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話這樣說:「孩子愛父母是天性,而父母愛孩子卻未必。」
珍妮特•麥考迪(Jennette McCurdy)從小做為童星,因參加熱門影集的演出而聞名,然而,她成長過程伴隨諸多創傷、身心巨大的壓力和傷害。而這一切的發生皆因她與母親的矛盾、糾葛羈絆和各種複雜難解的愛恨情怨有關。
直至母親死亡,珍妮特的生命重心與唯一重心,就是「讓母親快樂」,別無其他。因為她相信「母親所做的這一切是因為愛我」,她能回報的就是順從母親,接受母親一切的指令。即使這些指令有非常不合理的地方,例如從小到大都要由母親洗澡,因為母親要確定珍妮特的發育緩慢,以確保珍妮特可以一直保有演童星的身材與面貌。
為了這個目的,母親甚至限縮和激進管控珍妮特的飲食,好讓珍妮特「像小孩」、「不要長大」。
而這一切都以愛之名被合理化。母親的所有行為都不容質疑,只能感恩、頌揚和表達愛意。
於是,她所做的事情,和一切設想,都以母親的意念為意念、以母親的情緒喜惡為標準,並以母親的要求與期待為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母女關係,在許多不同地方,都有類似的文化,要求或期待子女「貼心」的表現,就是不抵抗,不說No,不保有自己的獨立空間與自由,而是完全的接受母親的安排和所有的期待及要求。
特別是女兒,更是被視為理所當然就要有這樣貼心的身份和表現。
只是,在這樣的期待中,一個女兒為了做到貼心,實現父母「有個貼心的女兒」的願望,她需要付出什麼代價?做到什麼程度?又或者會失去什麼?會面臨什麼?⋯等等這些問題,似乎沒有人會為這樣的一個女兒思考。
珍妮特無疑是貼心的女兒,至少她用盡心力想要做到母親的貼心女兒。所以她什麼都順應著母親,母親的認為、母親的情緒、母親的期望⋯甚至母親的咒罵和侮辱,她都要無異議的承受,因為這是母親對她的愛。
這一本有著重量的書,情緒會隨著閱讀感到傷心、糾結和感嘆。但它同時是一本實實在在自我和解的書。你不會看到叨叨絮絮的各種埋怨憎恨,也不是廉價的自我揭露以求換取他人的憐愛或暖慰,那是深沈受苦卻無解的心,隨著母親逝世的內疚和悲痛,而有了一次好好看向自己的遭遇、好好的清理這當中的各種暴力、羞辱、無情的情境,卻那麼令人充滿內疚、羞愧、不安與擔憂的來龍去脈。
如果,有人被這一本書書名的直接嚇到,並感到不適,甚至覺得很不應該的反感的話,或不由得想批評,那麼,這樣的人可能對親子間的情感創傷一無所知,更可能對情緒操控所造成的痛苦及可能造成的自我毀滅毫不理解。
不論從情感創傷或長年被至親控制,乃至受困於自我懷疑、情感依賴,對自己充滿困惑,以及無法確切的認知到自己究竟受到什麼傷害⋯⋯等等這些複雜性的創傷影響,都不是簡易就可面對和修復的。
珍妮特在母親過世之後,才真正開始進入心理治療歷程,但一開始太驚嚇,無法直視她童年的真相,因此從治療中逃避、閃開。之後,為了挽救自己的生命,她必須找到她自己,也必須知道她自己是誰?
當母親已不在,當母親真的已離世,她要如何真正的撥開母親的嚴格眼光、卸下母親的變態控制和情緒暴力,真正找回自己的身體權與心靈,也說出自己故事的真實面貌?無疑地,她需要拿回自己的敘述權力,不再把她的生命交給其他人決定、控制與侵佔。
如果,你懂這種決心的困難與痛苦,也理解療癒之路有多煎熬和顛簸起伏,那麼你會在這一本書中看到比起要不要原諒至親行為的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終止情緒暴力對我們的支配與傷害。並重新找回對自己的認同與信任,相信自己是夠好的生命,無論有沒有成為母親心中想要的完美孩子,你都是你自己,你都是有屬於自己生命價值和存在意義的人。
《我很高興我媽死了——原來,不原諒媽媽也沒關係〔美國國民童星珍妮特.麥考迪走過創傷的自癒與成長之路〕》
I’m Glad My Mom Di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