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與文學|《從恨意到療癒》第一章:如何寫作 ? 從恨的起點說起

更新 發佈閱讀 12 分鐘
raw-image


你還記得上篇提起的《去他的心靈成長:從恨意到療癒》主題嗎?你是否已經對那些「如何找到內在平靜」的線上課程感到厭煩了?心靈雞湯喝到反胃?那麼恭喜你,這篇文章來得正是時候。我們不談那些光明面,這裡教你如何把恨意當作燃料,化作創作的力量,讓負面情緒成為你最強大的創作工具。


這幾年常有人問我如何找尋寫作動機或如何寫文章?其實已經有很多格友大神以提供良藥解方,但對我來說就是發洩喜怒哀樂的自己,尤其是負面情緒,更是讓人揮之不去,原本是出版商找我寫的內容,但這些祕密我想先與最要好的方格子分享,我將分享新的系列文章,不僅僅是一個療癒指南,它還是一個「黑色療癒」的實驗場,將用最誠實、最尖銳的方式直面那些難以啟齒的情緒——特別是恨。這是一場逆流而上的心靈成長之旅,在挫折和憤怒中找到新的意義,並將它們轉化為一種深具力量的創作形式。


一、模擬場景:  


陰雲密佈的午後,小美默默坐在客廳角落,手背微微發紅。剛剛那一記丈夫的巴掌還留著餘溫,耳邊回蕩著婆婆尖銳的指責:「你這個沒用的女人,連個孩子都生不出來,還妄想過好日子?」這不是第一次了,身體上的傷痕可以掩蓋,但心裡的裂痕卻像一道無法癒合的傷口,日復一日地擴大。

小美的手指輕輕托過臉頰,感覺冰冷得像沒有血色的冬天。她盯著桌上那杯已經冷掉的茶,內心深處,一股難以言喻的恨意正在逐漸升溫,這種被無視的感受,這種污辱的字眼,彷彿她的努力和付出從來沒有被看見。她從不敢反抗,無論是丈夫的拳腳還是婆婆的冷言冷語,所有的委屈、痛苦,都像無形的鎖鏈緊緊地束縛著她。然而,今天的她,感覺自己不再能夠默默承受這些沉重的壓力。

在那一瞬間,她內心的某種情感便被點燃,如同滾燙的岩漿在心中翻騰,悶熱無法呼吸卻無法找到出口。她站起身,走向那塊屬於自己的小書桌,打開電腦,屏幕的白光映照著疲憊的臉龐。小美的手指開始飛快地在鍵盤上跳動,每個字,都像是在撕裂那被壓抑已久的情感,每行句子,都像是一把利劍,刺向那些帶給她痛苦的人。她的角色瑪麗亞,是個勇敢反抗的女人,面對著同樣的家庭暴力,最終選擇了反擊。

此刻,小美的故事不再是她一個人的痛苦,彷彿成為了數百萬個無聲女人的象徵。她的創作不再僅僅是文字,它是她內心恨意的出口,是她渴望掌控自己命運的唯一途徑。窗外的風仍在拍打著玻璃,但小美感覺到了一絲從未有過的輕盈,彷彿壓在她心上的巨石終於有了裂縫。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面對來自不同環境的壓力與不公,這些負面情感不僅讓我們感到挫敗,還會引發一種更深層的無力感與恨意。然而,這些強烈的情感,其實是創作的潛在力量。透過將這些憤怒與恨意轉化為創作動力,我們便能通過文字來釋放內心的壓力,並獲得抒發情緒的「快感」,找到發洩的出口。


二、恨意的意義與特性:


恨是一種充滿矛盾的情感,既能作為自我防衛,也能成為自我安慰的方式。它的矛盾性與複雜性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抵禦外界的傷害,同時也能在面對痛苦時成為一種情感的替代品。

  • 自我防衛

恨意常常出現於我們感到被背叛、被欺凌或遭遇不公平對待時。這種情感有如一道防護牆,隔絕了更多的傷害,讓我們在情感上保護自己。當我們陷入無法掌控的局面時,恨意能夠讓我們重新感受到某種控制感。透過這種憤怒,我們可以抵禦來自外界的攻擊,避免被情感上的脆弱所擊倒。

