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邪惡(Understanding Evil, 2023)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何謂邪惡?

勒范恩(Levine, 2000):「找尋造成邪惡的單一原因,就像在尋找生命的單一意義。這樣的做法明確地顯現出陷入單一種理論的掌控之中,也透露出理論影響觀察的程度有多少。」
莎士比亞《哈姆雷特》:「世上本無好壞之分,是人的思想使然。」

邪惡(Evil)的來源為何,迄今仍無明確的答案。有論者認為,邪惡源自於宗教的態度,而無法以社會學或心理學予以解釋;也有認為,善惡的概念是「社會建構」的,換言之,並沒有什麼行為是本質上邪惡的。

換個角度思考,邪惡究竟是指「人的性格」抑或「人的行為」?

二、理解邪惡?

佩克(Peck)認為,邪惡是一種疾病,我們有義務以同情的態度對待邪惡之人。然而,誠如斯皮內利(Spinelli)等論者所質疑,倘若我們從純粹的精神病理、人格障礙或情緒不成熟的角度談論邪惡,那我們便會迴避了邪惡在道德上所需負起的責任。

(一)社會科學

格蘭德(2015):「所有的心理、人際及群體運作都根植於文化,包括施虐狂、歷史與跨世代的人際創傷等。」

社會科學家將邪惡嵌套至社會關係中,將個人為惡的解釋,提高到系統性、族群性的問題層次。有從民族主義出發,認為群體認同下,個體意識退化,進而孕育了邪惡;也有社會心理學家強調個體對當下情境之「易感性」(susceptibility),即如時常受討論的「服從權威」的議題(Abu Ghraib虐囚、屠殺越南萊美村、納粹等)。

上述的理論時常面臨到一個質疑,那就是「為何仍有人不會做出惡行?」

(二)精神分析

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下,攻擊被視為需求釋放的內在心理力量。其他精神分析理論家,有的延續佛洛伊德的見解,認為邪惡本即存於人的內在,然而亦有論者認為,邪惡是由外在環境所促發。

此外,也有論者(Miller)明確將邪惡行為歸於童年的創傷。藉由成為殘忍的加害者,來扭轉自己的童年經驗,亦即將自己的脆弱與傷害投射到受害者身上。而米爾斯(Mills, 2016)則認為,良善是需要透過社會化來得到發展,與具有內在結構的邪惡不同。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大屠殺,有論者提出「雙重自我」(doubling)這種無意識機制,自我欺騙的機制下,讓邪惡似乎更易彰顯。

(三)榮格學派

榮格將善與惡視為源自人類內在「道德評斷的相反兩極」,缺一不可。在其理論下,似乎與基督教中「幸福的罪過」(felix culpa)的概念相近。榮格批評基督教「善的缺乏」(privatio boni)的概念。基督教教義下,邪惡源自於人性,而我們應該將邪惡驅趕,然而榮格認為,我們應該要「接受陰影」,透過自我認識,將陰影意識化。

(四)宗教與哲學

神學上,有將邪惡視為積極的力量,如基督教中的撒旦,亦有認為是消極的事物,如上述提到的「善的缺乏」。而對於基督宗教來說,邪惡的存在直接衝擊上帝全善全能的形象,從而發展出許多各式各樣的論述,如繼續堅持上帝是全能及全善的神義論者,或有根本地放棄傳統教義,而認為上帝同樣具有善和惡。

至於哲學的觀點,康德認為當我們將利益置於道德之前,就會產生邪惡,而我們負有對付邪惡的責任;尼采將促進自我發展的事物稱為善,反之則為惡;齊克果認為,邪惡是自由的必要副作用。



事實上,筆者覺得本書比較像是文獻的梳理與彙整,但確實能讓讀者更全面地以不同角度及理論,去探究「邪惡」的起源及本質。當邪惡被置放在心理學、神學或哲學的脈絡下進行討論,邪惡似乎成為了一個不具絕對意義的詞彙,時而是形容詞,時而又會成為名詞。筆者認為,與其採取一種觀點或理論解釋「邪惡」,不如以多元的觀點予以解釋。舉例來說,竊盜等財產犯罪時常源自於經濟貧困等問題,此際解決「邪惡(姑且稱之為邪惡的一種)」的手段應該可以從外在環境著手;犯下重大殺人案件的罪犯,可能是內在心理層面出了問題(如書中提及的童年創傷),此時我們似乎不應完全將責任歸咎於一人身上;至於牽涉到戰爭、種族滅絕的屠殺事件,除了探究個人的責任外(是否有受壓迫,又或是於戰爭中受創傷),亦不能忽略結構性問題。





