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後才是真正的起點,學會這些讓你越活越精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中年是人生旅途中獨特而重要的階段,既充滿機遇也伴隨挑戰。

許多人在這個時期感受到職場壓力的頂峰,同時也面臨身體老化、家庭責任增加、與個人目標迷失的多重壓力。對某些人而言,中年或許象徵著穩定與成就,然而,對更多人來說,這卻是自我質疑與不安的高峰期。

隨著年齡增長,許多人開始反思:是否真的過著自己想要的生活?

職場競爭日益激烈,職涯瓶頸成為常見現象;在家庭中,角色的轉換——父母逐漸老去、孩子長大成人——也讓中年人感到心力交瘁。即使經濟條件日益改善,內心的空虛感卻不斷浮現,讓幸福顯得遙不可及。

除此之外,健康問題也逐漸成為關注焦點。身體不再如從前強健,慢性疾病的風險上升,讓人感到無奈與焦慮。中年人往往在忙碌的生活中忽略了心理健康,逐漸陷入「時間有了,但活得不開心」的困境。

面對這些狀況,中年並非人生的停滯點,而是一個重新定義幸福、迎接挑戰、實現成就的黃金時期。如何從這些狀況中走出,重新經營自己的幸福,找到生命的熱情與意義,是中年生活中最值得探索的課題。

接下來,我將從幸福的經營、挑戰的迎接以及自我成就的實現三個方面,逐步跟你一起探討如何在中年人生中找到平衡與突破,讓每一天都更有意義。


一、幸福的經營——從日常行動開始

幸福的迷思與真相

幸福,這個既熟悉又模糊的概念,常常被人誤解為是外部條件的附屬結果。

我們容易認為幸福源於金錢、成功、愛情,或是某個夢想的實現。然而心理學與生活經驗卻告訴我們,幸福並非如此簡單。外部成就雖能帶來短暫的快樂,卻難以長久維持內心的滿足感。

「幸福基線理論」(Hedonic Adaptation

心理學中有個理論叫做的 「幸福基線理論」(Hedonic Adaptation),它揭示了人類情緒的適應性,幫助我們理解幸福的真相。該理論由心理學家 菲利普·布里克曼(Philip Brickman)唐納德·坎貝爾(Donald T. Campbell) 在1971年提出。他們發現,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重大生活事件,人們的情緒最終會回到一個穩定的基線水平。

經典的研究也指出,即使是贏得彩票的巨額中獎者,或是遭遇不幸的重大事故受害者,他們的幸福感在短期內可能發生劇烈變化,但在數月後往往都會恢復到原本的狀態。這說明,幸福感不是由外界環境永久決定,而是由我們內在的基線控制。

幸福感的來源與影響比例

raw-image


此外,幸福感的來源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來自心理學家 索尼婭·柳博米爾斯基(Sonja Lyubomirsky) 的研究指出,幸福感的組成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遺傳特徵占50%、外部環境占10%,而個人行為和選擇的影響則高達40%。


註:這一比例並非絕對,而是基於一般樣本的平均值,並適用於特定的穩定環境。她在後續研究中也表示,這個比例是作為啟發性的模型,而非普遍適用的定律。

這一模型強調的是,雖然遺傳與性格決定了情緒穩定的基線水平,外部環境也對幸福感有所貢,但個人行動和選擇在提升幸福感方面具有顯著作用。

也就是說,我們無法完全控制遺傳特徵,也難以立即改變外部環境,但我們可以透過每日的行動來有效影響自己的幸福感。這意味著我們其實是可以透過一些具體行為來讓幸福感超越基線,並延長正向情緒的持續時間。