  • 自我安慰

另一方面,恨意也經常作為一種自我安慰的機制,特別是在面對難以解決的情感創傷時。當我們無法找到其他方法釋放內心的痛苦時,恨能提供一種情感的宣洩出口。它讓我們將責任轉移到他人或外界,避免正視我們內心的無力感或失敗感。雖然這種方式無法真正解決問題,但在短期內,恨意提供了某種程度的心理緩衝。

  • 矛盾性

這兩者之間的矛盾在於,恨意既能暫時保護我們免受情感上的進一步傷害,但同時也可能腐蝕我們的內心。長期依賴恨意作為情感出口,會讓人變得孤立無援,逐漸陷入更加深沉的痛苦。若我們無法學會如何面對和化解這種情感,恨最終會吞噬我們的自我,並掩蓋我們更深層的情感需求,例如被愛、被理解以及重新建立信任。



三、理論支持:

 

在心理學中,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防禦機制理論強調了人類在面對難以承受的情感或壓力時,會自發地運用壓抑(repression)、投射(projection)等防禦機制來保護自我。然而,這些情感並未真正消失,它們會潛伏在潛意識中,並以其他形式表現出來。例如,當我們感到無力或憤怒時,這些情感可能會通過夢境、藝術創作等方式浮現,進而轉化為創作的驅動力。

卡爾·榮格(Carl Jung, 1875-1961)陰影理論也指出,人類內心的負面情感,像是壓抑的恨意和憤怒,其實是自我陰影的一部分。榮格認為,當個體無法面對這些陰暗面時,它們會悄悄影響個人的行為與創作,最終表現為藝術或創作中的激烈衝突。對於創作者來說,恨意與憤怒不僅僅是負面的情感,它們也可能是自我探索的窗口,當這些情感被正視和接受時,它們會成為創作的強大能量來源。

此外,在社會學的脈絡中,羅伯特·史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 1949-)則提出了雙重理論來解釋恨意在社會行為中的作用。當個人或群體面臨社會不公時,恨意成為一種推動社會行動的力量,能夠促進反抗不公的社會變革。




四、文學賞析:


文學大師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 (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 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的代表人物,也是19世紀前期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法國文學史上占有卓越地位。他的一生幾乎見證了19世紀法國所有重大歷史事件,並以豐富多樣的創作留下深遠影響。 他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小說、劇本,以及散文、文藝評論與政論文章。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鐘樓怪人》、《九三年》和《悲慘世界》。在法國,他因詩集《靜觀集》和《歷代傳說》廣受紀念。同時,雨果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藝術家,創作了超過4000幅畫作。此外,他積極參與多項社會運動,特別是廢除死刑的倡議,展現了其對人道主義的關懷。 雨果的政治立場隨時代而改變,從年輕時的保皇主義者轉變為堅定的共和主義推動者。他的作品涵蓋了時政、社會議題以及藝術潮流,成為19世紀法國文化與思想的重要象徵。


  • 《悲慘世界》介紹與摘錄:

故事中的讓·瓦爾讓,因為偷了一塊麵包養活自己飢餓的家人,被判入獄十九年。這個不成比例的懲罰成為了他對社會制度恨意的起點。瓦爾讓的經歷深刻反映了雨果對法律和社會體系的批判,他筆下的瓦爾讓,象徵著被壓迫的社會底層人民。

「他已經不知道自己是否正確與否:他行走在黑暗中。他正在忍受著過去幾天的飢餓、寒冷和痛苦。然後,一點一點地,所有事情都回到他的腦海中:他錯了。他差點犯下殺人罪!他曾想要對整個世界復仇!」

— 維克多·雨果,《悲慘世界》1862年


  • 《悲慘世界》深度分析:

雨果的作品《悲慘世界》便是一個典型例子。在這部著作中,雨果通過主人公讓·瓦爾讓(Jean Valjean)的故事,深刻反映了他對社會不公的強烈憤怒與不滿。雨果在政治動盪的法國長大,目睹了社會階級的巨大差距、政府的腐敗以及窮人和弱勢群體的掙扎。他對這些社會不公深感憤慨,並將這些情感化為筆下激動人心的故事。

