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4|閱讀時間 ‧ 約 0 分鐘

變成的人

說實話,也很擔心自己長大之後變成自己不喜歡的大人樣貌,經常回想自己有沒有變成那個自己不喜歡的樣子、跟以前有什麼不一樣、年輕的自己會怎麼看待現在的自己?諸多看似反事實的問題,這本小說,也是跟著類似的疑問,想知道瘋社運的年紀過了之後,是不是像老話說的那樣:30歲以前相信共產主義是浪漫、30歲以後還相信共產主義是笨蛋。那種左不左的區別代表著什麼呢?讀這本根據自己社運經驗所構築的小說,也許閱讀的過程中也可以想想,經歷那些所謂成人世界的現實之後,自己變成了什麼樣子。

書中不斷出現一些意象,傘、雨、、、等等,也離不開臺灣、香港、琉球,這些元素與社會運動、參與社會運動的人交織成了有些蒼白的故事,為了理想,可能投身社團、參加社運,但經歷過這些回到營生,似乎又不得不更所謂社會化的去認同資本主義在分工細緻的全球化社會中,儼然是種無可逃避的必要之惡。

318在滿10年的如今出了這本小說,經歷過這場運動也轉眼10年,當初的黃先生如今似乎背棄了法律專業;當初如日中天的所謂政治素人柯先生也因案羈押;當初那些運動的主要領導者,有些仍在政治圈;有些淡出了,有些黑化。那些當初沒有料想到的如今,在每一個選擇的當口,都曾經歷風浪。那些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有時不僅來自反對者、異議者,最傷的恐怕是來自戰友:為何站在那個位置?得到哪些資源?做了什麼決定?最後的結局又能擔負怎樣的責任?

但每個運動除了檯面上的人物之外,還有許多在運動中付出的參與者。他們可能捲入官司;可能運動後回到生活發現脫節;可能付出代價;可能適應不良;可能想要斷捨離這些疑似年輕才會想要衝撞的過去。脫掉學生這層身分,走進社會中,有時不得不在某個機構、單位中成為社畜,儘管好似更有經濟能力,但似乎也因為種種因素不再是衝組、不再有力氣參加社會運動,那些理念好似都應該屬於NGO工作者。這些好似、不再,可能都是當年沒想過、也來不及準備的。

書中的另一個元素是紀錄。紀錄有幾種形式,影像、文字、、、等等,以及未形諸的各種記憶。留下的不見得能還原當時,那些好似刻在心裡的,有時也深刻的讓人變成另一個樣貌。歲月不僅是一把殺豬刀,甚至扭曲了時空。那些我們所指涉的,有時還得真的去知道我到底如何可能是我們。那些震天價響的口號,事過境遷之後再回到那個時刻,即便只是意念回到那個當下,或許都會有不一樣的衝擊、反應。

書中切換了幾次視角,也有諸多看似不通順的文句感覺改了幾次卻又沒能讓文字更順暢些。也許就是這些卡卡的文句、卡卡的感覺,一如經歷過社會運動,感覺好像卡在哪裡,變成某一個樣子,還在找這個樣子是自己認識的嗎?其他人又變成什麼樣子了?

推薦給也曾經用各種方式參加社會運動的朋友,或許沒有像作者、各個角色進入到社運那個深度,但關心社會議題的時候,或許看看社運帶給個人的,可能是什麼樣的影響,也想想自己經歷了這麼多社會事件之後,是否也變成了另一個樣子。沒有正確答案,也可能答案一直在變,可以邊看、邊想。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