時候,有個古的觀世音佛,他是(從)那個古觀世音佛、觀世音如來,從觀世音如來那兒學法的。觀世音彼佛授我一個「金剛三昧」,從聞熏聞修,從聞來熏、從聞上來修,「聞」就是耳朵聽見,所以「返聞自性,成無上道」。

我們大家都說「塵緣未了」,好多這塵哪,世間的事情是塵,貪戀這個塵。顔色就是眼的塵,所謂「色塵」,這五顔六色種種好看,五光十色,種種的歌舞,種種美麗的景象,這是色塵;喜歡聽很好的音樂,悅耳的語言,種種的這個是「聲塵」,聲音的塵;喜歡聞很香的氣味,這是「香塵」;你貪很好吃的滋味,這就是「味塵」;所謂色聲香味觸,身體喜歡接觸到很柔軟很細滑的東西,所以有人要找人按摩,找人(做)什麼,就是喜歡這個「觸塵」。這就是五塵

這個意識,意根的塵就是「法塵」,法塵就是一切抽象的東西。這個前頭五塵是有物質的東西,後頭就是抽象的東西,變成了意,變成了法。一些清規戒律、一些條條、一些規章、一些道德、一些倫理觀念,這都是所謂「法」。黑社會也有黑社會的幫規,你觸犯幫規他要處死的,這都是他們的法,種種的法塵。就是那個實質的東西已經去掉了,留下的影子,這個就是意所,它的對象,這個是意根的對象,就是法塵。

色聲香味觸法是六塵,衆生就只知道去追這個六塵,喜歡這一切,買好的香水,屋子布置的很美觀,這一切一切,穿的很好的衣服,身上接觸的很舒服,吃好東西,就是追求這六種東西。

那麽,現在我們就是要返回我們的本源,不願意再繼續流浪。追尋六塵就是流浪了,就成了浪子不知歸,追隨六塵就是合塵去了,我們就合著這個,追隨塵,和塵相合,和塵相合你就違背了覺了,和這「本覺」就相違了。

所以在我們人的這些情況,衆生的情況,就是「背覺合塵」,違背了覺去追求那個塵,成天所要求的,要得到的,都是塵方面的事情,這就是衆生。所以我們始覺,開始我們要念佛,念佛就是真正的始覺了,你念佛才稱「始覺」,那麽廣義一點,你肯「背塵合覺」就是始覺了。衆生只知道留戀塵,現在我知道,我不留戀塵了,我要去求覺悟,我要和塵相背,我要和覺悟相合,就反其道而行之。

衆生就是迷,你這就是反了迷,這就是一個大的決裂,所以我們就是要有這種決裂的心,和這個塵決裂,不再貪戀這些塵了。

當然,這也不是說一下子我就(做到的),不吃好的,我要去吃壞的,那又何苦呢?你隨緣嘛。我屋子本來是好的,我要弄得亂七八糟,這都是不對的,錯誤的,反而又錯了,還是在塵上用功夫好了。

所以最好的例子就是觀世音。這六根、六塵,你從哪一個?這二十五個大聖就是處處都在用功,有的在色上用功,聲上用功,什麼上用功,有的就在這耳朵用功,眼睛用功,鼻子用功,各處的用功,個個都得成就。二十五個大聖,阿羅漢也有,菩薩也有,你看最後這三個人,彌勒、大勢至、觀世音,個個說清楚了。

咱們衆生耳根是最利,耳根最利的。

我的舅公,我舅舅的舅舅,我親舅舅的舅舅,叫文廷式,他是榜眼,戊戌政變就是我這個舅公的功勞,他是珍妃的老師(光緒不是有個珍妃嗎,珍妃後來讓西太后扔到井裏去了),我這個舅公是珍妃的老師,他們康有爲什麽什麽,這一些政治的主張,這些東西是通過我舅公交到珍妃(那兒),由珍妃轉給光緒,不然沒有方法到他手裏頭。但是我舅公是幕後人物,所以後頭他沒有遇難,他在這裏頭搭了一個橋樑。

他念書的時候,我聽過他的弟弟抱怨,這都是我自個兒親耳聽見的,小的舅公(我那個九舅公),(文廷式)他是三舅公。九舅公、十舅公,他說我們這個三哥,我們小時候上他的當,他說你們都要念書,拿出書就叫我們念,我們都累得要死,拿本書就呱啦呱啦念,他躺在床上,他在躺著睡覺。其實他這一聽,他都聽進去了,說我們累得要死,效果他得著了。

這就證明,這件事就證明耳根利。所以有時候我說你們念經文,必須要大聲地念,就是要利用這個耳根,不光是心裏記、(還要)嘴裏念,念到自個兒能聽,聽見聲音,這耳朵就聽進去了,耳根最利。而且耳根呢,也遠遠超過眼根和其他等等的地方,所以「圓通常」,這個「常」當然都是根性不斷,但它是「圓」。

所以文殊給他總結,他說:「十方俱擊鼓,十處一時聞。」十方都打鼓,東西南北四面打鼓,十處的鼓聲,你一時同時聽見。大家在國外劇場中可能很清靜,沒有這個感覺,在國內,有時候公共秩序不那麽好,那個地方有人說話,那個地方有小孩子哭,那個地方有小孩鬧,你坐在當中間,你可以不動你這個地方,你都可以知道什麽地方出了什麽聲音,是什麽人,什麽地方是什麼什麼樣,後頭是什麼樣,這個聲音一出來你都可以分辨,所以它「圓」哪。

