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20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心理治療與文學|《從恨意到療癒》第一章:如何寫作 ? 從恨的起點說起

raw-image


你還記得上篇提起的《去他的心靈成長:從恨意到療癒》主題嗎?你是否已經對那些「如何找到內在平靜」的線上課程感到厭煩了?心靈雞湯喝到反胃?那麼恭喜你,這篇文章來得正是時候。我們不談那些光明面,這裡教你如何把恨意當作燃料,化作創作的力量,讓負面情緒成為你最強大的創作工具。


這幾年常有人問我如何找尋寫作動機或如何寫文章?其實已經有很多格友大神以提供良藥解方,但對我來說就是發洩喜怒哀樂的自己,尤其是負面情緒,更是讓人揮之不去,原本是出版商找我寫的內容,但這些祕密我想先與最要好的方格子分享,我將分享新的系列文章,不僅僅是一個療癒指南,它還是一個「黑色療癒」的實驗場,將用最誠實、最尖銳的方式直面那些難以啟齒的情緒——特別是恨。這是一場逆流而上的心靈成長之旅,在挫折和憤怒中找到新的意義,並將它們轉化為一種深具力量的創作形式。


一、模擬場景:  


陰雲密佈的午後,小美默默坐在客廳角落,手背微微發紅。剛剛那一記丈夫的巴掌還留著餘溫,耳邊回蕩著婆婆尖銳的指責:「你這個沒用的女人,連個孩子都生不出來,還妄想過好日子?」這不是第一次了,身體上的傷痕可以掩蓋,但心裡的裂痕卻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日復一日地擴大。

小美的手指輕輕托過臉頰,感覺冰冷得像沒有血色的冬天。她盯著桌上那杯已經冷掉的茶,內心深處,一股難以言喻的恨意正在逐漸升溫,這種被無視的感受,這種污辱的字眼,彷彿她的努力和付出從來沒有被看見。她從不敢反抗,無論是丈夫的拳腳還是婆婆的冷言冷語,所有的委屈、痛苦,都像無形的鎖鏈緊緊地束縛著她。然而,今天的她,感覺自己不再能夠默默承受這些沉重的壓力。

在那一瞬間,她內心的某種情感便被點燃,如同滾燙的岩漿在心中翻騰,悶熱無法呼吸卻無法找到出口。她站起身,走向那塊屬於自己的小書桌,打開電腦,屏幕的白光映照著疲憊的臉龐。小美的手指開始飛快地在鍵盤上跳動,每個字,都像是在撕裂那被壓抑已久的情感,每行句子,都像是一把利劍,刺向那些帶給她痛苦的人。她的角色瑪麗亞,是個勇敢反抗的女人,面對著同樣的家庭暴力,最終選擇了反擊。

此刻,小美的故事不再是她一個人的痛苦,彷彿成為了數百萬個無聲女人的象徵。她的創作不再僅僅是文字,它是她內心恨意的出口,是她渴望掌控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窗外的風仍在拍打著玻璃,但小美感覺到了一絲從未有過的輕盈,彷彿壓在她心上的巨石終於有了裂縫。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面對來自不同環境的壓力與不公,這些負面情感不僅讓我們感到挫敗,還會引發一種更深層的無力感與恨意。然而,這些強烈的情感,其實是創作的潛在力量。透過將這些憤怒與恨意轉化為創作動力,我們便能通過文字來釋放內心的壓力,並獲得抒發情緒的「快感」,找到發洩的出口。


二、恨意的意義與特性:


恨是一種充滿矛盾的情感,既能作為自我防衛,也能成為自我安慰的方式。它的矛盾性與複雜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外界的傷害,同時也能在面對痛苦時成為一種情感的替代品。

  • 自我防衛

恨意常常出現於我們感到被背叛、被欺凌或遭遇不公平對待時。這種情感有如一道防護牆,隔絕了更多的傷害,讓我們在情感上保護自己。當我們陷入無法掌控的局面時,恨意能夠讓我們重新感受到某種控制感。透過這種憤怒,我們可以抵禦來自外界的攻擊,避免被情感上的脆弱所擊倒。