avatar-img
11會員
68內容數
books & movies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oritz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一、三重市民甲,至樹林監理所委託代檢車輛之乙汽修配廠驗車。試問: (一)乙汽修配廠取得辦理檢驗業務之合法性要件為何?(4分) (二)乙應以何者之名義作成檢驗結果文書?(4分) (三)如甲之車輛被判定不合格,甲據以提起訴願,其訴願管轄機關為何?(4分) (四)如甲之訴願被駁回,甲擬進一步提起行
壹、簡答題 一、何謂古典非訟事件?此等非訟事件有何共通之特徵?(10%) 二、區分非訟事件與訴訟事件之標準為何?此區分之實益何在?(10%) 三、非訟事件有所謂聲請事件、不真正聲請事件、職權事件,其分類標準何在?請各舉一例說明之。(10%) 四、法院行非訟程序是否有應交錯適用訴訟法理之情形?
一、甲列乙為被告,聲明求為判命乙給付甲新台幣100萬元,陳述111年2月1日丙向甲借貸100萬元,乙為丙之連帶保證人,借期一年,已逾清償期猶未償還,為此請求乙履行保證債務。乙抗辯甲已免除丙之債務,且乙不負連帶責任。(50%) 1、法院經本案審理結果,認定丙之債務已消滅,故甲之請求為無理由,判決駁回
一、X1於113年3月28日以自己為原告,列Y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聲明求為判命Y將A地交還X1、X2及X3,陳述之事實略為:A地為X1、X2及X3等三人按應有部分各有3分之1所共有,Y於109年4月1日承租該地,約定每月支付租金40萬元,租期3年,詎Y自113年2月起積欠租金,且租期屆滿後拒不返還,
一、甲因車禍被送入某大醫院急診室,血流不止但尚有意識。此時,乙亦因外傷至該醫院就醫,甲見乙經過時指著乙驚呼「就是他!剛才就是他騎機車撞倒我的...」,值班護士丙當場聆聽。隨後,甲於急診室由醫師丁診斷,不久後甲陷入昏迷,當夜傷勢惡化死亡。隨後,檢察官起訴乙過失致人於死罪名,乙選任V律師為辯護人。 (
一、甲男涉嫌強制性交乙。檢察官起訴事實略謂,甲、乙兩人某日於夜店相識,言談間甲得知乙是愛貓人士,稱其家有隻可愛花貓 Bobo,要帶乙去看牠,隨後乙隨同至甲宅;乙指控甲於當夜對其強制性交。試分析本案審判中的下列爭點: 1、被告甲抗辯兩人是情不自禁才合意性交,乙反駁「我不是隨便的人,不可能跟才剛認識的
一、三重市民甲,至樹林監理所委託代檢車輛之乙汽修配廠驗車。試問: (一)乙汽修配廠取得辦理檢驗業務之合法性要件為何?(4分) (二)乙應以何者之名義作成檢驗結果文書?(4分) (三)如甲之車輛被判定不合格,甲據以提起訴願,其訴願管轄機關為何?(4分) (四)如甲之訴願被駁回,甲擬進一步提起行
壹、簡答題 一、何謂古典非訟事件?此等非訟事件有何共通之特徵?(10%) 二、區分非訟事件與訴訟事件之標準為何?此區分之實益何在?(10%) 三、非訟事件有所謂聲請事件、不真正聲請事件、職權事件,其分類標準何在?請各舉一例說明之。(10%) 四、法院行非訟程序是否有應交錯適用訴訟法理之情形?
一、甲列乙為被告,聲明求為判命乙給付甲新台幣100萬元,陳述111年2月1日丙向甲借貸100萬元,乙為丙之連帶保證人,借期一年,已逾清償期猶未償還,為此請求乙履行保證債務。乙抗辯甲已免除丙之債務,且乙不負連帶責任。(50%) 1、法院經本案審理結果,認定丙之債務已消滅,故甲之請求為無理由,判決駁回
一、X1於113年3月28日以自己為原告,列Y為被告,向法院起訴,聲明求為判命Y將A地交還X1、X2及X3,陳述之事實略為:A地為X1、X2及X3等三人按應有部分各有3分之1所共有,Y於109年4月1日承租該地,約定每月支付租金40萬元,租期3年,詎Y自113年2月起積欠租金,且租期屆滿後拒不返還,
一、甲因車禍被送入某大醫院急診室,血流不止但尚有意識。此時,乙亦因外傷至該醫院就醫,甲見乙經過時指著乙驚呼「就是他!剛才就是他騎機車撞倒我的...」,值班護士丙當場聆聽。隨後,甲於急診室由醫師丁診斷,不久後甲陷入昏迷,當夜傷勢惡化死亡。隨後,檢察官起訴乙過失致人於死罪名,乙選任V律師為辯護人。 (
