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閱讀時間 ‧ 約 10 分鐘

怎麼區分是憂鬱心情還是憂鬱症呢?看最新科學證據

多年以來,許多人都還是在好奇:我心情低落,就是得了憂鬱症嗎?心情低落,一樣會吃不好、睡不好,會不會只是精神科醫療人員一套自圓其說的說法呢?在工作到今年年底就進入第31年,也是全職從事不用藥醫療第18年,我想配合最新的兩本精神醫學教科書裡面一些較新的科學研究,跟大家簡單分享:

我的答案是-憂鬱情緒,不等於憂鬱症

怎麼說呢?以下這段文字,在我自己年輕醫師的階段看過,但心裡頭還是有一定程度的懷疑。但是,因為這些最新的腦科學與精神醫學的研究,我覺得答案算是清楚的!讓我們先來了解最新的科學研究證據,再來討論怎麼區分,應該就會更容易分清楚。

這個部分的章節,在2021年出版的 Kaplan & Sadock's Synopsis of Psychiatry 12nd Edition 有比較簡單清晰的整理,可以讓我們知道,憂鬱症不是精神醫學家憑空想像出來的疾病,只是必須比較先進的科技才能蒐集到這些證據。

一、憂鬱症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發現:

  1. 神經傳導物質失衡:

單胺失衡:包括腦中正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等單胺類神經傳導物質的濃度有異常。

膽鹼能-正腎上腺素失衡:膽鹼能神經元與正腎上腺素能神經元之間出現失衡。

神經傳導物質的受體或第二信使系統失衡:在病患研究有看到異常的證據。

  1. 腦部功能異常,包括

杏仁核:負責處理情緒相關的新刺激,並協調皮質的反應。

海馬迴:與學習和記憶有關,並透過抑制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的活動來調節壓力反應。 在憂鬱症患者中,海馬迴體積縮小,這可能是由於壓力導致糖皮質激素濃度升高,對海馬迴神經元造成損害。

前額葉皮質 (PFC):負責目標導向行為、抑制、獎賞和懲罰的處理。

前扣帶迴皮質 (ACC)​:參與注意力、動機和環境探索,並整合注意力和情緒輸入。

  1. 神經可塑性相關異常:

神經生成推論:有科學家認為憂鬱症是由於神經生成不足導致的。 慢性壓力會增加糖皮質激素濃度,進而抑制神經生成。

神經可塑性推論:其他科學家則懷疑憂鬱症是由於已發育神經元的萎縮造成的。 慢性壓力會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 (BDNF) 的表現,而 BDNF 對神經元的存活、生長和分化至關重要。 BDNF 的減少會導致神經元萎縮,特別是在海馬迴等區域。

  1. 壓力反應系統失調:

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 (HPA) 軸過度活躍,導致皮質醇濃度升高。這種過度活躍可能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包括血清素活性降低、正腎上腺素、乙醯膽鹼或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 (CRH) 驅動增加,或海馬迴的負回饋抑制減少。

  1. 晝夜節律失調:

憂鬱症與晝夜節律的失調有關,包括深度睡眠減少、夜間清醒增加、快速動眼期 (REM) 睡眠增加和核心體溫升高。 這些又會與生長激素分泌減少相關。

  1. 免疫系統異常:

憂鬱症患者體內有多種免疫系統異常的現象。例如對促細胞分裂劑的反應中,淋巴細胞增殖減少,以及其他形式的細胞免疫受損。 這些淋巴細胞會產生神經調節物質,如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因子 (CRF) 和細胞激素(稱為介白素的胜肽)。

  1. 遺傳因素:

遺傳研究:家族、寄養和雙胞胎研究表明,憂鬱症具有接近50%的遺傳性。

全基因組關聯研究 (GWAS): 並未發現顯著的關聯,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候選基因研究:關注可能在憂鬱症機制中發揮作用的特定基因,例如與血清素 (HTR1A)、血清素轉運蛋白 (5HTTP/SLC6A4) 或多巴胺受體 (DRD4) 和轉運蛋白 (SLC6A3) 編碼有關的基因。

總之,憂鬱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涉及多種生物學因素的交互作用,包括神經傳導物質、腦部結構和功能、壓力反應系統、晝夜節律、免疫系統和遺傳。 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來充分闡明這些因素是如何導致憂鬱症的。

HPA axis抗壓軸與氧化壓力路徑可能與大腦憂鬱有關


二、憂鬱症患者腦部體積變化的研究

根據腦部影像學研究,憂鬱症患者的以下腦區體積會顯著減少:

