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1|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從抗拒到成長:理解現實差距,找到突破的力量

「主觀現實」與「客觀現實」之間有差距時,究竟會發生什麼事?
又會怎樣影響我們自己?

在工作和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對現實的看法和期待,這些「主觀現實」幫助我們制定目標和計劃行動。但當這些想法和現實的情況不一樣時,我們能不能接受這些差異,就決定了我們能不能成功應對挑戰。

如果不能接受這些差距,我們常常會採取一些防禦性行為來保護自己。這些行為可能暫時讓我們覺得輕鬆一些,但長期來看卻讓問題變得更糟。讓我們透過艾麗的故事來看看這些行為如何影響我們應對挑戰。


艾麗與新應用程式的挑戰之旅

艾麗是一家新創公司的資深產品經理,她和團隊負責開發一款新的社交應用程式,希望讓用戶輕鬆分享日常生活中的小瞬間。一開始一切都很順利,艾麗和團隊確定了功能和進度目標,但當專案進行到一半,各種挑戰卻接踵而至。

否認現實:當挑戰變得難以承受

在開發過程中,團隊發現原本設計的核心功能「快速分享」因為架構上的限制,導致系統性能問題,無法支持高峰期大量用戶同時使用。但艾麗不願意承認這個技術上的局限,拒絕改變設計,並不斷對團隊說:「這只是一點優化的問題,我們只要稍微調整一下就可以撐過去。」

逃避或拖延:迴避讓問題越來越大

隨著時間推移,問題變得越來越明顯。系統的穩定性不斷出現問題,用戶反饋也愈來愈多,建議修正卡頓和延遲。然而,艾麗對這些問題感到不安,不敢面對必須重新設計核心功能的現實。她開始拖延,轉而關注其他較小的問題,例如介面顏色調整和文案修改,以避免面對架構重建的重大挑戰。

過度防衛:當意見變成攻擊

在一次全體會議上,艾麗的同事指出「或許我們需要重新考慮核心功能的架構,這樣才能解決現有的性能問題」。艾麗聽後感到被冒犯,馬上防衛性地說:「這套架構已經用了這麼久,我很清楚它的性能,我相信它還是可行的。你們只是不了解所有細節。」

情緒反彈:壓力下的過度反應

接下來的幾週中,問題沒改善,艾麗感到越來越挫敗。團隊的進度大幅落後,內部測試也接連失敗。一天在晨會上,當團隊成員指出某個功能測試結果不佳時,艾麗當場爆發:「這麼簡單的功能都做不好?」這讓整個團隊陷入沉默,士氣一落千丈。

歪曲認知:為了自我安慰扭曲現實

隨著問題的加劇,艾麗開始在自己的認知中找出合理的理由。她告訴自己:「其實這些小卡頓不影響主要功能,用戶應該不會太在意。」她選擇性地解釋用戶反饋,只看那些對介面滿意的評論,忽略了大量的技術抱怨。

過度自責:將所有錯誤攬在自己身上

然而,隨著情況變得無法忽視,艾麗逐漸開始把所有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她在深夜加班時經常反覆自問:「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做這個?為什麼其他人都能成功而我不行?」她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並對自己的決策失去信心,陷入深深的自我攻擊之中。

外在責任歸因:把問題推給外部環境

不久後,公司高層對專案進度表達了不滿,要求艾麗盡快提出改進方案。艾麗感到壓力倍增,她將責任歸咎於外部因素,對團隊說:「這一切都是因為我們的資源不夠,公司給的時間太短了,還有市場變化太快了,我們根本無法預測這些問題。」

固守原有信念:拒絕改變的頑固

在面對重重挑戰和壓力下,艾麗仍然固守她最初的設計信念。她認為「我們的應用程式需要以穩定性為主,用戶不會介意一些延遲」,所以不願意考慮大幅改變架構來解決性能問題。她拒絕聽取其他同事提出的更新建議,甚至在團隊建議引入新技術時,她固執地表示:「這種新技術不可靠,我們還是按照原來的來做比較好。」


接納並理解現實差距:八大常見防禦行為

在艾麗的故事中,我們看到她在面對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差距時表現出的八種典型行為。這些行為包含:

  1. 否認現實:拒絕承認事實,依然維持原有的觀點。
  2. 逃避或拖延:不願面對問題,選擇迴避或推遲處理。
  3. 過度防衛和辯解:對任何質疑感到威脅,迅速進行辯護和解釋。
  4. 情緒反彈:因為無法解決內心的不一致而出現過度的情緒反應。
  5. 歪曲認知:扭曲或選擇性解釋事實,讓自己感覺更好。
  6. 過度自責或自我攻擊:將所有責任歸咎於自己,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
  7. 外在責任歸因:將責任推給外部環境或他人,避免自我反省。
  8. 固守原有信念:堅持自己的觀點,不願接受新的資訊或嘗試新的解決方案。

這些行為是我們在面對現實差距時的自然反應,出於自我保護的本能,但卻常常讓我們錯過改變的機會,陷入一再捍衛自己的死循環。就像艾麗在面對一次次挑戰時,總是選擇否認、逃避,或是固守自己的觀點,她越來越難看清問題的本質,反而陷入了對自我防禦的循環中。這讓她失去了調整專案方向的機會,也使得整個團隊陷入困境,不僅拖慢了進度,還影響了團隊的士氣和信心。


接納理解現實差距四步法

透過艾麗的故事,我們可以看到這四步法如何幫助她走出困境:

  1. 「我可以不急著捍衛我的主觀」:當艾麗第一次聽到同事的建議時,她感到被冒犯,立刻開始防衛。但如果她能告訴自己「我可以不急著捍衛我的主觀」,她就有機會冷靜下來,真正聆聽他人的想法,而不是立刻反駁。
  2. 「我的主觀有它的道理,但可能有侷限性」:艾麗的設計思路確實有其合理之處,但她忽視了架構上的性能問題。如果她能承認「我的主觀有它的道理,但可能有侷限性」,就能開始接受其他人的觀點,看到自己想法中的不足之處。
  3. 「我可以先聽聽客觀現實想告訴我什麼?」:當團隊一再指出性能問題時,艾麗如果能先暫停自己的想法,真正去理解客觀現實所揭示的問題,她會發現其實現有架構真的需要調整,而這並不是對她能力的否定。
  4. 「我是有不同選擇的」:艾麗一直固守原有的設計,因為她覺得改變會帶來風險。但如果她能告訴自己「我是有不同選擇的」,她就能開始探索新的技術方案,或許能找到一個比現在更好的解決方式。這樣的態度不僅有助於找到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也能帶動團隊士氣,讓大家感受到希望。

接納現實差距的必要性

接納現實差距不是消極接受,而是為了更好地看清全貌,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路徑,就像在走迷宮時,我們需要退後幾步才能看到整體的方向。這樣一來,我們就能明白哪些是自己的盲點,哪些是現實的限制,從而更精準地做出改進的決策。只有了解這些偏差,我們才能有效調整策略,找到真正的突破口。

“困難不是用來擊敗我們的,而是幫助我們認識到自己的盲點和成長的契機。”

「這個困難真的只是來打擊我的嗎?還是它其實在提醒我,有些盲點我還沒看見?受挫時,我是不是忽略了什麼重要的東西?這些挑戰是不是其實在幫助我成長?也許,這些困難正是提醒我還有改進的機會。」

透過這樣的自我對話,讓自己停下來,換個角度重新思考,或許我們能發現,那些最令我們感到困難的地方,往往正是成長的最佳機會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