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01|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把破碎的歷史拼圖奇蹟似的組回來,是現代世界史最了不起的成就:《興亡的世界史》讀後雜感(一)


歷史碎片一:緯度

講到全世界自然環境的重大差異,就不能不提到緯度這個極為重要的因素,緯度創造了寒帶、溫帶、熱帶等氣候,而這些不同的氣候,很自然的造就了不同生活形態、不同個性的民族,而這些民族的命運,也取決於緯度所帶來的祝福、甚至詛咒。

在全球化之前的世界,南亞與東南亞可以說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土地,陽光充足、土壤肥沃、農產豐收、人民富足。從大航海時代開始的全球擴張,可說是「尋找印度大作戰」,走到巴哈馬群島的哥倫布,以為自己到了印度,便把鄰近的島嶼命名為「西印度群島」;而英國、法國、荷蘭等國家設立的「東印度公司」,也是以印度和東南亞為目標,藉由武力開啟貿易之路,把這些地區豐饒的物產引進歐洲,像是絲綢、棉織品、胡椒、丁香、肉豆蔻、茶葉、瓷器、糖等等,都大大的改變了歐洲各國的生活形態與生活水準。

建立平等的東南亞史觀:《興亡的世界史—亦近亦遠的東南亞:夾在中印之間,非線性發展的多文明世界》讀後感

還有一個大家很熟悉的、由緯度造成的「北方蠻族(羅馬帝國對這些北方民族的歧視性稱呼)入侵」,像是漢帝國遇到的匈奴,羅馬帝國遇到的高盧人、匈人、哥德人、汪達爾人,或是唐帝國遇到的突厥,以及宋帝國遇到的蒙古,還有在中世紀肆虐歐洲的諾曼人,個個都是狠角色,也對這些位於南方的民族造成莫大的威脅。

遊牧民族當然也有國家與文明!《興亡的世界史—草原王權的誕生:斯基泰與匈奴,早期遊牧國家的文明》讀後感

那麼十字軍東征呢?大家以為的「東征」,只有水平同緯度的移動,但是看看當時出兵的歐洲諸王朝,如英格蘭、神聖羅馬帝國、法蘭西,有哪一個民族所在地的緯度低於耶路撒冷?應該要修正為「十字軍東南征」才符合史實。當然,這些十字軍也是「北方蠻族」,以宗教之名,行劫掠之實,搶了異教徒的財產當成戰利品回國來「榮耀基督教」。同樣也是由當過十字軍的民族所組成的這些國家,在十九世紀把亞洲變成修羅場,他們的方向也是朝東又朝南,與十字軍的方向一致,這些「北方蠻族」形成的歐洲覇權,一直到經歷兩次世界大戰後才瓦解,為全世界同時帶來的文明與災難,至今仍餘波未了。

歐洲走下神壇之後:《興亡的世界史:歐洲霸權的光和影──「近代」的形成與舊秩序的終結》讀後感

由南往北的侵略較少見,歷史上最著名的「南方蠻族」,應該就是同時打敗波斯與拜占庭帝國、立足西亞與阿拉伯的伊斯蘭帝國阿拔斯王朝。不過這樣特殊的情況,應該是因為征服者貝都因人的根據地阿拉伯半島,儘管緯度較低,卻不是物產豐富的地方,往豐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前進,才能讓伊斯蘭帝國擁有穩固的經濟基礎。

深入了解伊斯蘭,是為了解決當今世界的衝突:《興亡的世界史—伊斯蘭帝國的吉哈德:一部奮鬥、正義與融合的伊斯蘭發展史》讀後感

緯度所創造出不同個性的各民族,在全球化之前,因為交通不便,彼此並無密切的交流,比較可能維持自己的文化與生活習慣。但是在全球化之後,各民族的文化便在互相競爭的氣氛下,彼此看不順眼:緯度較高的民族,會認為緯度較低的民族懶散、消極、不思進取;而緯度較低的民族,就會覺得緯度較高的民族好戰、貪婪、充滿侵略意圖。不過非常不巧的,剛好歐洲中心論與中國中心論的兩位主角,都是來自高緯度的北方侵略者,一直固守著這兩種偏激史觀的話,世界恐怕只會繼續邁向一場又一場的戰爭。因此,在全球化的現代,應該要同時具備高緯度與低緯度的世界觀,設法讓兩種緯度的居民彼此和平共存才是。

歷史碎片二:馬鈴薯

說到改變世界的農作物,簡直可以說是歐洲覇權之母的馬鈴薯,是常常被忽略的歷史要角。在十五世紀末發現美洲新大陸之後,這個養活高海拔印加王國人民、被視為神聖作物的馬鈴薯,於十八世紀被歐洲各國廣為栽種。馬鈴薯驚人的生命力,從低海拔到高海拔、從低緯度到高緯度都可以栽種,甚至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生長,徹底解決了這些高緯度國家長年來糧食供應不足、一不小心就會發生饑荒的問題。如果沒有馬鈴薯,這些歐洲覇權國家的人口就無法快速成長,也就不可能組成強大的軍隊,更無力發動大規模的戰爭。說馬鈴薯的發現改變了世界史的走向,並不算是太誇張的講法。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沈溺在經典閱讀中的 John Lin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