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不是「想太多了」,用第二曲線的框架思考人生下半場越早越好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在2019年正式告別已持續25年的上班族角色,開始展開對新職涯的探索之後,免不了會常常被問問到以下問題「你會不會想太多了?」「真的有需要這樣嗎?」

有一次,和之前我服務企業的總經理(是我上班族身份的最後一個老闆)吃飯,他也問「老查,以你的能力與經驗,應該還可以在企業呆很長時間吧?這麼早就進行中年轉型,未免太早了吧?」

「老闆,那我問你,如果我繼續在你公司擔任我原本的職務,你會希望我在幾歲的時候把位子讓出來,給有能力的部屬能夠被拔擢、接班?」(我原本的職務是帶兩個部門的副總經理)

「嗯…大概是55歲左右」老闆沒有打哈哈,很認真的回答。

「很合理啊,到那時我的直屬部屬們年紀大約45歲左右,經驗與歷練都可以承擔更大的責任。且若不讓他們有更上一層的機會,對他們也不公平。」

「沒錯!」

「但老闆,若你希望我55歲就把位子讓出來,那到時我要做什麼呢?真的就擔個閒差等退休了嗎?若到時我再開始自己的中年轉型,難度不就更高了嗎?」

「你這樣說也有道理啦」

當然,我這樣選擇是基於我把廣義的「工作」視為人生裡很重要的部分,工作能讓我從中學習並有所成長,讓我可以發揮自己的能力與創意,以及為我帶來成就感與滿足。故我希望我的職涯可以盡可能延長,希望能發展出新的工作樣態,因此轉型是必要的。基於上述的思考,這時候我套用英國管理學大師查爾斯韓第的「第二曲線」理論來採取行動。

運用「第二曲線」框架思考人生下半場

「第二曲線」指的是: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其成長和發展往往遵循一個S型曲線模式進行。在這個S型曲線的起初階段,成長緩慢,甚至因為必須摸索試錯,會有一段下滑期;隨後,隨著學習和經驗的累積,成長速度加快;但最終,當達到一定的成熟或飽和點後,成長將放緩甚至停滯,然後開始走下坡。

韓第認為,在現有成長曲線還沒到達頂峰,所有跡象都顯示狀況良好不需要改變時,反而正是該啟動變革,培養第二條成長曲線的最佳時機。第二曲線代表了新的機會、思維方式、業務模式或生活方式的開始,可能會在短期內導致表現下降或不確定性增加,這意味著必須離開舒適區並承擔風險。但長期來看,它提供了再次成長和成功的機會。

相反的,若沒有預先投入資源進行探索和嘗試,為第二條曲線做準備,等衰退的危機迫近才願意變革,屆時很有可能因為資源、時間均無餘裕,難以成功。

raw-image

韓第的「第二曲線」理論不僅適用於商業管理,應用在個人生涯規劃也相當合適,事實上韓第本身就是「第二曲線」最好的實踐案例:他原本在殼牌石油公司擔任高階經理人,之後與英國的商界菁英創辦倫敦商學院並擔任該校教授,49歲時,韓第離開組織,身兼自由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教授、演說家、企管顧問等多職,身體力行自己的理論。

因應「百歲人生」必要的思考

但我發現,許多人在面對中年轉型議題時,大多還停在「我現在挺好的啊!薪水高,位子又好。」「我有需要嗎?」「我能不能安全下莊一路幹到退休?」,或是「我現在哪有心情想這個」的狀態,就如同前述我的前老闆問我時類似的想法「會不會想太多啦?」

但根據內政部2023年發布,臺灣人平均壽命為80.8 歲,其中男性77.7 歲、女性84.3 歲。以五十世代來說,看起來要再活三、四十年的問題不大。如果健康許可,至少還有二十到二十五年是「可以工作」的狀態。就時間長度來說,第一曲線無法延續那麼長(65歲要退休),但完全足夠發展出第二條曲線,這絕對不是「想太多」,反而是「非想不可」「越早開始想越好」的人生課題。

即便我的伴侶與我完全不同,她反而期待有一天退休之後,能夠展開另一段有別於工作的人生,但也絕對需要預先規劃,不管是財務、興趣或技能發展,都不會憑空出現等在那裡的。

raw-image

除了很實際的財務考量、必須的資源發展之外,人生第二曲線的課題還包括需要探索出適合自己,能藉此安身立命的領域究竟是什麼。甚至,我們可以用「人生的第二次機會」來看待,與既有的「退休」觀念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人生的第二曲線是有機會發展另一段高峰的,甚至有機會超越第一曲線的高點。

