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 第3篇 禪

逸-avatar-img
發佈於練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外離相為禪,內不外為定



六祖說:「外離相為禪,內不外為定」,意思是說一一

外面如何變化?心不能跟隨外境亂

別人怎麼說?是別人的事

別人說我怎樣?不用對號入座

外離相,不要照單全收


打坐時不是時間長短,最重要的是否能安住當下這顆心?其實也是為了重新認識自己,禪修時的感受,它的發生是起起伏伏的,不沮喪,不要批評自己。就是去體驗,體驗就好,不要去分別是好念頭或壞念頭生起都接受,妄念來了,只要「不隨」不跟隨它繼續無休無止地往下編劇只要靜靜看著它不隨念走

重要的是要不斷地重複練習

raw-image

心得:

常常覺得一顆心,總是漂浮不定,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想昨天、想未來,甚至想到千里之外,心情也會左右我的決定,還有知見的偏差外來雜訊的總總變化,有好的有壞的,所以,人的情感也一樣在變化中,我的心也一直在變化中,更何況是別人的情感又怎麼能要求不變呢?



訓練覺知,每一種類的心全部都是生起了——停留——滅去,然後就會抵達心裡面。情緒是內心對外在的反應,當它生起時,多一分覺照,就可以成為情緒的主人,不停地覺知身,不停地覺知心,每一天去訓練,起先會迷失很久,接下來就會迷失越來越短、越來越短。



把這念心定下來,彼此不好的頻率就互不相感應,因為這念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安住於當下,「調身」「調息」「調心」讓心有力量,這不是別人給的,一定是自己給自己的,需要常常練習。如果遇到境界時,若只是看到而不往下捏造很多想法,也就是說「不住」,想必身心會是何等的自在啊!


期許自己:

不要批判自己,要正向肯定自己,不同年紀,有不同取捨,要善待每階段的自己,遇見更好的自己,要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迎接2025 一起努力💪




avatar-img
4會員
11內容數
這平台讓我能𣈱所欲言,分享,突來的靈感,也許是一句話、文章、故事、生活的學習中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作家瓊瑤與三毛在面對愛別離時的心境,並引用佛教教義,闡述生命的無常與情感的流轉。文章回顧她們的作品與生活,透視失去所帶來的痛苦,以及自我安慰和心靈修行的重要性。提醒讀者珍惜當下,接受生活中的一切變化,作為面對情感困境的智慧。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愈發渴求心靈的寧靜,然而日常生活中卻常常被急促的時間和繁重的心理負擔所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放下內心的重擔,從而感受人生的舒適與輕鬆,讓心靈回歸平靜。通過詩人陶淵明的智慧,我們可以學會在繁忙中尋找心靈的寧靜,重拾自我平衡,進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本文探討作家瓊瑤與三毛在面對愛別離時的心境,並引用佛教教義,闡述生命的無常與情感的流轉。文章回顧她們的作品與生活,透視失去所帶來的痛苦,以及自我安慰和心靈修行的重要性。提醒讀者珍惜當下,接受生活中的一切變化,作為面對情感困境的智慧。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愈發渴求心靈的寧靜,然而日常生活中卻常常被急促的時間和繁重的心理負擔所困擾。本文探討瞭如何放下內心的重擔,從而感受人生的舒適與輕鬆,讓心靈回歸平靜。通過詩人陶淵明的智慧,我們可以學會在繁忙中尋找心靈的寧靜,重拾自我平衡,進而享受生活中的每一刻。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Thumbnail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所以蕅祖說,禪堂跟外面不能分做兩截,一定是相隨順的。所以平常的時候也是要注意專注跟放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Thumbnail
巴利聖典提到五種出離,即出家、初禪、涅槃、觀智及一切善法。
Thumbnail
修習不淨觀,可以克服所有的怖畏;厭離輪迴,希求解脫;可以轉修觀禪,證悟道果;特別是心有不樂、無聊,或貪欲生起時,要記得用這個修行法對治。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福,剎那不生羨慕心,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出世間的三乘法,根本在出離心,要首先學習發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