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0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愛的練習曲 Ch.15】融和二人的成份──談自戀者與共依存者的心底需求與求偶模式

不論關係的品質能否以某種標準來評斷好壞,只要一段關係能繼續下去,就是兩個人的共舞。即便如「自戀者 X 共依存者」那種看似施受虐般的互動模式,也代表兩個人都在意識及潛意識層面得到某種滿足,才保持了有效的平衡。

在上一篇【Ch.14】,我們談到這種平衡往往在相認識的一開始,即彼此吸引的那種知覺體驗及投入中,就建立起來,並一直在明或暗在關係中維持著。

二人的吸引與結合,其實就是需要與渴望的「融和」。精神分析師 Zeitner(2012)說,對一方而言,被融入的特質可能代表被壓抑的那部份自我,但對另一方而言,則可能是在人格形式時候尚未發展成熟的自我:

關係的形成是一個在伴侶的自我中,尋找自我的過程,而這個伴侶身上有我們需要的、可能會改變我們的品質。因為愛的體驗是相互的,所以這些品質的供給也一定是相互的,也就是說,兩個人都必須為對方貢獻一種被對方體驗為有價值的基本特徵。

如此,二人人格的結合,就創造出一個「融和」了雙方部份自我並加以修正的結合體,即一種獨特的「彼此之間」。

由此觀點出發,我們想把「默默守候」,或是所謂恐怖情人們的「死纏爛打」式求偶態度,並最終換來一段關係或是終究失敗一事,看得更清楚!今天從「自戀者 X 共依存者」組合中的各自的追求行為來思考這件事,相信恐怖情人或有聖母情結的戀人,都可以從中有所收獲。

自戀者底下的依戀需求

傳統的兩性追求中,我們總會聽過類似的故事,即男方對女方死纏爛打,天天送飯、接送、竭而不捨地說「我喜歡你」,這些行動最終打動了女方。

很顯然,女方一開始並沒有被男方吸引,換言之,「彼此之間」沒有產生,單方的貢獻沒有被另一方視為有價值的。在臨床經驗中,這樣的男生往往是自戀者,他們的追求其實是嗅到(確實如此)或投射(或許沒有)對方能夠滿足自己的依戀需求

共依存者最常投入關係中的自我,就是一個奉獻、配合、容忍、自責、順服或回避的自我。一般論調認為自戀者是想要控制共依存者並從中得到自戀滿足,也的確正確,但我想揭示與強調的,是他們為何能夠如此堅持:不只是享受追與逐的快感,更是因為背後的依戀需求!他們渴求對方是一位像母親的「安全型」情人!

這時候,原本不喜歡他的共依存者由於個性使然,開始可憐對方,並接受了對方的長年追求。因此,一個「女方大愛與接納—男方努力與堅持」的彼此之間平衡便構成。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哈理斯的精神分析躺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