一、甲男涉嫌強制性交乙。檢察官起訴事實略謂,甲、乙兩人某日於夜店相識,言談間甲得知乙是愛貓人士,稱其家有隻可愛花貓 Bobo,要帶乙去看牠,隨後乙隨同至甲宅;乙指控甲於當夜對其強制性交。試分析本案審判中的下列爭點: 1、被告甲抗辯兩人是情不自禁才合意性交,乙反駁「我不是隨便的人,不可能跟才剛認識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我相信人性本善!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能多壞?基本上都是外在因素,造成各種人性善惡出現. 何謂惡何謂善?沒有人天生就想傷害人,是否在遭遇什麼情況造成?創傷後遺症得花很多時間修復,更何況是戰爭! 看著其他區戰爭不斷,除了捨不得生活在那邊的人,我也無能為力😮‍💨;只是希望全世界能多點理解、尊重、善良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Thumbnail
上篇筆記我們跟隨 Augustine 的腳步, 一起構建了分析框架的前提假設. 正如 Augustine 所說, 除非相信才能理解. 我們所有的理解與分析, 都是建立在對這些前提假設的信心的基礎之上. 下面我們正式展開對邪惡的源泉的探索. Augustine 對 Evodius 說, 如果我們
Thumbnail
Evodius 表示, 關於“學習”的事情, 已經被 Augustine 說服了, 他現在深信人類不會從學習這個行為中學習作惡. 然後他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請 Augustine 解釋做邪惡的事情這個行為的來源是哪裡?
Thumbnail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
Thumbnail
恨意+權力慾望-->走火入魔 📖 人類之所以緊緊抓住仇恨不放的原因之一,是因為他們察覺到,一旦仇恨不再,他們必須處理的就是痛苦。這句話出自美國小說家詹姆斯·鮑爾頓,他認為人類對仇恨的執著是一種對未解決痛苦的逃避,讓人不願面對內心深處的傷痛。 仇恨讓人感覺到權力感與強大,而無須去感受到自己的脆弱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思想與美德之間的關聯性,認為只要人類思想具有美德,就不會成為貪婪的奴隸。同時指出人類若主動選擇貪婪與腐敗為伴,將面臨上帝的公正懲罰。
我相信人性本善!一個剛出生的孩子,能多壞?基本上都是外在因素,造成各種人性善惡出現. 何謂惡何謂善?沒有人天生就想傷害人,是否在遭遇什麼情況造成?創傷後遺症得花很多時間修復,更何況是戰爭! 看著其他區戰爭不斷,除了捨不得生活在那邊的人,我也無能為力😮‍💨;只是希望全世界能多點理解、尊重、善良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萬物無本質善惡。 但在人類世界裡,大多數人想共同活下去,因此制定出秩序。 世界裡的關係: 人與人、人與非人。在這裡人有了不同的想法,大致可分為兩類 1. 人與萬物的本質無優劣之別、「尊敬萬事萬物」、互為主體、同理心與共感。 2.人本質上有優劣之分:人類優於動物,白人優於黑人,男人優於女人,
Thumbnail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真的嗎?本文旨在回答這個問題-破除「善惡因果律 (或稱道德因果律)」的迷思,分析其心理、情感、信仰的基礎,並指出「德福一致」在社會實踐的幾個可能方向。
Thumbnail
上篇筆記我們跟隨 Augustine 的腳步, 一起構建了分析框架的前提假設. 正如 Augustine 所說, 除非相信才能理解. 我們所有的理解與分析, 都是建立在對這些前提假設的信心的基礎之上. 下面我們正式展開對邪惡的源泉的探索. Augustine 對 Evodius 說, 如果我們
Thumbnail
Evodius 表示, 關於“學習”的事情, 已經被 Augustine 說服了, 他現在深信人類不會從學習這個行為中學習作惡. 然後他又提出了一個問題, 請 Augustine 解釋做邪惡的事情這個行為的來源是哪裡?
Thumbnail
有很趣的兩段話:「正人用邪法,邪法即是正;邪人用正法,正法亦成邪」仔細推敲,個中道理還真是不一樣,也許我們無法從字面上去推測,但是認真思惟起來,頗有個中含意。佛法的用意是什麼?學佛就是要將佛法用在生活上,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不然真的入佛不成反變魔,走入魔道了。當今社會很多人已經漸漸成魔了,雖然
Thumbnail
我們從小學習,就是為了懂更多知識,讓自己更聰明,卻也因此對自己是善是惡,感到糾結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