雨果筆下的讓·瓦爾讓從憤怒到寬恕的轉變,並非單一的情感表現,而是通過恨意表達出人類在面對不公社會時的無助與掙扎。《悲慘世界》不僅僅是一部故事,還是雨果對於整個社會結構的控訴。讓·瓦爾讓的恨意來自於他對腐敗社會制度的不滿,這種強烈的情感驅使他採取了激烈的行動,從而推動了故事的發展。

在《悲慘世界》中,瓦爾讓經歷了一場內心的激烈鬥爭,他一度選擇放棄人性,選擇讓自己淹沒在仇恨中,然而最終他決定接受愛和希望,這是雨果對人性的終極信仰的表達。

這部作品並不僅僅是對一個人的故事的敘述,而是一種社會批判,特別是對那些被遺忘和壓迫的人們的呐喊。雨果的創作動力正是來自於對社會不公的憤怒,他通過讓·瓦爾讓的故事,反映了自己對於貧困、司法不公、宗教信仰與人性的深層思考。




五、小結:


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找到發洩的出口,強烈的情感,其實是創作的潛在力量。透過將這些憤怒與恨意轉化為創作動力,我們便能通過文字來釋放內心的壓力,並獲得抒發情緒的「快感」,情感不僅是敘事的核心,更是推動故事進展的力量。恨意作為一種極具張力的情感,為角色的動機提供了深層次的驅動。

它可以表現為角色對不公的反抗,也可以成為促使角色成長的催化劑。當我們將恨意融入故事中,它不僅豐富了人物性格,也讓讀者能夠更深入地體會情感的複雜性與人性的深刻矛盾。透過這種情感的書寫,創作者能夠在虛構的世界中呈現現實中的衝突,並提供情感的抒發與共鳴。

憎恨不僅僅是破壞的情感,實際上它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例如,因為對戰爭的厭惡,才促成了諾貝爾和平獎的設立;因為不願看到新冠肺炎帶來的痛苦,疫苗得以迅速研發,並且加速了癌症治療藥物的開發進程。同樣地,過往的彭婉如命案引發了社會對婦女夜間安全的重視,促成了多項保障法案的通過;而虐童事件的曝光,也讓托育員的規範更加嚴格。這些事例告訴我們,恨意不僅是個體的情感反應,當它被正確運用時,它可以促進我們思考社會中的不公現象,推動社會進步。

恨意是一種強大且充滿矛盾的情感,它可以成為保護我們的屏障,也可能吞噬我們的內心。然而,透過創作與行動,我們能夠將這種壓抑的情感轉化為正向的動力。無論是文學創作中的角色塑造,還是社會變革中的抗爭力量,恨意為我們提供了重新審視不公與不平的視角。當我們選擇直面這種情感並加以運用時,它不僅僅是一種負面反應,更成為推動我們理解、探索以及改變世界的重要工具。

你呢?不恨嗎?




謝謝格友們的支持與陪伴,這篇"創作告白"是送給所有人2024年的回顧和聖誕節禮物🥰


參考文獻



1. Freud, S. (1937). The Ego and 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 Hogarth Press and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2. Jung, C. G. (1959). Aion: Researches into the Phenomenology of the Self (R. F. C. Hull, Tra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 Sternberg, R. J. (2003). A Duplex Theory of Hat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Terrorism, Massacres, and Genocide. 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 7(3), 299-328.


最後,雯雯加碼送給大家IG上的聖誕節動畫😳

(有音效哦 !!)


🔔這個聖誕,我們都是自己的庫伊拉🦸🏻


🎄聖誕節又到了,街上的燈飾早已張揚地亮起。紅綠的世界裡,每個人都在期待奇蹟,但我總覺得,聖誕不只是乖乖許願的時候,也是一個為自己勇敢製造奇蹟的季節。😇

就像《時尚惡女:庫伊拉》🦹🏻‍♀️ 裡的她,帶著一點瘋狂,一點倔強,把過去的枷鎖,化成一件件耀眼的服裝,把世界踩在高跟鞋下👠,說出:「我要的,不是一點點微光,而是整片黑夜的主場。」✨🌟

如果你也曾在過去的一年裡被困住,或者跌倒了,記得:每一次掙扎都是一次設計,每一道傷痕都可以縫製成屬於你的「時尚戰袍」。👗

聖誕節可以是溫柔的🥰,但它也屬於那些不甘平庸、不甘被定義的靈魂。我們每個人都有過「戴著面具」🥸的時候:裝成別人期待的模樣、順從命運的安排,只為融入某個看似完美的框架。但這個聖誕,何不做自己的設計師,為自己量身打造一場叛逆而燦爛的驚喜🥳?