  • 自我安慰

另一方面,恨意也經常作為一種自我安慰的機制,特別是在面對難以解決的情感創傷時。當我們無法找到其他方法釋放內心的痛苦時,恨能提供一種情感的宣洩出口。它讓我們將責任轉移到他人或外界,避免正視我們內心的無力感或失敗感。雖然這種方式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在短期內,恨意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心理緩衝。

  • 矛盾性

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在於,恨意既能暫時保護我們免受情感上的進一步傷害,但同時也可能腐蝕我們的內心。長期依賴恨意作為情感出口,會讓人變得孤立無援,逐漸陷入更加深沉的痛苦。若我們無法學會如何面對和化解這種情感,恨最終會吞噬我們的自我,並掩蓋我們更深層的情感需求,例如被愛、被理解以及重新建立信任。



三、理論支持:

 

在心理學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防禦機制理論強調了人類在面對難以承受的情感或壓力時,會自發地運用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等防禦機制來保護自我。然而,這些情感並未真正消失,它們會潛伏在潛意識中,並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例如,當我們感到無力或憤怒時,這些情感可能會通過夢境、藝術創作等方式浮現,進而轉化為創作的驅動力。

卡爾·榮格(Carl Jung, 1875-1961)陰影理論也指出,人類內心的負面情感,像是壓抑的恨意和憤怒,其實是自我陰影的一部分。榮格認為,當個體無法面對這些陰暗面時,它們會悄悄影響個人的行為與創作,最終表現為藝術或創作中的激烈衝突。對於創作者來說,恨意與憤怒不僅僅是負面的情感,它們也可能是自我探索的窗口,當這些情感被正視和接受時,它們會成為創作的強大能量來源。

此外,在社會學的脈絡中,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1949-)則提出了雙重理論來解釋恨意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當個人或群體面臨社會不公時,恨意成為一種推動社會行動的力量,能夠促進反抗不公的社會變革。




四、文學賞析:


文學大師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有卓越地位。他的一生幾乎見證了19世紀法國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並以豐富多樣的創作留下深遠影響。 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劇本,以及散文、文藝評論與政論文章。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鐘樓怪人》、《九三年》和《悲慘世界》。在法國,他因詩集《靜觀集》和《歷代傳說》廣受紀念。同時,雨果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創作了超過4000幅畫作。此外,他積極參與多項社會運動,特別是廢除死刑的倡議,展現了其對人道主義的關懷。 雨果的政治立場隨時代而改變,從年輕時的保皇主義者轉變為堅定的共和主義推動者。他的作品涵蓋了時政、社會議題以及藝術潮流,成為19世紀法國文化與思想的重要象徵。


  • 《悲慘世界》介紹與摘錄:

故事中的讓·瓦爾讓,因為偷了一塊麵包養活自己飢餓的家人,被判入獄十九年。這個不成比例的懲罰成為了他對社會制度恨意的起點。瓦爾讓的經歷深刻反映了雨果對法律和社會體系的批判,他筆下的瓦爾讓,象徵著被壓迫的社會底層人民。

「他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與否:他行走在黑暗中。他正在忍受著過去幾天的飢餓、寒冷和痛苦。然後,一點一點地,所有事情都回到他的腦海中:他錯了。他差點犯下殺人罪!他曾想要對整個世界復仇!」

—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1862年


  • 《悲慘世界》深度分析:

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這部著作中,雨果通過主人公讓·瓦爾讓(Jean Valjean)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他對社會不公的強烈憤怒與不滿。雨果在政治動盪的法國長大,目睹了社會階級的巨大差距、政府的腐敗以及窮人和弱勢群體的掙扎。他對這些社會不公深感憤慨,並將這些情感化為筆下激動人心的故事。

雨果筆下的讓·瓦爾讓從憤怒到寬恕的轉變,並非單一的情感表現,而是通過恨意表達出人類在面對不公社會時的無助與掙扎。《悲慘世界》不僅僅是一部故事,還是雨果對於整個社會結構的控訴。讓·瓦爾讓的恨意來自於他對腐敗社會制度的不滿,這種強烈的情感驅使他採取了激烈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故事的發展。