  1. 海馬迴 (Hippocampus):海馬迴是一個與學習和記憶密切相關的腦區,同時也參與調節壓力反應。許多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海馬迴體積縮小,這可能與壓力導致的糖皮質激素濃度升高,對海馬迴神經元造成損傷有關。
  2. 前額葉皮質 (PFC):前額葉皮質負責許多高階認知功能,包括目標導向行為、決策、抑制控制和情緒調節。一些研究發現,憂鬱症患者的前額葉皮質,特別是背外側前額葉皮質 (DLPFC) 的體積會減少。DLPFC 的功能異常可能與憂鬱症患者的認知缺陷,如注意力不集中、決策困難和執行功能受損有關。
  3. 扣帶迴皮質 (Cingulate gyrus):扣帶迴皮質參與情緒處理、疼痛感知和自我調節。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扣帶迴皮質,特別是前扣帶迴皮質 (ACC) 的體積會減少。ACC 的功能異常可能與憂鬱症患者的情緒調節困難,如無法抑制負面情緒和經歷快感缺乏有關。
  4. 小腦 (Cerebellum):雖然傳統上認為小腦主要參與運動控制,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小腦也參與認知和情緒處理。一些研究顯示,憂鬱症患者的小腦體積會減少。小腦功能異常可能與憂鬱症患者的認知缺陷和情緒調節困難有關。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腦區的體積減少與體積減少的程度因人而異。 此外,腦區體積減少與憂鬱症之間的因果關係還不清楚。有專家認為,這些腦區體積減少可能是遺傳易感性、壓力暴露和神經可塑性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在臨床醫療工作中,只有極少數患者是從剛出生就有明顯問題。大部分憂鬱症患者,或多或少都有成長歷程中的不同來源、不同強度的「壓力損傷」;當然,近代的研究也開始觀察,不同患者之間在「身體、心理、社會、精神」四大領域中的「健康儲備量」多寡也各有不同。憂鬱症患者可以說是「健康儲備量」不足或是「壓力損傷」過多,造成一個人大腦的內穩態(Homeostasis)失衡的結果喔!

憂鬱患者大腦其它病理變化


是憂鬱心情還是疾病?


憂鬱心情與憂鬱症比較:

透過上述的病理相關研究,我們了解憂鬱症患者,會有實質性的生理病變。只是因為這些先進科技的檢查通常所費不貲,所以國際上還是會從沿用幾百年的行為觀察分類系統,逐年優化修正的診斷準則,來進行疾病診斷,以下先提供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一、憂鬱情緒:

  1. 情緒狀態:情緒低落,悲傷或無助,通常與「特定事件」有關。
  2. 生活影響:通常短暫影響某些生活方面
  3. 生理反應:可能出現如食慾變化、睡眠困難等生理反應
  4. 持續程度:短期,與具體事件相關,隨時間推移消失
  5. 評估標準:情緒反應,不達精神病理學診斷標準
  6. 功能損害:通常不嚴重,不會對生活功能產生重大影響
  7. 治療需求:通常不需要專業醫療干預,透過休息或支持自然恢復

二、憂鬱症

  1. 情緒狀態:情緒持續低落,失去興趣或愉悅感,可能無明顯誘因
  2. 生活影響:持續且嚴重,多方面顯著影響日常生活
  3. 生理反應:可能伴隨嚴重的生理反應,如失眠、疲憊、食慾變化,且整體較持續
  4. 持續程度:長期,通常持續兩週以上
  5. 評估標準:滿足特定診斷標準,如DSM-5
  6. 功能損害:顯著損害生活功能,影響工作、學習與人際關係
  7. 治療需求:需要專業的心理或醫療干預,如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

從大腦細胞損傷的研究,思考憂鬱症可能出現的原因:

腦細胞損傷的幾種機制

透過上述章節所述,在最新的科學研究當中,科學家推測憂鬱症的出現可能是「壓力損傷」過多,或是「健康儲備量」耗盡,或是兩者交叉影響的綜合結果。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生理」、「心理」、「社會」、「精神」各領域的健康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也就是遇到的壓力與挑戰是當事人的「健康儲備」應付得來的話,憂鬱心情會在不造成過度痛苦、或是不過度影響生活(包括工作、學業、人際各方面)就過去了;然而,如果遇到的壓力與挑戰是當事人的「健康儲備」應付不來的情況下,大腦會出現「發炎」、「過氧化」、「神經傳導物質失衡」、「神經可塑性下降」、「壓力反應系統失衡」、「晝夜節律失衡」、「免疫系統失衡」等問題,就會出現符合診斷準則的那些行為、情況的出現,就可以推斷當事人是罹患憂鬱症了。當然,包括甲狀腺機能低下、腎上腺疲勞、某些藥物或其他疾病,也有可能引起非常雷同的憂鬱症狀;但是,不同疾病或有其它的附帶症狀、或是不太尋常的發病過程,這就要透過精神科專科醫師多年的訓練,透過診斷性會談、生理與心理功能檢查,必要時配合心理測驗、神經心理測驗等不同工具,來進行鑑別診斷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