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6|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還沒成為老師以前 | 尤以自己最不可信

  「人生充滿了矛盾,其中尤以自己最不可信。」──坂本龍一《skmt:坂本龍一是誰》

  當初只覺得印象深刻,實習教學演示完成後,反覆咀嚼老師們的建言、思考老師背後的想法,才慢慢品出坂本這句話的成長意味。

  實習老師的返校座談常邀請考上正式教師的學長姐回來分享如何準備教甄,有人神采奕奕,有人溫暖親切,分享的起手式往往是共感:「實習是最痛苦的階段,常常自我懷疑,不知道怎麼定位自己。」接著就會省略讀書會的組成和準備,直搗教甄面試心驚膽戰的問答,講述自己是如何接下考官艱難問題的。

  教授說下次返校座談的模擬面試是最重要的試煉,因為面試往往看得是說話方式顯現出的人格特質。我的疑惑被掀開一角,既然一開始就注定了,那有多少努力是枉然,有多少事後的自責是不必要的?

  聽著不同的考試作答技巧、試教和面試怪談、各種三折頁形式,我其實不確定自己聽學長姐分享內心會覺得空虛的理由,是不是感受到倖存者偏差?總覺得自己無法複製他人的模板,而自己又不足以強大到信任自己的決定。

  這次返校和學弟妹分享實習歷程,加上最近同時在準備研究所備審,很深刻的思想轉變是認清「教育路上沒有偶像」,既然找不到,不如就承認沒有,但這樣並不是消極的失望,也不是自視甚高的孤立,而是放棄模仿、大量觀摩、分析利害,坦蕩蕩地說自己正是在這樣的跌跌撞撞中找出風格。

  近期設計的教學活動結論差點落入失控的正向思考,好險意識到這樣不對後來得及修改。實習後發現自己身邊的人開始出現負面情緒,但奇怪的是,我在別人的失敗經驗中反而得到寬慰,不是自怨自艾、不是慶幸有人跟自己一樣悲慘,而是意識到可以失敗、可以難過、可以重來,有人可以陪你一起分析失敗發生的原因,就算沒有解方,「被理解」這種小事(有多久沒看到有人寫自己的專長是「善解人意」了?)的力量還是好驚人。

  這次分享會QA的最大心得,是感歎學弟妹被各種標籤綑綁,當初自己也是單就一篇實習心得就選擇實習學校,但別人的經驗就是極為不可靠的(以上種種都由此感悟),加上論壇經驗分享如此稀少,要成為教師的人更不能輕信這樣輕薄的資訊,看了一篇文章就決定實習學校……。

  「人生充滿了矛盾,其中尤以自己最不可信。」我自己準備分享會內容時,未說出口的淺台詞就是引用坂本的這句話。去哪間實習學校都有好有壞,只是在這段時間的學習方式不同,學習的內容與對象不一樣。正因為狀況百出而痛苦,但實戰之後才知道自己以前的許多認知與想像不夠完善、現實。

  前陣子在網路讀到有人分享諮商師和常人的不同:看到你做的選擇或是看到你有哪些選擇。自認這種狀況很貼近教程生到實習生可能多少能體會的:教授看到「老師做的選擇」,教學現場的老師看到「老師有哪些選擇」。兩者沒有好壞,前者雖然看似有些距離(也確實可能因此影響演示的評論),但他們目光其實更加宏觀,他們讀到未來的發展,世界趨勢、教育走向、對學生的影響;後者實際實用,然而他們看似厲害的工具箱都源於自身經驗(而這也確實可能影響演示的評論),只要情境中某條件稍有不同,不夠機敏犀利的分析可能無法理解為何這樣的工具或使用方法不對,或是忘了換個角度思考,「是什麼讓這樣的狀況發生」。

  經驗對他人來說是可以學習,但也是最不可靠的。我常把反思掛在嘴邊,這過程極為隱私,但「在我的經驗中」,它總是一趟一定會有收穫的旅程。在我又矛盾改變自己想法以前,我還是會大方地如此堅信。




──────────────────── 還在思考的:雖然說教育路上沒有偶像,但不禁思考這和我自許要朝身教、以身作則的目標是否矛盾?雖然我是自許為學習歷程的過來人、前輩,但或許被當偶像不是不行,只是不要太期待偶像永遠都成立?偶像應該要隨閱歷不斷更換? ──────────────────── 額外紀錄: 大四常開玩笑自己是某位教授的粉絲團團長😆(教授本人也知道),覺得他是我認識的坂本龍一化身,他們都非常有遠見、目光犀利而溫柔,雖然在認識久了之後常品到兩人太過精煉而太果斷、有點不近人情的想法。 教授只主動找我談過一次自己對文學教育的想法,常讓我覺得亦師亦友好難。 這次返校不知怎麼的,我的經驗分享和QA環節的發言,他都特別拿麥克風多說些什麼,我不知道這樣是覺得我說得確實有道理、他有所感觸,還是認為我說得不夠具體(「你們之後就會知道,這些話是白話文包裝的文言文。」)?好友安慰我這是代表我說的話值得他再延伸些什麼。但願如此,我真的好在意他的想法。又因為無法知道師長對自己的觀點,我常常覺得慌張、非常痛苦(實習過程最痛苦的事)。嗯,給學生正增強物好重要。 但我還是他的粉絲的,只是不盲目認為他說的都對,哈哈哈哈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