提升幸福感的三大策略

  1. 感恩練習
    感恩是一種強大的情緒工具,能幫助我們聚焦於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比如說:每天花幾分鐘記錄三件感到感激的事情,這樣做不只能減少焦慮,還能增強我們對幸福的敏感度。感恩練習讓我們的注意力從生活的不完美轉移到值得珍惜的細節上,進一步提升情緒穩定性。
  2. 建立正向社交關係
    幸福感的另一個重要來源是人際連結。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社群媒體上,不如安排與家人或朋友的聚會,真實地分享彼此的生活。這些互動能讓我們感受到支持與歸屬感,進而讓幸福感更持久。
  3. 探索新興趣
    探索新事物能帶來心理上的刺激,打破生活的單調。例如說: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參加烹飪課程, 或是挑戰一項新的運動(像最近我都在家練"划船機"),這些行動能讓我們從日常壓力中抽離,體驗生活的多樣性與無限可能。

幸福經營的心理基礎

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被譽為「積極心理學之父」,致力於探索幸福與人類潛能的科學。他的研究改變了心理學的傳統取向,從以治療心理疾病為核心,轉向強調如何促進心理健康與生活滿足感。

在他的著作《Flourish》中,他提出了「PERMA模型」,作為解釋幸福感的理論框架。這一模型由五個核心要素組成:

  1. 正向情緒(Positive Emotion):例如,感恩、喜悅和滿足。
  2. 投入感(Engagement):當我們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時,能感受到流暢的快樂。
  3. 人際關係(Relationships):與他人建立的正向連結是幸福的重要支柱。
  4. 意義感(Meaning):追求某個超越自我的目標,讓生活更具意義。
  5. 成就感(Achievement):達成目標帶來的滿足感。

在理解PERMA模型後,關鍵在於如何將這五個幸福支柱融入日常生活,讓它們成為持續提升幸福感的行動指南,具體有下面幾個簡單的做法:

  1. 正向情緒:每天安排能讓自己感到愉悅的小活動,例如:寫感恩日記、欣賞音樂,或者與喜歡的人共度時光,讓生活充滿溫暖與喜悅。
  2. 投入:找到自己感興趣且具挑戰性的活動,無論是學習新技能、參與體育運動(像最近有朋友都說他周末去打羽球),還是追求藝術創作,讓自己進入「心流」狀態,體驗深層次的滿足感。
  3. 人際關係:主動聯繫家人、朋友,或者也參與社區活動,盡可能與他人建立深厚的情感連結。同時與人互動時,要專注於傾聽與真誠,讓人際關係成為幸福的穩固基石。
  4. 意義:思考什麼對你來說是有價值的,並且找到能賦予人生目的的事情,例如:擔任義工、志工相關的服務、教育子女,或是追求心中熱愛的事物。
  5. 成就:設定清晰且可實現的目標,並記錄每一步的進展。完成目標後,給自己一些適當的獎勵,這種自我肯定將激勵你繼續追求下一個挑戰。

實際案例的啟發

最近有一位遭遇職場倦怠的中年女性來訪者跟我提到,她三個月前替自己報名了每周一次藝術課程(水彩速寫課)。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投入後,她發現自己對畫畫很感興趣,同時也因為上課也結識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平時會約出遊一起畫畫(最近去了植物園的樣子),她覺得透過畫畫,讓她漸漸重新找回對生活的熱情。

用這個案例想跟你的是,幸福的經營並非依賴於外部條件,而是我們自己會如何選擇安排自己的時間與精力。


二、迎接挑戰——在突破中成長

挑戰與成長的關係

挑戰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課題,但它同時也是促進個人成長的重要機會。

無論是在事業上追求更高的目標,還是在人生轉折中探索新的方向,挑戰讓我們走出舒適圈,發掘潛力與韌性。從學生時期的學業壓力到退休後的重新定位,每個人在人生不同的階段都會面臨不同形式的挑戰,而選擇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決定了我們的成長與收穫。

