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Ross Chen
當知名新創加速器 Y Combinator 的創辦人 Paul Graham 於近期發布一篇名為創辦人模式(Founder Mode) 的文章後,隨即引發諸多人士的分享與討論。那麼創辦人模式到底是什麼?
創辦人模式在 Paul Graham 的論述中並沒有清楚且明確的定義,而是一套抽象的經營理念。我們不一定能夠說明創辦人模式的具體組成是什麼。但可以肯定的是,有別於傳統由專業經理人管理,強調組織架構與責任歸屬的作法;創辦人模式將使得越級會議與跨部門交流變得「常態化」。
創辦人模式的核心價值在於有些事只有創辦人能做,而專業經理人不行。無論這些事情到底為何,它們將會為新創企業帶來成功與發展。當越來越多的創辦人模式案例出現,不禁讓我們思考當新創企業擴大經營規模時,聘請專業經理人取代創辦人來帶領企業的邏輯是否依然成立?
要辨別創辦人模式和經理人模式孰優孰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過 Pitchbook 和財星雜誌提供的資訊有助於我們發現一些端倪。根據 Pitchbook 的研究顯示,創辦人領導的企業近六年的其估值成長率皆明顯優於非創辦人領導的企業。以今年為例,創辦人兼任執行長的企業數據為 22.4%,而非創辦人擔任執行長的企業僅為 4.7%。也就是說創辦人兼執行長相比於專業經理人,往往能為企業募集到更多的資金。這很好理解,創辦人某種程度上已經跟企業高度連結,就比如賈伯斯之於蘋果、馬斯克之於特斯拉,以及貝佐斯之於亞馬遜的關係。然而,這僅能大致說明創辦人擁有較好的募資表現,那麼營收績效呢?
財星雜誌將財星 500 強企業中其中 22 家由創辦人經營的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比較,結果顯示無論是累計的總回報率,還是將績效分別與標普 500 指數和產業作對比,這 22 家企業在數據上都明顯優於其他企業,乃至於市場平均。有了這些數據支持,我們是否可以說創辦人模式就是比較好的模式,因此我們應該摒棄聘請專業經理人來帶領企業呢? 恐怕無法。
首先,兩份研究都可能受到倖存者偏差的影響,創辦人領導的企業倒閉或績效不佳並不會納入討論。其次,我們可能需要知道創辦人跟專業經理人分別領導的企業存活率,還有估值縮水的比例又是多高?更重要的事情是,這些由創辦人領導的企業不一定都套用「創辦人模式」,至少根據現有資料我們無法得知。聽起來這兩篇研究都有各自的限制,還是無法回答創辦人模式和經理人模式到底誰比較好的問題?那倒未必,至少就目前的資料看來,那些以往被認定只適合在早期階段帶領企業成長的創辦人,或許在擴張階段也能持續推動企業業務發展。
創辦人模式的理念持續發酵,特別是當所有成員都能夠深度參與企業發展方向的討論,那麼創造新的商業模式、優化既有營運方針不是件難事。溝通的複雜化伴隨著管理成本的增加,影響著從人才招募到產品開發等,涉及企業管理的方方面面。比起是否採用創辦人模式,企業管理者應當思考的是如何為企業找到創新動能,以期維持並強化企業的長期競爭力。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