不要只把中年之後的時光用「過好過滿」的心態去思考,把人生視野放更長遠,大器可以晚成,你我也許都有許多潛能和可能性尚未開發,運用「第二曲線」的思考開啟不同人生維度,讓人生下半場更加豐盛。

(本文原發表於「104高年級」,標題:【老查的中年級觀察】那一年我問老闆會聘我到幾歲?老闆很誠實的說「55歲」!?



avatar-img
27.5K會員
183內容數
持續分享商業好書閱讀心得與整理,以及人生下半場的轉型心得,歡迎你一起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中年職涯轉型後,因自己在數位相關領域工作且有十多年擔任管理者的經驗,有一些企業邀請我擔任數位轉型或經營管理領域的顧問。剛開始大多是透過諮詢或會議的形式對客戶提供服務,漸漸的我就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我不想只是提供建議出一張嘴,而是成為客戶的協作夥伴,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新實戰經驗。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自雇者,指的是不為特定雇主工作,獨立經營其專業或業務的人。特點是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可自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也能自主選擇工作和客戶。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需要自行管理業務風險和收入的不穩定性。 自雇這種工作型態日漸受到關注,代表一種新型態的職業選擇權,也反映現代工作者對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渴望。
「韌性」是人在面臨極度危險或創傷性的事件時,維持相對穩定、健康的心理與生理功能運作的能力,也就是「應對挫折或受傷害的復原力」。《啟動你的韌性開關》從我們自己的內在心態、和其他人的互動,以及對未來的看法等三大部分來談如何強化心理韌性。指引你幫自己增加正能量,在遭遇挫折時能夠快速恢復,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前兩天完成一場「人生轉型工作坊」的帶領,這個方法從9/2被我正式設計出來,已經進行第三場(20位參與者)了。 我的設計邏輯是:必須要回顧過去(人生上半場)、審視現在,才可以找到啟動轉型的線索。中間的每一個練習與分享,都要協助參與者面對平時自己沒能夠深刻思索的課題。從獲得的回饋,看來是有達到效果。
作者史托伯格是一位成長教練,協助人們邁向卓越及成功。他曾因忙亂以及對成就感的渴求,引發心理疾病「強迫症」,在他逐步協助自己復原的過程中,體會了「踏實感」的重要。 所謂「踏實感」,指的是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讓自己不再陷入無效的窮忙,專注於落實核心價值、追尋內心真正渴望,以自我滿意的方式展現真實自我。
在中年職涯轉型後,因自己在數位相關領域工作且有十多年擔任管理者的經驗,有一些企業邀請我擔任數位轉型或經營管理領域的顧問。剛開始大多是透過諮詢或會議的形式對客戶提供服務,漸漸的我就對這樣的方式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我不想只是提供建議出一張嘴,而是成為客戶的協作夥伴,也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新實戰經驗。
包括我,越來越多人選擇成為自雇者,這也是中年級朋友發展職涯第二曲線可行的做法之一,但在展開行動之前,仍然有些事必須先思考,才能順利展開自雇生涯。 特別是當習慣了把自我認同和工作綁在一起,就是把自尊和自我價值和工作掛鉤。工作表現好時,我們的自我認同就堅若磐石,但要是情況不順利呢?會減損自己的價值嗎?
自雇者,指的是不為特定雇主工作,獨立經營其專業或業務的人。特點是高度自主性和靈活性。不僅可自定工作時間和地點,也能自主選擇工作和客戶。賦予個人更大的自由度,但也需要自行管理業務風險和收入的不穩定性。 自雇這種工作型態日漸受到關注,代表一種新型態的職業選擇權,也反映現代工作者對工作自由與彈性的渴望。
「韌性」是人在面臨極度危險或創傷性的事件時,維持相對穩定、健康的心理與生理功能運作的能力,也就是「應對挫折或受傷害的復原力」。《啟動你的韌性開關》從我們自己的內在心態、和其他人的互動,以及對未來的看法等三大部分來談如何強化心理韌性。指引你幫自己增加正能量,在遭遇挫折時能夠快速恢復,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前兩天完成一場「人生轉型工作坊」的帶領,這個方法從9/2被我正式設計出來,已經進行第三場(20位參與者)了。 我的設計邏輯是:必須要回顧過去(人生上半場)、審視現在,才可以找到啟動轉型的線索。中間的每一個練習與分享,都要協助參與者面對平時自己沒能夠深刻思索的課題。從獲得的回饋,看來是有達到效果。