這個聖誕,不必非黑即白,我們不必乖乖當英雄,也不必徹底變成反派,不用想要成為收到很多禮物的公主而過度期待。

因為最重要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聖誕裝,或許有點叛逆,或許有點不完美,但絕對是獨一無二,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時尚。🤩😎



+左邊女孩IG 會不定期辦贈獎活動哦 !

+左邊女孩專屬網站有機會看到更完整的文章哦 !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身障作家左邊女孩的沙龍
2.4K會員
68內容數
你想像的身心障礙者或腦性麻痺患者是什麼樣子呢?其實身心障礙者在臺灣已超過百萬人次,每個類型不只面臨生活、學習、升學、健康、行動、面對家人親友及環境挑戰,更多時候像常人一樣,長大後還加上工作、升遷、各種人際社交、理財、貸款、人權、愛情及婚姻等課題,且無處不伴隨刻板印象和歧視以及健康一天不如一天,又該如何自處與自救 ?
2025/03/07
這篇文章探討校園霸凌事件,描述一位學生因長期遭受霸凌而輕生的悲劇,呼籲社會關注校園霸凌問題,並記住每個曾經被遺忘的受害者。
Thumbnail
2025/03/07
這篇文章探討校園霸凌事件,描述一位學生因長期遭受霸凌而輕生的悲劇,呼籲社會關注校園霸凌問題,並記住每個曾經被遺忘的受害者。
Thumbnail
2025/02/08
想像中的臺北書展,一個充滿異世界冒險、無障礙沉浸式體驗和365天閱讀日常的奇妙旅程。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力,探討閱讀的無限可能,並反思書展的未來樣貌,以及如何讓更多人平等參與閱讀的盛會。
Thumbnail
2025/02/08
想像中的臺北書展,一個充滿異世界冒險、無障礙沉浸式體驗和365天閱讀日常的奇妙旅程。本文以豐富的想像力,探討閱讀的無限可能,並反思書展的未來樣貌,以及如何讓更多人平等參與閱讀的盛會。
Thumbnail
2025/01/24
農曆新年是許多人的歡樂時光,但對內向者來說卻是社交挑戰。本文提供內曏者應對年節社交壓力的指南,包括主動選擇話題、靈活應付各種場合、安排獨處時光,以及調整心態等策略,幫助內曏者以最舒適的方式度過新年。
Thumbnail
2025/01/24
農曆新年是許多人的歡樂時光,但對內向者來說卻是社交挑戰。本文提供內曏者應對年節社交壓力的指南,包括主動選擇話題、靈活應付各種場合、安排獨處時光,以及調整心態等策略,幫助內曏者以最舒適的方式度過新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理解人性中的共同渴望與弱點,來化解憤怒與恐懼等負面情緒。文章引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觀點,建議讀者學習分析式觀修方法,並透過自問自答,找到情緒根源,進而放下執著,接受現實。
Thumbnail
本文探討如何透過理解人性中的共同渴望與弱點,來化解憤怒與恐懼等負面情緒。文章引用《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一書觀點,建議讀者學習分析式觀修方法,並透過自問自答,找到情緒根源,進而放下執著,接受現實。
Thumbnail
投射轉移情感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其重要性,尤其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可嘗試自我保護機制。 幫助平衡身心靈的方法: 創造性表達: 透過藝術、寫作或聽音樂等形式,將內心的情感轉化為創作,這不僅能釋放壓力,還能幫助理解自己的感受。 運動: 身體活動能釋放多巴胺,改善情緒。可以選擇
Thumbnail
投射轉移情感的方式,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其重要性,尤其在面對壓力和困難時,可嘗試自我保護機制。 幫助平衡身心靈的方法: 創造性表達: 透過藝術、寫作或聽音樂等形式,將內心的情感轉化為創作,這不僅能釋放壓力,還能幫助理解自己的感受。 運動: 身體活動能釋放多巴胺,改善情緒。可以選擇
Thumbnail
憤怒是一種複雜而多變的情感,理解和釋放憤怒對個人成長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七種方法,包括識別憤怒、書寫情緒原因、釋放身體壓力、視角轉換、正念練習、尋找替代行為及尋求支持,幫助讀者有效處理和表達情緒,進而促進自我療癒和成長,這些方法將有助於讀者與憤怒和解,並探索情感的真正需求。
