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教養的逆思維-讀書 會第一章

內在善良 外出時,我們經常會看到街頭藝人的表演,有時我們會停下來欣賞他們的演出。大多數人並不會因為觀看表演而付費,但我從小告訴女兒,不能因為別人不索求就不付出。每一場表演都是表演者辛苦練習的結果,我們應該感同身受。所以每當看完表演,女兒會問我是否能將錢投進表演者的箱子裡。同樣,當她看到路邊乞討的人,她也會問為什麼這些人不能工作賺錢,這些問題讓她開始思考社會福利等更深層次的問題。 我一直相信,教養不僅僅是身教與言教,還包括環境教養。就像孟母三遷的故事,這讓我更加明白,環境對孩子的成長有多重要。這種環境並不是要給她們提供優渥的生活,而是讓她們能夠自然而然地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 假日時,我盡量帶她到戶外活動。平時,她的生活大多是三點一線的讀書輪迴。除了踏青,我們也會到商場,而每次去商場,我都會看看書店有什麼新書,也讓她在書店看書。她總會很自然地找到自己喜歡的書,坐在兒童區裡安靜閱讀。如果有人問她:你媽媽的興趣是什麼? 她會毫不猶豫地說:看書! 有時候,她會跟小伙伴一起玩,回來後會告訴我發生了什麼事,並分享她是如何應對的。我通常會反問她,如果結果和你預期的不一樣,你會怎麼反應? 有一次,她和兩個小伙伴玩耍,其中一個小朋友哭著回來找媽媽。大人們自然會問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哭了?小朋友回答說,因為她們讓她回答自己的學校名字,她卻不知道!大人們安慰完後,讓她們繼續玩,但其實小朋友之間已經有了隔閡。這件事過後,我問女兒,你自己心裡是怎麼想的?如果換位思考,你是那個答不出來的小朋友,你會怎麼辦? 我向她解釋了什麼是同理心,並告訴她如何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問題。雖然當時她無法完全理解別人的感受,但我相信,隨著時間推移,她會漸漸學會。 我相信,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父母的附屬品。作為父母,我們的責任是教孩子如何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應對挑戰。很多事情發生後,我都會問她:這件事你怎麼看?如果再遇到,你會用什麼樣的應對方式?這件事會讓你感到困擾嗎?還是你可以自然地處理?當時你的心情是怎樣的?你如何調適自己的心情? 雖然我並未受過專業的教育訓練,也不崇尚某些學者提出的教養方式,但我始終相信人類具有認知性、創造性和學習性。孟母在教養孟子時,也不會預想到他日後會成為聖人。相反,她在開放的思考下,教給孩子的是多元性思維。我認為,在塑造孩子的大腦模式時,應該讓他們能夠接受新觀點,而不是被固定的思維所限制。 人生路漫漫,父母無法面面俱到,所能提供的幫助是有限的,但我們對孩子的愛卻是無限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