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現實環境的無奈…
也許,是自己「不容許」憤怒的出現…
你知道嗎?
當我們不允許真實存在於心中的某種情緒現身,或者刻意透過其他活動轉移焦點,來避免覺知到這個情緒,這長期被我們壓下的情緒,仍會以其他不同的面貌出現。
沒關係,先練習看到它吧!
要怎麼看到呢?
角落星要與大家分享的方式,是透過直覺式的畫畫或亂塗,跳過住在我們內在的「道德法官」,使內心的憤怒在紙上被我們看見。
看看這個憤怒的面貌,欣賞它的獨特,也觀察它的變化。或許,會有不同的發現!
無法表達的憤怒,畫出來,就話出來了
我記得,有一回,無意間得知一項甄選與人員調動的不公平,讓我感到這個社會真是遭透了!
我能認出自己的情緒明顯是生氣,但它似乎又有些模糊,一直在變化。
於是,我嘗試以粉彩為媒材,隨性、直覺式地作畫,想看看這個無法表達的憤怒,呈現在畫紙上會是什麼樣子。
原本擔憂畫不出來,沒想到畫了一張後,手與心好像被什麼牽引一樣,一連就畫了五張,連我自己都好訝異這樣的「極『怒』創作」竟能這麼流暢自然。
以下與大家分享我的創作:
我觀察到,當我的憤怒出現時,由於現實環境因素必須壓抑內在熊熊怒火時,它就會由外而內攻進我身心裡頭。
當我將憤怒奮力壓制住,不讓其洩出,它便一直席捲我的內在世界,到幾乎要占領我整個心神,最後就掉進了黑色無底洞。
在歷經讓生氣的情境時,會先有爆炸性的內在聲音,而這個強烈鮮明的憤怒, 會隨著我的無法表達與忍耐,變成一種「無力」。
無力於自己無法表達些什麼,也無力於很多事情就算再憤怒也無法改變。
常常處於一種,只能接受這樣的現實環境與社會的無力感。
無力感,像是一種蒼白的灰。
它是不快樂的,卻尚未達到深黑的絕望。
再經歷了無力感後,接下來就是憂鬱了!可能會感覺到自已的身體失去了力氣,只能虛疲的躺在床上,蓋上棉被,想暫時與外在世界隔絕。
有關「無助感」與「憂鬱」的關聯性, 美國正向心理學先鋒Martin Seligman曾提出「習得無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的概念。
意指當一個人產生對於不論如何,都不可能改變自身處境或環境時所得到的無助感受,這樣反覆的歷程使得人們學習到無助的感覺。
而當人們長期處於這樣的無助感時,便容易滋生憂鬱症。
容我很白話的解讀為:
既然我無法抵抗、也無法改變,那就讓我躺平在棉被裡哭泣吧!
我直覺地以暗紫、暗紅、暗藍及黑色的色調去塗抹,並用美刀工刮出「微毀滅性」,又不置於把紙張劃破的線條。
這樣的線條象微著:
雖然憤怒與不滿,但卻不致於會馬上把生活與工作弄得四分五裂而有無法挽回的後果。
長期下來的副作用是:刮痕會一直存在。
每當人們歷經長期的不滿與無力卻無從改變時,
那原先憤恨不平的感受,便被壓到了潛意識。
它也可能化成「瘀」,積藏在我們身體的某部位,
影響能量的流通;而能量長期被卡住,便形成了「鬱」。
這些「瘀」經年累月地卡成結,打在身體與心理,不是幾次的經絡推拿或刮痧就可以解開的。
有時候,憤怒的感覺並不那麼強烈,可能是隱約覺得被冒犯了,或者遇到一些不太公平的事,但內心隱約有些什麼正在擾動。
像是原先靜好的湖面,
突然被灑了一些鮮紅的粉末。
雖不致使整個心之鏡混濁,
但內心的紛擾依然升起。
塗抹了幾張之後,我發現短期的憤怒會有四個階段:
一開始的隱約不舒服與心擾,再到去觸碰到內心那快要爆炸的情緒;而後再情緒炸開後,會經歷一陣混亂,分不清楚究竟是悲傷、沮喪、失望,還是生氣、怨懟?
而憤怒過後,當我們就只是靜靜地承受著,沒有表達或有什麼改變的可能,那一切的混亂就成了一灘灰色死水般的無奈。
這張「憤怒四階段」主要是短期、一次性的情況,若是長期、持續性的憤怒無法處理,只能不斷地壓抑與忍受,那便會如同「憤怒:瘀、鬱」那張,形成卡在身心能量的「瘀」,甚至是憂鬱症的情況。
當你越壓抑負面能量,它就會變成吞噬你的怪物
不曉得正在閱讀的你們,有沒有從哪一幅畫作中,窺見了自己憤怒的樣貌呢?
人們避免衝突,因為害怕它具有破壞性;但憤怒的情緒,未必會造成衝突。
若擔心造成破懷性,我們可以選擇在心中消融它,而要消融或轉化它的首要條件,便是允許它探頭出來。
以分析心理學家榮格的理論觀點來看:
當我們越是想隱藏或壓制自己某個不欲為人知的面向,反而會賦予它力量,讓這壓抑已久的暗黑能量伺機吞噬自己。
因此,如果你也與角落星一樣,
是個敢怒不敢言的人,總是忍不住說出「沒關係」,讓我們一起把自己內在的憤怒畫出來吧!
觀看與關照自己的憤怒,或許你會發現,原來憤怒也是一種力量、一種能量!
★本文亦同步分享於我的臉書粉專
角落星的心靈遊憩區★如果喜歡角落星的文章,歡迎按「追蹤」、「愛心」、「收藏」或拍手,給我一些鼓勵,支持我持續創作,謝謝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