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5|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教養孩子過程最重要的事

若有家長問我,教養孩子過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麼?我的回答絕對會是「陪伴跟情緒的接納」,而且陪伴過程得要是「有品質的陪伴」也就是以孩子為中心,時間屬於孩子,自己放下手機和其他事情,專注的陪伴和孩子聊天或是做任何事。

我的經驗

怎麼說呢?自己在與青少年工作多年的經驗當中,無論是心理疾病、人際問題、生涯規劃等議題有困擾的孩子,再進一步聊到與父母相處的經驗時,常聽到孩子提到過去和父母互動、相處時間不多或互動過程會有不被理解、覺得不被支持、或是被給予建議但不適用的情況。還有,可能從小時候開始,就是常常獨自面對問題,但不知該如何是好。這也讓我想起之前看到一位幼兒園老師的PO文,寫到:「現在的父母是怎麼啦!晚上回家都不陪小孩,小孩都說我爸媽回家很多時間都在滑手機不陪我。」3C育兒的問題之後再來寫一篇,這篇的重點還是先放在教養最重要的事。

為什麼缺少父母陪伴這件事,會對一個人成長過程造成這麼不小的影響?其實不難理解。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有將近8-10個小時在學校學習跟生活,從2、3歲開始上學,進入團體生活,就有很多需要面對、調適的情況。或許大家會說,難道老師、同學的相處陪伴不能對孩子也產生正向影響嗎?我的答案可能是:「可以,但有其限制,絕對無法取代父母的功能」。當然也不是要無時無刻的陪伴,但撥出完全屬於跟孩子好好相處的時間絕對是必要的。

 就拿我自己女兒的例子來說,班上2位幼兒園老師要照顧近30位同學(除非在私立幼兒園師生比或許可能較低),曾經光一本帶去學校的書找不到,女兒覺得很重要,心情不好,隔天一早跟老師反應,但老師可能因為還在忙別的事,便回應她說;「這件事不算太很嚴重,你再試著找找看好嗎。」老師的回答也沒錯,但對孩子而言或許少了情緒的承接、問題也似乎沒有得到老師協助而解決。當天回家後,我關心了一下女兒處理的狀況,知道她不太滿意,便花了一些時間理解她的情緒、感受、想法,並且跟她討論接下來她想怎麼做?或怎麼面對書萬一不見的狀況。

理解孩子的感受與想法

有時候一件東西對於每個人而言,都可能有特殊的意義。更何況對孩子而言,若陪伴她、給她安全感的玩偶、書等物品,當找不到時,孩子可能會感到焦慮、失落、難過等情緒,進而需要表達、抒發希望被信任的照顧者或大人理解。經過他有限經驗的嘗試和尋找後,還是找不到而覺得挫折的情況,心理或許也希望有大人可以支持協助或引導他可以怎麼做。因此這時父母若有察覺,好好的關心陪伴、給他安心、支持的擁抱,便會讓孩子覺得在面對這件事的過程感受到情緒被接住、被理解。孩子得到好的心理支持且增加解決問題的資料庫之後,在下次遇到類似狀況時,孩子的焦慮感就會下降,更願意嘗試自己試著去面對跟解決遇到的問題。

 

零碎時間也能好好運用

但有時在多數父母工作很忙碌或是已經累到自己很想休息的狀況下,或許會覺得做到有品質的陪伴並不容易,那可以怎麼做呢?我的建議能善用零碎時間就很棒,那怕是每天早上的15-20分鐘,專心的跟孩子一起吃個早餐,陪她讀完一本小小的繪本或跟她討論學校發生的大小事再送她上去上學,或許也很不錯了。我從孩子2歲開始到現在5歲,她每天就跟著我們開車通勤,每天早上我利用送她上去學校前的20分鐘,就陪她一起做上面的事情;回家後若還抽得出時間,就再撥出一些時間陪她做其他事。還有,洗澡、吹頭、一起好好吃晚餐、睡覺前的時間,都是可以創造有品質陪伴的時刻啊!但前提是,父母自己別忘了,每天也需要給自己充電、空白獨處、運動的時間,才能夠有能量陪伴孩子。

P.S 要找一張免費的父親陪伴孩子閱讀的影像搭配文章,沒想到還真不好找,爸爸們一起加油啦!別專注的在外面衝衝衝,卻過了陪伴孩子的時光然後覺得遺憾。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