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曲線」這個概念在近年來的心理學和社會科學研究中廣泛討論,並且已經有許多科學研究支持這一理論。這一曲線主要描述了人的幸福感在一生中的變化,顯示出它隨著年齡而出現特定的波動模式。
根據研究,幸福感通常在青少年和二十多歲時較高,這一階段充滿希望和探索的可能性,個人對未來的期待也較高。然而隨著進入30多歲到50歲之間的中年階段,幸福感會逐漸下降,原因可能與多方面的壓力有關,比如說:職業發展、經濟負擔、家庭責任的增加等等。這段時間,很多人會面臨職業瓶頸、照顧家庭和健康問題,導致幸福感降低,並出現所謂的「中年危機」(midlife crisis)。
在這段中年低谷之後,隨著年齡繼續增長,幸福感往往會重新回升。這一現象在許多國家的研究中得到了支持,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已開發國家,都出現了相似的趨勢。
以2020年一項對132個國家的研究為例,該研究發現,在不同國家和文化中,幸福感的最低點大約出現在47到50歲之間,隨後隨著年齡的增加,幸福感逐漸回升。這種幸福感回升的原因可能來自幾個方面,老年人更能接受現實,對生活期望較低,並且開始更珍視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和人際關係。
「幸福曲線」現象背後的原因是複雜且多方面的。
研究指出,中年人的生活通常受到來自工作和家庭的雙重壓力。許多人在這一階段需要同時照顧年邁的父母和成長中的孩子,這被稱為「三明治世代」。此外,職業生涯的壓力也會在這一時期顯現,許多人可能會感受到職業發展的瓶頸,對未來的發展感到迷茫,這些都可能影響個人的幸福感。
此外,生理上的變化也是影響因素之一。隨著年齡增長,健康問題和體力衰退往往成為生活中的挑戰,進一步影響到心理狀態。然而,到了晚年,許多人開始逐漸適應這些變化,並且學會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他們往往擁有更高的自我接納能力,不再過度追求外在的成就,轉而更重視內在的平靜和滿足。另一個解釋來自心理學中的「選擇性最優化與補償理論」(Selective Optimization with Compensation)。這一理論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會逐漸減少那些無法再追求的目標,並專注於能夠實現的目標。這種選擇性的目標設定讓老年人能夠專注於他們能夠掌控的生活領域,進而提高幸福感。
幸福曲線的研究中,其實有有學者提出不同觀點。例如,Frijters和Beatton(2012)質疑橫斷面數據的應用,認為幸福感的U型曲線在縱向數據中不一定存在;Morgan和O’Connor(2017)則提出可能存在M型曲線,而不是U型。這些研究表明,幸福曲線的形狀可能隨著國家、文化、以及數據處理方式的不同而變化,並不是一種全球一致的現象
不管如何,我覺得「幸福曲線」的研究,其實提供了我們對人類生活幸福感變化的一種有趣視角。
隨著年齡增長,幸福感會經歷一個由高到低再到高的變化過程。年輕時,我們充滿對未來的期望,幸福感較高;到了中年,生活壓力增加,幸福感下降;但隨著年齡繼續增長,尤其是在晚年,幸福感會再次回升,這可能是由於對生活期望的調整和更好的情緒管理能力。
這些理論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中年危機和老年幸福的原因,也提供了對不同人生階段的心理準備。對於那些正在經歷中年困境的人來說,了解這個過程可能有助於他們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並且明白,未來的幸福感還是可以回升的。
這是否也讓你對不同人生階段的幸福感有了新的理解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