而挑戰的價值在於,它能幫助我們突破自身的限制,激發未曾意識到的能力。

到了中年,一些人可能會選擇重拾過去未完成的夢想,例如:學習一門新的技能或完成學業;另一些人則在生活的轉折點找到新的熱情,比方說:嘗試新興趣或是參與公益事業。

如何有效應對挑戰

有些人將挑戰視為壓力的來源,但我認為壓力有時反而是一種生活充滿可能性的見證。我們可以應該採用下面的方式來重新看待挑戰、應對挑戰。

  1. 改變對挑戰的看法
    挑戰本質上並非敵人,而是一種潛能的測試與激發。將挑戰視為成長的機會,而非難以逾越的障礙,能讓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應對。心理學研究表明,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容易從困難中學習,並從經驗中獲益。
  2. 分解目標與步驟
    面對一個看似巨大的挑戰,將其拆解為具體且可行的小步驟,可以有效減輕壓力並建立信心。例如,如果目標是完成一份大型企劃,你可以先設定每天完成其中一部分,逐步達成整體目標。
  3. 尋求支持系統
    挑戰不必獨自承擔,尋求社會支持能帶來更大的力量。與親朋好友分享困難,或加入相關社群和團體,除夠了能獲得實際的幫助,還能提供情感上的安慰與鼓勵。
  4. 接受學習過程中的失敗
    挑戰往往伴隨著挫折,但這些失敗是重要的學習經驗。將錯誤視為調整計畫的契機,而非否定自我的理由,這有助於我們在反思中找到新的突破。

適度的挑戰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當我們接受挑戰並成功完成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神經傳遞物質與快樂和動力密切相關。長期而言,挑戰還能增強心理韌性,使我們更能面對未來的困難。

同時,個人對挑戰的看法決定了其應對方式。如果我們相信能力可以通過努力提升,就更容易將挑戰視為發展潛力的機會,而非失敗的風險。這種積極的態度能改變我們面對挑戰時的行動,進而提升成功的機率。

挑戰與生活的可能性

挑戰雖然常帶來壓力,但它同時也是重新定義生活的重要契機。在探索新興趣、追求更高目標或適應變化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發現潛藏的能力,並體驗到不同以往的成就感。最重要的是,挑戰教會我們接受人生的不確定性,並在改變中找到成長的意義。

如何將挑戰融入日常生活

面對挑戰時,我們不必害怕壓力或失敗,而應該將其看作生活的一部分,並採取積極的方法應對。選擇適度挑戰自己,例如學習新技能、完成未完成的目標或參與社會活動,能讓生活更有動力與方向。挑戰帶來的並非僅僅是困難,而是讓人生更充實、更有意義的無限可能性。每一次挑戰,都是我們成長的新起點。


三、實現自我成就——從內在價值出發

成就的多樣性

成就是每個人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不應該被人簡單理解為社會標準下的成功,例如:高薪工作、名校學位或是職場地位。我相信更深層次的成就,應該要來自於個人「內在價值」的體現,是我們對自己生命意義的定義。

對有些人而言,成就可能是完成一場馬拉松;對另一些人,則可能是在退休後種植一片花園,或是透過志願服務幫助他人。這種多樣性的成就讓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的興趣、能力與價值觀,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實現成就的核心不在於與他人比較,而是回答內心的問題:「什麼讓我的生活充滿意義?」透過投入自己熱愛的事物,或是參與有意義的活動,我們能感受到生命的豐富與深度。

成就的心理學基礎

心理學研究表明,成就感是幸福感的重要來源之一。當我們達成目標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這種化學物質帶來愉悅與滿足感,並激勵我們追求更高的目標。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的話,成就屬於「自我實現需求」的核心部分,能幫助個體達到生命的頂峰狀態。

同時,實現成就的過程也能強化個人的「自我效能感」,也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完成目標的信念。這種信念是我們在挑戰中保持動力的關鍵,能幫助我們克服障礙,持續努力。

