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4|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跨性者無術換證的缺口:公眾性、弱勢

軍中洗澡時間有限,管你高矮胖瘦長短粗細都是一整批脫光洗淨離場。一個精光赤條、有胸有腰有陰道的人,在一群精光赤條的男人中間沖刷,他不喜歡這樣,他身邊的男人也沒有想像中那麼喜歡,不自在。


以上情境還沒有發生,但在三個條件底下可能產生:


  1. 跨性別者可以無術換證,同時概括承受一切法律地位帶來的責任與義務
  2. 公領域的性別分野依然以兩性為生理性別區分,無中間地帶
  3. 社會制度依照兩性的生理差異區別對待出生性別不同的人類


這是無術換證女跨男進入以男性為徵兵服役標準的環境下會發生的事。


無術換證的爭議不出所料,先從男跨女的個案開始。之所以不出所料,是因為男跨女的個案,馬上牽涉的是生理男性涉足為生理女性保留的公領域問題,例如女湯。


* 基於生理差異,特為生理女性保留的公領域 *


印度和日本的列車設有女性專用車廂,主因是騷擾嚴重。沒有男性專用車廂的設計,是因為女性對男性的騷擾數量不構成社會問題。〈性騷擾明明沒有身體傷害,女生為何深感創傷?〉文中提出:「女性成為男性慾望對象的時候,受到攻擊的風險會增加。很可惜,這不是社會建構,而是生物事實,我們無法用道德或任何教養來完全消除這個處境。」但在男性成為女性慾望對象的時候,承受的風險沒有顯著增加,這就是社會對生理女性提供特殊保護機制的主因。


除了生理女性本來就承受更高的風險,她們在體型和體能上也居於弱勢,受到攻擊時更難保護自己。反觀生理男性,在治安大致良好的社會中,無須擔憂有一半的人口在隱蔽環境裡會無故攻擊自己。


另外,女性能夠遭受的傷害,比男性更多。被性侵後會懷孕的只有生理女性,其他人類不會遭受這項嚴重傷害。


所以多數社會,一旦解決了基本生存需求和治安問題,會開始在公領域裡設置保護生理女性的條件,例如增設夜間照明與密集監控的候車區。


這些安全性高於平均的基礎設施,主要是基於優先保護最易受傷害的人群。以性別區分的公共場域,主要也是保護生理女性在脆弱情況下能避開生理男性的場域,例如裸露。



* 公領域的性別分野二元,無中間地帶 *


自願跨性別者除了要面對自己討厭的身體,另一項困境是公共廁所有明確的兩性區分。約三分之一跨性者為了避免衝突,在外選擇憋尿。


LGBTQ+ 的個別族群雖然抵抗的是同一個傳統的二元性別框架,放在現實裡,戰場終究不同。


雖然同性戀者的處境最艱難,因為他們的人生重大選擇一開始不被法律承認,但衝破修法關卡後,他們的難處馬上緩解不少,因為他們的主要困境在私領域,婚戀是一種個人選擇,同性婚姻入法不會傷害任何其他人的利益。


但跨性別者的第一個戰場就是公領域,而且是最日常的場景,像是廁所。再進一步,才會是有特許條件的公共空間,例如分配宿舍。那會是更大的戰場,而且牽涉更多隱私。


廁所不是必要區分性別的公共場所,尤其是廁所單間有門,能保有個人隱私的條件。但廁所也是最常區分性別的公眾場域,因為小便斗可以站著尿,效率高。


但你去麥當勞或熱炒店借用的廁所,通常就是一個坐式馬桶跟垃圾桶,沒有性別區分,因為沒有必然需求。


跨性者的第一個戰場之所以在廁所,主要不是馬桶功能,而是社會氛圍。男生也不想要自己拉開褲襠的半裸裎脆弱狀態下,有自己在意的目光在周圍,會尿不出來。


而女生一向都排斥為純生理女性保留的空間裡出現生理男性,因爲環境風險馬上直線上升,除非那個男性在十歲以下。


性別友善廁所或無性別廁所是跨性者值得努力的目標,也是公共場所應該轉型的方向。問題在:空間不夠的話呢?既有空間通常都不夠,尤其是營業場所,或者市區。馬桶管線可不是想改就改的壁紙或油漆,增設不易、傷筋動骨,而且很花錢。


於是很多場所因陋就簡,直接把隱私性較好的女廁改成性別友善廁所,男廁不變。這就是為了符合規章,再次傷害弱勢的做法。女廁空間通常都跟男廁一樣大,但間數和馬桶數通常都比男廁少。只開拉鍊站著尿就是比較快,所以女廁在轉運站、休息站、機場這種人流量超高的地方,幾乎都要排隊。然後為了符合規章,女廁還要承擔性別友善廁所的額外人流。


規章後果只由弱勢承擔,就是糟糕的規則設計。這裡還沒提生理女性對生理男性的本能危機排拒感,才是衝突最高的面向。


無論以取消性別限制,或者增立中性廁所的方式來解決跨性者在公共場所的如廁困境,我都建議不能單方面犧牲女廁。因為任何善意政策,以犧牲原本的弱勢來執行,都不可取。



* 概括承受性別相應的優待和負擔 *


一旦開始戰性別,男女雙方都有無窮無盡的話題可以拋出。基本款是兵役和懷孕、生產、哺乳,常見款有經濟壓力和玻璃天花板,進階款從性騷擾到被質疑性騷擾的各種性別差異,誰都有一批經驗。


有些條件可以社會調控,降低性別差距,例如雙親育兒假至少三分之一要由父親來請,否則就沒了,可以降低女性因生育導致的職場撤退率。但不是所有性別差異都有調控空間,尤其是跟生理差距有關的面向。有兩箱水要扛,你自己和一男一女兩個同事,你會只請女同事扛水嗎?


女性因為體能差距和男性的暴力犯罪率遠高於女性的事實,一輩子都需要提防生理男性對自己造成傷害。這是生而為生理男性的人無法體會的處境,也直接影響了女性在居住、就業、交友等所有面向的決策。


為女性提供安全的生活條件,是非常基本的社會需求,也跟經濟和生育率直接相關。但生而為生理男性的跨性別女性,此生不需要為這項弱勢而煩惱,所以其實除了心理需求,沒有必要使用專為女性保留的公共空間。


講白了:弱勢享有特殊保護是特權,如果沒有這項弱勢,就不要為了享用這份特權而損害既有弱勢。


退萬步言,我認為保障所有的女性都能拒絕自己不想面對的陰莖跟睪丸,是基本安全。


在無術換證的條件下,讓保有生理男性所有優勢的人類,使用專為女性安全而保留的公共場所,就是為求達標,首先犧牲相對弱勢的作法。我建議不要從去除性別開始,而是要從不犧牲弱勢開始來思考如何轉變。


思考愉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