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德州撲克在世界範圍與台灣的逐漸普及,「GTO策略」這個現代撲克的重要觀念也成為許多玩家耳熟能詳、朗朗上口的詞彙。但是,如果你真的打過幾次撲克、仔細聆聽那些年輕牌手在說的話,你可能會尷尬地發現,有很多人的理解都和理論實際在說的東西相去甚遠,而這種一知半解,往往讓他們比根本沒聽過GTO的人輸得更慘,而且尤其糟糕的是,他們會比別人更加無法認清並調整自己的錯誤。
我們從最基本的地方說起:什麼是「GTO」?有一點年紀的動漫愛好者可能會立即想到鬼塚英吉,但我們要說的不是這個。撲克中的GTO是「Game Theory Optimal」的縮寫,翻譯為中文可以稱為「賽局理論最優」。但我曾經聽過一些人,甚至是撲克自媒體的創作者,稱GTO為「最佳遊戲理論」或「最佳遊戲策略」,這不僅僅是一個因為隨意調動字詞順序而造成的嚴重錯誤翻譯,也是接下來一連串誤導的開始。
在這種錯誤思路之下,許多GTO的初學者將GTO誤以為「每一手牌在特定情境應該怎麼玩的標準答案」,他們可能會將自己在網路上找到的「GTO翻前範圍表」背得滾瓜爛熟,並在每一次輸牌或遭遇不確定的遊戲之後,打開GTO軟體「對答案」。
如果自己打的和GTO相差甚遠倒還好,他可能可以有所改進(畢竟「軟體說我打錯了」),但萬一自己打的跟軟體上高比例使用的打法相同自己卻輸牌,這些人便會開始埋怨自己以外的一切,埋怨自己運氣不好、埋怨和自己同桌的對手不懂理論,「我打的是對的,是因為別人亂打我才輸」。既然結論如此,那就沒什麼好改進的了,關掉軟體,繼續上桌,按照表格打,然後等待下一次的輸牌與怨天尤人。
*
在另外一些「不信GTO」的人眼裡,前述的玩家被稱為「理論魚」或「GTO魚」,由於他們一味地「照理論打」,所以他們變得比誰都好預測。他們會去玩明明不該玩的牌,然後說「我是為了平衡範圍」,或者基於類似的「平衡」理由,面對絕對不會蓋牌的人詐唬、含淚跟住那些自己明知比自己大的All in。
對於剝削理論的愛好者或直覺派玩家來說,GTO魚的行為一點也不能為他們取得優勢。他們像是機器人,永遠只會照本宣科,既沒有創造力,也不會根據場上變化做調整。於是,「GTO無用論」成了一個與GTO同樣有力的顯學,畢竟,我們看到太多滿口GTO的人不停地輸;而那些打法與GTO相去甚遠的人,一次又一次在錦標賽取得出色成績。
但就像我在最前面已經提醒的:這是一種對於GTO的誤解。之所以前面例子中的GTO魚會輸牌,不是因為GTO不好;牌桌上的常勝者之所以可以贏,也不是因為他不使用GTO。答案正好相反,GTO魚之所以輸牌,是因為他從來沒有搞懂什麼是GTO;而那些嚴重偏移的撲克大神,其實大多非常了解GTO。
事實上,所謂的「GTO理論」並不是一個要你照著表格打牌的理論,聳動一點來說,它其實不是一個打牌的理論。我們應該要將GTO理解為一種「學習怎麼打牌的理論」以及「幫助你做判斷的輔助工具」。
*
在我學習金融交易知識的時候,聽過一個交易者說,他所使用的方法叫做「基於規則的主觀交易」。他大量地研究技術分析圖表,鑽研那些圖表上顯示的價格行為與走勢持續運行的機率與交易期望值。
在長久的訓練與實做之後,他的知識庫裡已經累積相當多「如果價格走勢呈現為X圖像,我要怎麼做」的規則。於是,他可以很快速地在不同金融商品的盤面上,用視覺辨識出眼前的圖形是否屬於可以進場交易的情況。如果符合,便可以進場交易;不符合,則持續觀察等待、或找尋其他更好的機會。
在這個過程中,他每一次「是否能夠進場交易」的判斷都是「主觀的」。但這些所有的主觀背後,都有一套理論與特定的規則支持。他的判斷力用在分辨「這個盤面屬於哪一種情況、是不是符合交易規則的那種」,而無需處理過多無用的資訊。
而在撲克裡面,GTO理論也是類似的用法。他給我們一個有別於「這支股票看起來就是會漲」或者「這個人看起來就是玩得太寬」等無根據臆測的量尺,透過了解「賽局理論最優」在哪,我們可以知道另一名牌手是否有偏移,甚至明確地知道他偏移了多少。
在這個意義上,GTO甚至是更全面地剝削其他玩家的基礎。面對那些偏移得太誇張或者完全按照表格打牌的人,我們的確可以不透過GTO就攻擊到他們的弱點。但如果面對的是偏移沒那麼明顯的人,我們就需要透過GTO來掌握他的弱點。而我們對GTO理論越熟,對於偏移的掌握就會越好,也就越能「精準打擊」。
這也是為什麼那些高手經常能夠準確地做出偏移GTO很多的動作,並以此取達巨大的勝利。因為他們完全知道對方在做什麼,完全將對方牽著鼻子走。而除了少數天才型選手之外,要做到這件事的基礎,就是熟悉GTO。
也就是說,「按照GTO策略打牌」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具有誤導性的說法。因為根本就沒有一個所謂的「GTO會怎麼打」,只有「超級GTO玩家會怎麼打」或者,我們把概念展開來,那組所謂的「答案」其實是:
按照GTO理論,如果給定如此這般的條件(以現在加入AI的解算器來說,這些條件設置可以非常細緻,細緻到和人們熟悉的翻前表有非常大的不同),無論對方如何調整,我都難以被剝削的方式是:以A頻率做X行動、B頻率做Y行動……。
真正在牌桌上打牌時,玩家最終還是要倚靠對其他玩家傾向的觀察與剝削。所以從來就沒有「GTO V.S. 剝削」的對立,玩家要靠GTO來避免自己產生漏洞、修補並改正自己的問題,並透過「與GTO之間的偏移」來有理有據地把握其他玩家的漏洞,針對這些漏洞做出有利自己的偏移。
所以停止死記硬背吧!去理解為什麼軟體會說那些動作、那些頻率能帶給你更高的期望值,然後將這些理解融入到你的牌局裡面。唯有這樣,你才有可能成為一個更好的牌手--既不是「理論魚」、也不是「完全不懂理論魚」。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