實現成就的三大方式

  1. 設定符合個人價值的目標
    成就的實現需要與個人價值觀一致的目標來驅動。當我們投入自己真正重視的事情時,內心會產生一種強烈的使命感,這能夠激發我們克服困難並持續努力。例如:如果你熱愛藝術的話,那麼可以設定創作一系列畫作的目標;如果你重視健康,也許可能會去挑戰完成一場馬拉松。
  2. 接受角色的多樣性
    成就是動態而不是靜態的,隨著人生階段的不同而不斷變化。
    在青少年時期,我們的成就可能是學業上的優秀;在職業生涯中,可能是事業上的突破。而進入中年,我們的成就形式也會改變,可能轉向家庭的和諧、社群的參與,或是對下一代的培育。(像我目前的選擇就是照顧家庭為主,同時從事職涯諮詢師和教練來幫助更年輕的朋友們。)

  3. 接受自己角色的多樣性,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堅持單一的身份,而是靈活適應不同的階段。例如說:一位全職媽媽可能會在孩子長大後重返職場,並在新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價值;一位退休人士則可能選擇投身於公益活動,為社會帶來貢獻。
  4. 幫助他人成長
    幫助他人是一種深層次的成就感來源。當我們將自己的能力用於支持他人,無論是通過教育、指導,還是提供情感支持,都能在他人的進步中找到自己的價值。例如,一位經驗豐富的職場人士可以成為年輕員工的導師;一位退休教師可以參與社區的教育志願服務。

  5. 幫助他人還能促進人際關係的深化,建立起強大的情感連結,進一步增強幸福感。

小結:幸福的意義在於內心的豐盈

中年是一個多元而重要的階段,面對幸福、挑戰與成就這些議題時,我們需要以全新的眼光來看待這個時期的價值。每一個困難的抉擇,每一次小小的成就,都是我們重新定義生命意義的過程。

幸福源自我們對生活的態度,而非生活條件的優劣;挑戰是磨練韌性的機會,而非壓力的代名詞;成就則是我們對生命投入後的回饋與肯定。當我們將這三者融入中年的每一天,便能賦予生活更多層次與意義。

中年從來不是停滯的時期,而是轉向新目標的契機。擁抱自己的經驗與智慧,接受生命中的角色變化,並為未來創造新的可能性,才能讓中年的光芒更加耀眼。

無論面對的是生活的挑戰還是自我的突破,只要願意行動,就能在平凡中發現幸福的契機,讓人生的每一天都更加充實。

. . .

當你在面對職涯瓶頸,或是感到職業發展停滯不前,也許正是時候尋求一些專業支持。

讓我們一起找到突破的方向,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服務,為你的未來開啟新的可能。

