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翻身,可是。。
《絶望死與資本主義的未來》講的是美國中年白人勞工階級,因為學歷低,找不到較好的工作,也看不到較好的前景,因此往往生活態度消沈,健康不佳,精神苦悶,往往透過酗酒、吸毒、甚至自殺來急促的或緩慢的殺害自己—作者稱之為「絶望死」。《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講述的則是出生在上述家庭中的孩子,受到父母及環境的影響,同樣落入學歷低的泥濘中,所以也找不到好的工作,看不到好的前景,往往複製父輩遭遇,又因缺少人脈,即令較諸富貴階級更加努力,終究翻不了身。作者雖然僥倖翻身成功,擠身上流社會,然而回頭檢視,仍對此類家庭的孩子充滿同情和擔憂。而其親身經歷,具體且真實的描述也讓人真正了解了勞工階級孩子的困境。(然而,此書之所以引起矚目乃因揭穿了白人勞工階級的真實境遇,這是學界和政界所輕忽且陌生的一群。事實上,不管是美國原住民,拉丁裔、或黑人的處境較諸作者描述可能要悲慘得多,然而,因大家都已耳熟能詳,反而乏人提及。)
《乾脆躺平算了!? 關於翻身, 那些沒說的故事……》則是台灣版勞工階級孩子,追求「階級翻身」的親身經歷。父母學歷不高,為了期待子女能透過念好學校來找到好工作,因此胼手胝足地送孩子到「私立的貴族學校」就讀,並一路念到研究所。然而,原生家庭所屬的階級,不足以承擔貴族學校所的常規學習之外的資源(交際費、娛槳費等),以及經常會有的同儕比較壓力,因此勉強投身其中,反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易讓孩子被霸凌,以及在見聞同學的生活後產生扭曲的價值觀和金錢觀。
作者心心念念的想翻身,結果發現在翻身的過程中,因為階級關係,所處的環境會侷限了身處其中者的視野,進而影響到選擇的可能性,(例如父母希望你找個穩定的工作,考個公務人員,你可能就不會再考慮其他可能的選擇了,除非有個親戚或貴人在恰當的時間,給了你和父母另一個選擇的可能;這方面富貴階級的視野要大得多,也要遠得多,對孩子的影響不言可喻。)也因此,窮人家的孩子應先擴展自己的視野,上學、看書、聽演講等都不失為良好的途徑(現代社會則因網路的便利,擴展視野要比以往方便和多元許多。)擴展了視野,也從而增加了選擇的可能。
增加選擇可能後,還需要有實踐選擇之項目所需的勇氣和能力—出身階級不高的孩子,信心不足,因此往往自我設限,害怕失敗,不敢嘗試;或者未事先培養和建立與選擇相符的專業素養和能力,結果只能半途墜崖,失去翻身可能—
作者如此努力的想翻身,那她翻身了嗎?看看書名就可大概了解,就因為花了偌大的精力和時間,過度努力、不懂休息的一直想翻身,結果心心力交瘁之餘,也有些心灰意冷,因此問自己要不要放棄?<乾脆躺平算了!?>
置身於”低薪,高房價,高物價的"年青人,他們應該也都想有個”翻身"的機會,可惜的是機率太低。但只要還有一點希望,還能看到一絲未來,或許就不會落入<絶望死>的殘局中,也不會低吟著《絶望者之歌》了。
張慧慈(2019)。乾脆躺平算了!? 關於翻身, 那些沒說的故事……。台北:大塊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