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8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我如何用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下)

上一篇:我如何用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上),我跟你分享:

  • 爲什麼我不建議用設計思考,一次性解決很大的社會問題
  • 我如何判斷團隊所處的「行動脈絡」、「團隊所處的階段」,調整引導手段

這週,我沿著上週內容,跟你分享更多「以設計思考,陪伴團隊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我的觀點

為什麼是「設計思考」?

你可能會想知道「為什麼大家那麼愛談設計思考」?

我認為關鍵是,設計思考每個步驟,都有「能解決問題」的有效工具

  • 想要了解使用者碰到什麼問題?訪談、觀察
  • 想要定義使用者的真實問題?POV (Point Of View)、行為模式圖
  • 想要創意發想?瘋狂故事接龍
  • 想要測試自己的點子是不是真的有效?原型測試+迭代

設計思考,就是一個「大型工具箱」。我們會依據情境,從裡面挑選工具來組合使用,就像很多人曾被反鎖在家門外,只好請鎖匠來開門的經驗,概念是相近的

我上一次把自己反鎖在門外,就馬上打電話求救鎖匠大哥。看著他用一些方式研究鎖孔,並且很快地從他的工具箱中掏出看起來很厲害的工具,30 秒以內就俐落完成開鎖

設計思考教練也是這個角色,我們會聽完團隊的問題,簡單問幾個問題釐清狀態,就會馬上生出協助團隊推進進度的「工具」,現場開始示範、教學

對 TA 越了解,解方越可能「真的解決問題」

在商業競賽、社會議題行動計劃中,如果我是中間才加入協助團隊,且我看到團隊已經產出一個解決方案,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這個解方感覺很棒,但想先好奇你們是怎麼做出來的?

這問題的目的是,了解團隊對於使用者的認識程度

就像一組大學生團隊想解決貧窮議題,跟耕耘好幾年的人生百味比起來,對於「貧窮議題」的認識一定有差別。這問題會很直接幫助我知道,團隊是基於什麼觀點、脈絡,判斷這個解方本身,是「猜來的」、「拼出來的」、「拼出來且已經測試過的」還是「一步一步長出來的

差別在哪?
  • 猜來的:對使用者認識少。團隊可能因為沒時間、沒手段、沒資源找受訪者、發現受訪者的問題不是問題、受訪者答非所問⋯⋯等,團隊還沒找到好的「解決問題著力點」,但又受限於資源有限,因此先隨便想一個解方出來,賭賭看這會不會討評審、使用者喜歡
  • 拼出來的:團隊對使用者有一定程度的認識,通常有做過一些使用者研究,收斂幾個方向,並且有明確且完整的故事。但團隊生出來的解方,還不一定有完整測試跟迭代,因此迭代跟碰壁的過程,在未來不會少
  • 拼出來且已經測試過的:這通常是已經走一陣子的團隊,碰過挫折、但也在問題上努力一陣子,因此有不錯的經驗跟故事,他們在解決問題這件事上也長出自己的心得,已經有一定基礎
  • 一步一步長出來的:團隊有「明確的」依據,說得出為什麼解方能「真的」解決問題。團隊很認識自己的「使用者」,包含做研究、做訪談,並且長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後,拿出去測試過一輪,並也迭代過了。在我的經驗中,已經做到這個程度的團隊,很多都已經是「創業團隊」

上面文字有點多,但總結很單純,團隊越認識要解決問題的那一群人,也就是「使用者」,就越有機會找出能夠解決使用者的方式

視覺化介面:同步想像

設計思考有效的關鍵之一:「視覺化介面」

視覺化介面,幫助團隊處理「同步團隊對於同一件事的想像

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是,「請團隊畫出要解決問題的使用者樣貌、特徵

剛起步的團隊,一定每個人都畫得不一樣、描述也不一樣,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此,設計思考的「視覺化介面」,就可以很好地幫助團隊建構討論的基礎點,不會每個人想的都不一樣

視覺化介面:建構流程

延續上一點,在「設計」設計思考工作坊的時候,會考慮到「流程」這件事

流程不只是什麼時間點要做什麼事情,也包括團隊討論的視覺化「流程」,像是下圖

團隊會從一個端點開始討論,比如從左到右,一步步展開要做的事情、成果

今天團隊訪談完了,那就從一片大白板:整理訪談資料開始,提出事實、假設,畫出 Persona ,畫出使用者旅程地圖等等

接著挪到中間,開始定義使用者真正的問題,過程中可能會在白板上不斷劃線、分析,就像上面那張圖一樣,大家會邊討論邊走來走去,看著不同的整理、彼此提出的觀點,深度討論

今天團隊到了下一個階段,有了產品且開始測試,那上面的「流程紀錄」,也會很有效幫助自己在需要的時候,隨時回顧團隊歷程,確保方向不失焦

結論

雖然是下篇,但這兩篇只涵蓋我的少數經驗而已,未來我還會再針對設計思考的主題,分享不同知識跟觀點、經驗!

如果我很幸運,能讓您看完這篇落落長的內容,請不吝回覆我,分享您的心得!或是對於內容想了解更多、提問,也歡迎寄信到我的 Mail: ashan204054@gmail.com

PS. 這篇是我這週的電子報內容,且我同時也有在經營 Threads一個 400+ 人的永續工作者社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