raw-image

歡迎預約我的諮詢服務

avatar-img
12會員
30內容數
探索中年之路,在中年時期找到屬於自己的「第二曲線」。 中年是一個充滿挑戰與轉變的階段,面對身體的變化、職涯的再定位以及家庭角色的調整,如何在現有的生活軌跡上開創新的可能,是我們要一起討論的主題。 將聚焦於中年人的心理調適、生活重心的再探索,以及突破自我瓶頸的方法,讓我們在中年時期也能擁抱新的成長與機會。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第二曲線的修煉 的其他內容
近期因為一些新聞事件讓「職場霸凌」成為了許多人的熱議的話題。 我遇到不少來訪者都曾提到自己曾遭遇到職場霸凌(多數都是遇到遭糕的主管或老闆),這其實也是許多上班族在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隱形壓力之一。 我想也許你會想知道,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自保或自我防衛?這裡提供一些具體方法與策略給你參考
職場人應該將自己視為一家公司來經營。 一般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考量如何利用資源創造價值,同樣的,職場工作者也可以借這個概念,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能力和資源來創造職場價值,並持續提升自身能力,應對職場挑戰。 下面我想跟你分享,我們身為職場工作者要如何借鑑企業經營策略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更加高效地
年後是許多職場人士考慮跳槽的時機,每個人都希望找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作機會。然而,跳槽並不是單純的選擇,而是一個對未來職涯和人生規劃有深遠影響的決策。這不只涉及薪資和職位,也牽動著個人長遠的發展。 在面臨跳槽時,仔細評估和充分準備非常重要。如果你忽略了細節或草率行動,可能會讓自己錯失良機,甚至
在面對不穩定的就業市場中,中年朋友們要如何透過主動的職涯管理來確保長期的就業能力呢?
阿明,今年四十三歲,是一位在台北職場中打拼多年的上班族。 從年輕時代起,他就懷抱著出人頭地的夢想,憑著堅韌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都市的競爭環境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這些年來,他在公司中逐漸晉升,從初階員工一路走到中層管理,肩負起越來越多的責任。事業穩定、收入優渥,阿明的生活看似順利,周圍的朋
近期因為一些新聞事件讓「職場霸凌」成為了許多人的熱議的話題。 我遇到不少來訪者都曾提到自己曾遭遇到職場霸凌(多數都是遇到遭糕的主管或老闆),這其實也是許多上班族在工作中可能遭遇的隱形壓力之一。 我想也許你會想知道,如果真的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該怎麼自保或自我防衛?這裡提供一些具體方法與策略給你參考
職場人應該將自己視為一家公司來經營。 一般企業在經營過程中必須考量如何利用資源創造價值,同樣的,職場工作者也可以借這個概念,學習如何善用自己的時間、能力和資源來創造職場價值,並持續提升自身能力,應對職場挑戰。 下面我想跟你分享,我們身為職場工作者要如何借鑑企業經營策略的方法,使我們能夠更加高效地
年後是許多職場人士考慮跳槽的時機,每個人都希望找到更符合自身需求的工作機會。然而,跳槽並不是單純的選擇,而是一個對未來職涯和人生規劃有深遠影響的決策。這不只涉及薪資和職位,也牽動著個人長遠的發展。 在面臨跳槽時,仔細評估和充分準備非常重要。如果你忽略了細節或草率行動,可能會讓自己錯失良機,甚至
在面對不穩定的就業市場中,中年朋友們要如何透過主動的職涯管理來確保長期的就業能力呢?
阿明,今年四十三歲,是一位在台北職場中打拼多年的上班族。 從年輕時代起,他就懷抱著出人頭地的夢想,憑著堅韌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在都市的競爭環境中逐步奠定了自己的地位。這些年來,他在公司中逐漸晉升,從初階員工一路走到中層管理,肩負起越來越多的責任。事業穩定、收入優渥,阿明的生活看似順利,周圍的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一直對自己體能充滿自信的我,從四十歲開始才知道,自己也會老。  
Thumbnail
逐步完成目標總是能帶來成就感,但進入中年後,達成與未達成目標都帶來問題。面對失敗與調整自我評價的過程令人心煩,但卻是生活的真正樣貌。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一直對自己體能充滿自信的我,從四十歲開始才知道,自己也會老。  
Thumbnail
逐步完成目標總是能帶來成就感,但進入中年後,達成與未達成目標都帶來問題。面對失敗與調整自我評價的過程令人心煩,但卻是生活的真正樣貌。
Thumbnail
探討中年時期的自我探索與轉變,如何勇敢活出自己,走向唯一的天職與使命。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以前我總以為中年就是日暮,人生逐漸走向衰敗與腐朽。 在《給四十歲的嶄新開始》書中,作者松浦彌太郎給了讀者一個新的視角, 他認為人生七十才開始走向耀眼的顛峰, 還能持續活躍地與社會連結、付出。 你認為人生的巔峰是幾歲? 你認同人生有所謂的中年危機嗎?
Thumbnail
這是一本作者分享自己中年後對於生活和社會的感想的散文形式書籍。書中談到4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開始關心健康、飲食、社會關係和孤獨感。作者也探索自己對於獨處和社交的看法,並分享一些關於老後生活和自由業的經驗和擔憂。
四十的時候,不覺得自己中年了。 不惑的能力似懂非懂的增加,但是就是那樣。 也沒什麼特別啊~(當時的我這樣想) 一天天過去了,每天除了工作,就是想著當時單身的自己,老年生活要怎麼安排? 四十一的時候,遇到了像神通一般的戀情,說了沒人理解、自己也無法理解的那種狀況, 什麼是不是前世認識啦?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