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想要追求幸福,有大量的資訊教導人們如何獲得更多的幸福,卻很少深入探討「期望值」對幸福感的影響。在 Morgan Housel 的《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一書中,一個引人深思的觀點讓我有所共鳴:真正影響我們幸福感的,不是實際擁有多少,而是我們對生活的期望值。
在這個物質豐裕的時代,我們似乎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容易獲得各種物質享受,但幸福感卻未必隨之提升。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討。正如法國思想家 Montesquieu (孟德斯鳩)在275年前就觀察到的:「如果你只想要幸福,很容易就能實現;可是我們總想要比別人更幸福,這件事永遠很難達成,因為我們會高估別人的幸福。」
Houses的書中提到一位朋友,他從非洲赤貧環境來到加州矽谷科技業工作。即使在今天,每當享用到一頓熱騰騰的飯菜時,這位非洲的朋友仍然充滿感激之情。這個故事特別引人注目,因為它完美展現了期望值如何塑造我們的幸福感。對大多數美國人來說,一頓普通的熱餐可能不值一提,但對這位來自非洲的朋友而言,卻是值得感恩的享受。
投資大師 Charlie Munger (蒙格)曾經一針見血地指出,推動世界運轉的不是貪婪,而是嫉妒。這個觀察相當準確,因為人們總是習慣性地將自己與周遭人相比較。當我們看到別人擁有更好的東西時,原本令我們滿意的生活可能瞬間變得索然無味。
這種比較心理在現代社會中特別明顯,主要是因為社群媒體的盛行。我們不斷看到他人精心策劃的生活片段,這些經過篩選的美好時刻容易讓我們產生錯誤的比較基準。更糟糕的是,這種比較往往是跨越地域和社會階層的,我們可能不自覺地將自己與完全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相比。
書中提到一個特別貼切的比喻:「花錢買幸福就像吸毒找快樂」。這個比喻揭示了一個重要真理:物質享受確實能帶來短暫的愉悅,但如果我們將其作為填補內心空虛的工具,或是無節制地追求,最終只會陷入更深的不滿足。
在實際應用層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著手調整我們的期望值:
從Housel的觀點:幸福感更多取決於我們如何設定和管理期望值,而非實際擁有多少。在這個物質持續豐富的時代,學會控制期望值的上升,可能是維持幸福感的關鍵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