作者史托伯格是一位成長教練,協助人們邁向卓越及成功。他曾因忙亂以及對成就感的渴求,引發心理疾病「強迫症」,在他逐步協助自己復原的過程中,體會了「踏實感」的重要。 所謂「踏實感」,指的是堅定的內部力量與信心,讓自己不再陷入無效的窮忙,專注於落實核心價值、追尋內心真正渴望,以自我滿意的方式展現真實自我。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坦白說,三十初的年紀,有危機感,遠慮是是否該認真找個三觀接近的人,走到老?結婚生子倒是不一定需要經歷。要存多少的錢,才能有比較舒適的晚年? 近憂,工作要什麼類型的才有比較好的發展,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活工作如何平衡,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生時期總總想著趕快出社會賺錢,現在還真想回到過
曾經有人告訴我,人生到了40歲左右就定型,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照著這個世界、國家運作之下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一打怪破關每個人都被教育成我要好好讀書才有好出路,但從沒有人教導我們可以有興趣或技能,並運用在未來的工作中。 美術、音樂、舞蹈、攝影被定義成無法湖口的未來,然後多少人眼裡有光的人
很年輕時,不知為何有天突然這麼想;我只想在人生最輝煌、沒病痛的時候離開 50是個不錯的數字,該體驗的大致上也都差不多收集完成 想想現在離這個數字沒幾年,只是計畫改不上變化,我得告訴自己還不行、因為其實還有更多更多的事情等待我要去完成,這之中也許有大半不是自己想要的,年紀越大、成形的比較多的是責任驅
「我只想活到50歲就好,也有認真在考慮到時候要出國去合法安樂死。」 如果你擁有一切想要的生活、所愛的人全都過得很幸福、每天覺得世界很美好,即便如此還是會想要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或許會,但首先至少你得要真的已經幸福過。
Thumbnail
50後的人生下半場,需要重視身心靈的健康,並追求自由的心靈與思想。文章提及應認真工作、存錢、提早退休理財規劃,並照顧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以及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與挑戰。這個階段需要勇敢面對自己,追尋心靈思想的自由。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傳統觀念很多上了年紀的大老爺大姑娘們都喜歡穿灰暗顏色的衣服,覺得自己年紀一大把了還穿得花花綠綠的像啥樣~這就叫限制信念。 人生60才開始,人改命最好的時機就在中年,這年紀的口袋裡有錢,有錢有夢想,人生也開始新的規劃;例如:就像很多中年以上的男性,年輕時為了家庭奮鬥打拼而放棄自己的夢想,到了晚年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他們說,應該要有專職收入比較穩定。他們說,中年人,職涯不要太冒險,要小心。我以為我可以不在乎這些話,身體比我更誠實。
Thumbnail
半世紀之齡的人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半場,需要面對職業生涯轉變與規劃、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尋找生活的目的與意義等問題。
Thumbnail
坦白說,三十初的年紀,有危機感,遠慮是是否該認真找個三觀接近的人,走到老?結婚生子倒是不一定需要經歷。要存多少的錢,才能有比較舒適的晚年? 近憂,工作要什麼類型的才有比較好的發展,可以繼續往上爬!?生活工作如何平衡,心情也不會受到影響...... 學生時期總總想著趕快出社會賺錢,現在還真想回到過
曾經有人告訴我,人生到了40歲左右就定型,我一直在思考這件事。 照著這個世界、國家運作之下的國小、國中、高中、大學,一一打怪破關每個人都被教育成我要好好讀書才有好出路,但從沒有人教導我們可以有興趣或技能,並運用在未來的工作中。 美術、音樂、舞蹈、攝影被定義成無法湖口的未來,然後多少人眼裡有光的人
很年輕時,不知為何有天突然這麼想;我只想在人生最輝煌、沒病痛的時候離開 50是個不錯的數字,該體驗的大致上也都差不多收集完成 想想現在離這個數字沒幾年,只是計畫改不上變化,我得告訴自己還不行、因為其實還有更多更多的事情等待我要去完成,這之中也許有大半不是自己想要的,年紀越大、成形的比較多的是責任驅
「我只想活到50歲就好,也有認真在考慮到時候要出國去合法安樂死。」 如果你擁有一切想要的生活、所愛的人全都過得很幸福、每天覺得世界很美好,即便如此還是會想要提早結束自己的生命嗎? 或許會,但首先至少你得要真的已經幸福過。
Thumbnail
50後的人生下半場,需要重視身心靈的健康,並追求自由的心靈與思想。文章提及應認真工作、存錢、提早退休理財規劃,並照顧身體健康與心靈健康,以及面對生活的各種壓力與挑戰。這個階段需要勇敢面對自己,追尋心靈思想的自由。
Thumbnail
人們大聲疾呼說著要為自己的理想而活、買房成家生孩子是上個世紀的遺毒,但一個閃神,身邊的人們還是都走回了老路。好像不該順著前人的腳步走,又好像只能沿著規則摸索,人生充滿不確定性、包在框架中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