Thumbnail
憤怒是一種複雜而多變的情感,理解和釋放憤怒對個人成長至關重要,本文介紹了七種方法,包括識別憤怒、書寫情緒原因、釋放身體壓力、視角轉換、正念練習、尋找替代行為及尋求支持,幫助讀者有效處理和表達情緒,進而促進自我療癒和成長,這些方法將有助於讀者與憤怒和解,並探索情感的真正需求。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流動的正常性及其對個人的影響,作者分享了近期的低落情緒與人際關係的挑戰,並提出通過寫作與自我觀察來理解和處理情緒的方法。透過自身經歷,文章強調了理解情緒波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中找到應對之道。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情緒流動的正常性及其對個人的影響,作者分享了近期的低落情緒與人際關係的挑戰,並提出通過寫作與自我觀察來理解和處理情緒的方法。透過自身經歷,文章強調了理解情緒波動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從中找到應對之道。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許多人會感到煩躁不安。本文提供了一些自我療癒的方法,透過深呼吸、寫作和自我對話,幫助人們釐清自己的情緒,識別引發煩惱的原因,並且找出舒緩壓力的方式。無論是煩惱於人際關係或工作壓力,這些技巧都能幫助你更好地面對挑戰,尋找內在的平靜與安全感。
Thumbnail
在忙碌的生活中,許多人會感到煩躁不安。本文提供了一些自我療癒的方法,透過深呼吸、寫作和自我對話,幫助人們釐清自己的情緒,識別引發煩惱的原因,並且找出舒緩壓力的方式。無論是煩惱於人際關係或工作壓力,這些技巧都能幫助你更好地面對挑戰,尋找內在的平靜與安全感。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生氣時,內心的需求未被滿足,使我們將責任和期望轉嫁給他人。然而,責怪他人的方式只是掩蓋了我們對自己無能感和匱乏感的逃避。真正的解決之道在於正視自己的情感需求,學會自我照顧和自我負責。通過這樣的自我探索與成長,我們不僅能減少憤怒,還能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並找到真正的自我價值。
Thumbnail
當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難或情感波折時,抒發情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本文將討論情感抒發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幫助您處理情感困擾。 人生中充滿了各種情感,包括喜悅、悲傷、憤怒、焦慮等等。這些情感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無法避免。然而,當情感變得壓抑或不受控制時,它們可能會對我們的健
Thumbnail
當生活中遭遇挫折、困難或情感波折時,抒發情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徑。本文將討論情感抒發的重要性,並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以幫助您處理情感困擾。 人生中充滿了各種情感,包括喜悅、悲傷、憤怒、焦慮等等。這些情感是我們內在世界的一部分,無法避免。然而,當情感變得壓抑或不受控制時,它們可能會對我們的健
Thumbnail
當人們歷經長期的不滿時 那原先憤恨不平的感受 被壓到了潛意識… 它也可能化成「瘀」積藏在我們身體的某部位 間接影響能量的流通 而能量長期被卡住 便形成了「鬱」 透過直覺式的畫畫或亂塗 跳過住在我們內在的「道德法官」 使內心的憤怒在紙上被我們看見 畫出來,就話出來了!
Thumbnail
當人們歷經長期的不滿時 那原先憤恨不平的感受 被壓到了潛意識… 它也可能化成「瘀」積藏在我們身體的某部位 間接影響能量的流通 而能量長期被卡住 便形成了「鬱」 透過直覺式的畫畫或亂塗 跳過住在我們內在的「道德法官」 使內心的憤怒在紙上被我們看見 畫出來,就話出來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