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2|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我找不到我的作業,妳要幫我找

    raw-image


    因為小學即將要第一次期中考,所以老師發下了一張過往的考卷讓孩子帶回家當作業練習。

    ·

    大兒子在準備寫作業時,告訴我他不知道今天的作業在哪,因為他邊找邊出現怒火,吆喝我幫忙,我不希望他把正在睡午覺的小兒子吵醒,就很識相的速速走到他旁邊看看我能做什麼。

    ·

    他這時已經把書包裡的作業本都丟出來四散了,我問他

    阿母:你需要我怎麼幫你?

    :幫我找我的作業

    阿母:你已經拿出來這幾本,這些都不是嗎?(真心不知道的詢問)

    大兒子:這本已經不用再帶去了!阿這本也寫完了!

    阿母:所以你是在找什麼?我不知道耶~~不然要不要看聯絡簿上寫什麼?

    大兒子:妳看呀...

    阿母:我可以陪你一起看聯絡簿,你念給我聽,我才比較知道可能是什麼呀~

    大兒子:(直接念最後一項)帶餐具

    阿母:喔喔!這個聽起來不是要寫的作業。

    大兒子:明天要在學校吃午餐啦!

    阿母:那還有嗎?

    大兒子:通知單一張

    阿母:嗯,那應該是釘在聯路簿上的這一張,好,我看過了(告知家長考試有哪些題型)。還有這些是什麼?

    大兒子:數作18頁

    阿母:這是哪一本你知道嗎?

    大兒子:(指地上)那本。

    阿母:喔,那你有找到。還有嗎?

    大兒子:國練習卷。這是聯絡簿要給你的那張啦!

    阿母:我覺得不是,因為聯絡簿上面釘著的應該是給我看的通知單。

    大兒子:那我不知道這個是哪個!!!(開始情緒升起)你要幫我找!

    阿母:我有看到你身邊有一張紙,會是那張嗎?

    大兒子:我不知道這張是什麼!!!(不爽)妳要告訴我!!

    阿母:我也不知道這張是什麼呀!因為媽媽沒有坐在教室聽老師說,我不會知道老師跟你們說什麼耶.....

    大兒子:(氣)那妳念!妳念這裡寫什麼!(指紙上的開頭中文字無注音)

    阿母:好,我看,它寫:108年學年度國語考試卷

    大兒子:那這樣它不是練習卷呀!我沒有練習卷呀!!!

    ·

    雖然我心知肚明這張考卷,就是老師在聯絡簿上指的練習卷,但是,這張紙考卷上,沒有寫上「練習卷」三個字,老師的聯絡簿上也沒有寫「完成『108年學年度國語考試卷』」,那身為沒去上學,沒坐在教室裡聽老師交代什麼的我,就無法用 #事實核對、對對看的方式,幫助大兒子找到該寫哪樣正確的作業了,好唷!那就不是我能幫忙的範疇了。

    ·

    雖然我猜想老師應該是有在發下過去的考試卷當這次回家作業練習卷時,告訴小孩這就是今天要帶回家練習的「練習卷」,但是在文件上的對應,這兩份資料(聯絡簿上的作業清單名字,和小孩帶回來的作業名字)並不相符,以一個很單純的防呆機制來處理,倉庫理貨、檢貨、出貨原則,這對我來說就「合理」無法作業。

    ·

    我心中有猜想這一切的源頭來自於大兒子不喜歡寫作業的心,但猜想是我在猜,無濟於事實:「文件名稱對不上」,於是,兒子宣稱「沒有這個物件」,也是合理,就剛好可以不用寫。

    ·

    我也沒打算拆他的台,不僅僅是我本來就不在意他要不要寫作業,更是我真心認為,老師在學校交代給他的事情,他練習聽懂、記得,對我來說,是比他考幾分、有沒有寫完作業,更重要的練習呀!

    ·

    聽得懂、記得得,是一個很重要的能力。

    ·

    如果都聽懂也記得,但選擇不完成,那就是自己為自己選擇要去面對結果、負責的時刻了。

    ·

    當然,我也沒有因為希望他練習聽懂和記得這兩個能力,就都不協助,我也會善盡 #陪伴核對#提醒 的功能,不過這次很剛好的,核對功能無法使用,那就只好看小孩自己去學校後的結果囉。

    ·

    阿母:你會不會是練習卷沒帶回家?要我等一下陪你去教室找練習卷嗎?

    大兒子:不用啦!我明天再自己去教室找。

    阿母:好唷!那你明天去學校再跟老師說抱歉,說你回家沒有找倒到練習卷,你不知道練習卷在哪?

    阿母:還是你要現在先寫在聯絡簿上面,說你找不到?

    大兒子:不用不用,我明天去用講的就好了。

    阿母:好唷!

    ·

    就這樣,沒寫練習卷的小孩,早上開開心心的上學去了。

    中間當然我並非沒有內心拉扯,想要他「承認」老師有說,那張考卷就是作業,或是我就直接攤牌,說我確定,那張考卷就是作業!

    但我問我自己:「作業是誰的?」

    答案是:「兒子的。」

    我有問我自己:「是誰交代給大兒子的?」

    答案是:「大兒子的老師。」

    再問我自己:「他們對話時,我有在場嗎?我清楚明白他們說話的過程嗎?」

    答案是:「我一無所知。」

    那我為何要越界,去猜測他們對話的內容,把我的猜測、沒有根據想像對白變成事實(我無法用聯絡簿的文字和兒子手上的東西做相互核對),用我不知道的事,去管控大兒子的行為(指認作業、要求他認出來),和他的選擇(要他寫)?

    .

    在和自己詢問、對話後,我可以 #課題分離,接受和同意他的決定。

    .

    常常有人誤會我一派輕鬆的做到課題分離,但其實沒有這麼容易,是很多與自己的對話,大致上繞著這個問題:

    #為何我認為這和我相關?」

    以及:

    #我如何說明這與我相關?」

    常常在繞完這兩題的靈魂考完後,就發現,我能管的,只有我自己。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