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11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懸疑總在電影後│紅色房間 Les chambres rouges (2023)

本篇影論重點:
耐得住前段的枯燥就能進入一場社會實驗
如何解讀片中表、裡疏離的符號
本片是當代的<美國殺人魔>?
不是神作但為何這是一部必看的電影

這是個警告,你看的並不是一部電影,<紅色房間>更像是個社會實驗。

習慣以電影為娛樂的人,絕對會對這部電影失望─本片波瀾不驚的敘事方式、對角色與案件關係按下不表的刻意確實會使人失去耐性,但當我們細想這部片講述黑網流傳「不可得」的虐殺影像,探問「人們的觀看究竟基於怎樣的慾望」,以同樣思考反觀對本片不耐煩的自己時,不也在追究你我「究竟怎樣的內容才能使我們感到滿足」?─正因為肯定不像<紅色房間>而使本片的形式成為了它企圖挑戰的核心:前大半枯燥乏味、不肯直指重點的敘事,說是為了鋪陳懸疑也嫌過長,倒像為了篩選出適合的觀眾,願意試圖去理解這個無聊的觀影過程產生的意義,也對能耐著性子堅持到最後的他們犒賞了後半段催化後的加速轉進,那樣的反差能帶來真正的大腦衝擊,赤裸顯化了人類毫無意識的瀏覽行為下反應出如何空洞的心靈。

相較於法庭攻防、主角的身分背景,全片將懸疑重心放在「不去交代女主角Kelly-Ann執迷這個案件的原因」,這也像是人們對網路資訊不解的執迷,執迷於窮追不捨以至最後執迷成一種「無動於衷」,「讓我們看下去……」像是魔咒使人上癮,沒有理由、無須誘因,行為與精神的分割感也體現在觀眾始終看不透Kelly-Ann的情緒─無法共情的挫折感也加深觀眾可能不喜歡這部片原因─多數時刻面無表情的主角顯得相當冷酷,就算露出難得笑容也顯得虛偽勉強,尤其難解當她第一次旁觀庭審時靜靜流下的那滴淚代表什麼,或許什麼意義都沒有才是真正驚悚的事實。

片中透過許多對比的符號強化表與理的疏離,比方Kelly-Ann居住在高度現代化的科技大樓,坐擁壯闊的建築景觀卻全無生命感,房內有著大片落地窗、多個電腦螢幕、不曾炊事的流理台,呈現了現代人活著的空洞感;此外,一開始與AI管家Guinevere僅有指令的對話轉而Kelly-Ann會請它說點笑話,然而即使AI能依照公式編造笑話但它無從領略「笑」到底是什麼情緒,也對比出聽完這些笑話卻從來沒笑的Kelly-Ann幾乎和Guinevere一樣沒有感覺,連結到她鍛鍊身體的習慣但似乎只吃流質的蔬果昔(?),Kelly-Ann對待肉體近乎吝嗇的嚴苛同時呈現出心靈的貧弱。

有趣的是,這樣「無感」的她,成為了時尚追捧的「高端、前衛」形象,名模身分象徵她總是穿戴起別人加諸的外裝,她可以是白色天使也能是黑色惡魔,但都是同一種面無表情,與此對立的則是她嫻熟科技、擅長數學的設定,玩起德州撲克的遊戲感,操弄每個籌碼就像是隔著螢幕駭入對手的思考與情緒,輕而易舉賺來的金錢也不過只是數字而已,這樣的她即使聰明、美麗、生活無虞,但除了那個案件,並沒有值得她掛心的事,沒有什麼得與失能激起她真實的情緒。

全片唯二Kelly-Ann破防之處,是後段她近似瘋魔裝扮成受害女孩被趕出法庭,被法警架著的她儘管抗拒、掙扎卻浮現達到目的的似笑非笑,詭異表情搭配受虐女孩撕心裂肺的悽厲嚎叫成為了全片的驚悚高峰,靠著冒犯受害者、靠著偽裝(隱藏自己)完成圖謀,她仍得靠著真假難辨的手段滿足自我。競標關鍵性虐殺影片的段落是Kelly-Ann第二次流露真實情緒,她同時競標影片並玩牌下注,畫面節奏緊繃神經,全無她和Clementin曾經說過的「不能憑運氣」的那副從容,此時完全暴露出她的脆弱,是用她經營以久的人生為賭注,得到近乎窒息的最終勝利。

「為什麼鬼魂不擅長說謊?因為它們容易被看透」

Guinevere聽從指令為得標後的Kelly-Ann講了這個笑話,她卻反手取下AI的感應介面、丟入果汁機裡攪碎,因為Guinevere說的並不是笑話而說破了她有魂無體的全然虛空。之後,她點開了案件偵查的最後一塊拼圖─「卡蜜兒哭哭之夜」,她觀看那些殘酷,依然沒有感覺,再之後,她又戴上卡蜜兒的假髮,將這關鍵證據悄悄給了卡蜜兒的母親。無關正義,而是應該結束。

「妳為什麼在這裡」Clementin的問句是全片的關鍵,將無法回答的Kelly-Ann激出一連串的失控、瘋狂。她們兩人作為一組鏡像,Clementin的盲目竟是基於相信嫌犯眼神的一抹憂鬱,然而Kelly-Ann卻不是因為任何相信,就只是片頭冷不防被記者問到為何關注這個案件的回答:好奇。本片並不是不是神作,但有著嘗試表達現代人與科技與社會複雜關係的勇敢,如同有些影評已分析了Kelly-Ann化名”The Lady of Shalott”、電腦桌布的典故,這個源自亞瑟王傳奇的悲劇,竟巧妙疊合現代人在加速進化的社會中無法自處的困境,The Lady of Shalott愛上了未曾真正邂逅的Lancelot,但典故中的後者真正情歸Guinevere─成了電影裡AI的名字,The Lady of Shalott/Kelly-Ann因詛咒:「面對真實世界就會死去」只能將愛與恨寄託於虛擬中,僅僅透過反射、透過另個媒介以為世界的樣子;所謂的虛擬成癮並不是人們所能控制、戒除的,因為那成為了我們的世界唯一的樣子。

本片像是當代的<美國殺人魔>,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我們把真實過得虛擬,像是個遊戲,殺死了自己,然後再重新來過。

而電影之外的你/妳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追求在虛擬世界的樣子?這才是留給我們的終極懸疑。

同場加映:

她的身體成為巨大的謎語<無法融化的祕密>

生活讓我們成為空的容器<X物語>

自私的基因<夢想集中營>

完美是種概念<美國殺人魔>

幸福有罪<親切的金子>

付費訂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影論寫作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