而且它「通」啊,這個窗戶可以看見外頭,那邊我就看不見了,牆堵住了。耳朵沒有問題啊,你那邊出聲音,這邊出聲音,你一樣聽得見,它不能阻隔,頂多聲音弱一點,但還是可以通得過來的,所以耳朵還有「常」啊,這個「常」是共同的。

所以耳根最利,觀音菩薩就是利用耳根,成了一個典範。

而且是「返聞」。所以那一位他講,他說是在聞中「入流亡所」,入什麽流啊?入這個聲的流。這聲不是要入的流,聲是要忘的東西,聲是「所聞」哪!你是要把這個所聞忘掉,觀音就是這麽下手的,先認識了「能聞」的這個本性。

聲音是一個問題,但是聲音跟我什麽關係呢?因爲我有一個能夠聽得到的這個性能。你這個是個工具嘛,耳朵是個工具,單是一個工具,跟我無關,我還有「耳識」,不光是耳根,而且有「六識」,六根六識,這「識」就能識別了。

利用這個耳根,觀世音菩薩他就是這樣子,先知道我有一個能聞的本性。事情不是有「能」有「所」嗎?所以根和塵,塵就是我們的「所」,每一個根的「所」,色就是眼睛的「所」,所見;聲音就是耳朵的「所」,我們都有所聞,聲音是我們的所聞。觀世音菩薩在這個「聞性」之中,心住在聞性之中,在聞性中就入了流了,聞性就是法性。這個入了流,就把這個「所」忘掉了,聲音是好是粗、是有聲無聲、是動是靜,這一切就忘掉了。

從這個地方入手,所以「反聞聞自性」,就是說,我不是去聽外頭那個聲音那個聲塵,這個什麽音樂、這個是某一個名家的、這個是什麽的感情,在這兒欣賞,那你就還在這個聲音裏頭,你那兒只管演奏,我這都在無心哪。他入了這個「能」,在「能」的這一方面,「能聞」的這一面。

總之聞性,你的六根,聞有聞性,見有見的性,舌頭有知味,有知味的性。但是這六種,這種「能知」分為六種,實際源流是一個,總之都是你自己。這不是分成六家,不是六個人在開會,自然而然嘛。

他一方面工作就是這方面,耳朵起作用,耳朵在那兒聽;回頭鼻子聞了,鼻子就聞著味,也可以同時工作,各有所司。但是各有所司,不要六個人開會,自然而然的都是你自己,他自然,他自動化了,就是自己。所以本是一個,而分成六個和合。所以「一根還源,六根解脫」,從一個根上解脫了問題,六根就同時解脫了。

觀世音菩薩就是「返聞自性」,不是追那個聲塵,而是利用這個耳根,自己觀照能聽的這個本性,聞性。那麽這個聞性就是自性在耳根所表現的,可以這麼說。那自性、自心,心的性質就叫自性。

自性只是一個,但是在耳朵表現爲聞,在眼睛表現爲見,它就是聞性、見性種種的,但始終都是自性在那兒的作用。

所以不去聽那個聲音,聲音的好壞、美不美,以及那個聲音是在讚頌我,還是在咒駡我。要是咱們用觀音菩薩這個(反聞自性的方法),就是不去理它了,這都是聲塵,與我無關,我是在觀照我什麽?觀照我能夠聽到的這個本性。我能夠聽到了,這是自性,返來觀注心,照在自己的本性上,這就「成無上道」了。

這是觀世音成功的經過,在《楞嚴》講得很詳,而文殊大士給他總結,就是總結這兩句。不過原來是五個字一句,是「反聞聞自性,性成無上道。」這是文殊菩薩大士的原話。(《淨修捷要》)裏頭爲了文字的整齊,「從聞思修,入三摩地」都是四個字一句的,你這個是變成五個字一句,這個文章(就不整齊了),所以這個文字還是很有講究。

玄奘大師所翻譯的比鳩摩羅什的,可以更嚴格、更可信、更廣備、很全,但是沒有誰念。大家念的《阿彌陀經》還就是鳩摩羅什的,他文字好,他這讀起來大家願意念。像好多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法華經》大家都願意念,一個外國人有這樣的(水平),所以他是七個佛的翻譯。

總要翻譯,現在看看誰出大譯師,能把咱們這個(淨土經論著作等翻譯出來)……,現在都在翻譯。有人說叫我翻譯,我說我沒有這個能力,翻成英文。這個要極高的智慧,不是那麽容易,不是像普通文字那麽好翻,翻個小說,翻個科學書,那個好翻。這個是了不起的事情,不知有什麽佛菩薩來,來擔當這個任務。鳩摩羅什是七個佛的翻譯,過去的佛,他已經擔任過這個任務,做過第七次了。. . . 續


>> 續下一頁 : 第二十四拜 禮讚觀音 (2)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回向發願

念佛既畢。即云 :

弟子(某)。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
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為菩提道。求生淨土。
佛昔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願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眾罪消滅。淨因增長。
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亦不顛倒。如入禪定。
佛及眾聖。手持金臺。來迎接我。如一念頃。生極樂國。
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眾生。滿菩提願。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