在《悲慘世界》中,瓦爾讓經歷了一場內心的激烈鬥爭,他一度選擇放棄人性,選擇讓自己淹沒在仇恨中,然而最終他決定接受愛和希望,這是雨果對人性的終極信仰的表達。

這部作品並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故事的敘述,而是一種社會批判,特別是對那些被遺忘和壓迫的人們的呐喊。雨果的創作動力正是來自於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他通過讓·瓦爾讓的故事,反映了自己對於貧困、司法不公、宗教信仰與人性的深層思考。




五、小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發洩的出口,強烈的情感,其實是創作的潛在力量。透過將這些憤怒與恨意轉化為創作動力,我們便能通過文字來釋放內心的壓力,並獲得抒發情緒的「快感」,情感不僅是敘事的核心,更是推動故事進展的力量。恨意作為一種極具張力的情感,為角色的動機提供了深層次的驅動。

它可以表現為角色對不公的反抗,也可以成為促使角色成長的催化劑。當我們將恨意融入故事中,它不僅豐富了人物性格,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體會情感的複雜性與人性的深刻矛盾。透過這種情感的書寫,創作者能夠在虛構的世界中呈現現實中的衝突,並提供情感的抒發與共鳴。

憎恨不僅僅是破壞的情感,實際上它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例如,因為對戰爭的厭惡,才促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設立;因為不願看到新冠肺炎帶來的痛苦,疫苗得以迅速研發,並且加速了癌症治療藥物的開發進程。同樣地,過往的彭婉如命案引發了社會對婦女夜間安全的重視,促成了多項保障法案的通過;而虐童事件的曝光,也讓托育員的規範更加嚴格。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恨意不僅是個體的情感反應,當它被正確運用時,它可以促進我們思考社會中的不公現象,推動社會進步。

恨意是一種強大且充滿矛盾的情感,它可以成為保護我們的屏障,也可能吞噬我們的內心。然而,透過創作與行動,我們能夠將這種壓抑的情感轉化為正向的動力。無論是文學創作中的角色塑造,還是社會變革中的抗爭力量,恨意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不公與不平的視角。當我們選擇直面這種情感並加以運用時,它不僅僅是一種負面反應,更成為推動我們理解、探索以及改變世界的重要工具。

你呢?不恨嗎?




謝謝格友們的支持與陪伴,這篇"創作告白"是送給所有人2024年的回顧和聖誕節禮物🥰


參考文獻



1. Freud, S. (1937).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Hogarth Press and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2. Jung, C. G. (1959). Aion: 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R. F. C. Hull, Tra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Sternberg, R. J. (2003). A Duplex Theory of Hat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errorism, Massacres, and Genocid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7(3), 299-328.


最後,雯雯加碼送給大家IG上的聖誕節動畫😳

(有音效哦 !!)


🔔這個聖誕,我們都是自己的庫伊拉🦸🏻


🎄聖誕節又到了,街上的燈飾早已張揚地亮起。紅綠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在期待奇蹟,但我總覺得,聖誕不只是乖乖許願的時候,也是一個為自己勇敢製造奇蹟的季節。😇

就像《時尚惡女:庫伊拉》🦹🏻‍♀️ 裡的她,帶著一點瘋狂,一點倔強,把過去的枷鎖,化成一件件耀眼的服裝,把世界踩在高跟鞋下👠,說出:「我要的,不是一點點微光,而是整片黑夜的主場。」✨🌟

如果你也曾在過去的一年裡被困住,或者跌倒了,記得:每一次掙扎都是一次設計,每一道傷痕都可以縫製成屬於你的「時尚戰袍」。👗

聖誕節可以是溫柔的🥰,但它也屬於那些不甘平庸、不甘被定義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戴著面具」🥸的時候:裝成別人期待的模樣、順從命運的安排,只為融入某個看似完美的框架。但這個聖誕,何不做自己的設計師,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場叛逆而燦爛的驚喜🥳?

這個聖誕,不必非黑即白,我們不必乖乖當英雄,也不必徹底變成反派,不用想要成為收到很多禮物的公主而過度期待。

因為最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聖誕裝,或許有點叛逆,或許有點不完美,但絕對是獨一無二,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時尚。🤩😎



+左邊女孩IG 會不定期辦贈獎活動哦 !

+左邊女孩專屬網站有機會看到更完整的文章哦 !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身障作家左邊女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