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可而止的智慧:為何過度追求常會適得其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這個步調緊湊的時代中,人們總是希望更快速、更有效地解決一件事情,連投資也是一樣,我們總是希望更快速的獲利。在 Morgan Housel 的《一如既往: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一書中,提出了關於「適度」的深刻見解:在這個追求速度與效率的時代,了解事物發展的自然限度,以及過度追求可能帶來的反效果,顯得格外重要。

202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上,Will Smith(威爾.史密斯)摑打 Chris Rock (克里斯.洛克)的事件震驚全球。事後,Denzel Washington (丹佐.華盛頓)給了 Will Smith 一個發人深省的忠告:「當你身處巔峰時刻,務必小心。魔鬼就是在這種時候找上你。」這段對話不僅道出了成功者面臨的心理陷阱,也點出了人性中追求極限的傾向。在事業達到頂峰時,人們往往會因為過度自信而失去判斷力,這正是最危險的時刻。

在投資市場上,這種現象更為明顯。人們總是在問:股價是否被高估?比特幣值多少錢?Tesla 的股價能漲到多高?這些問題都不存在標準答案,而是取決於市場參與者的信念、情緒和故事的說服力。以2021年的 GameStop 事件為例,股價在短短幾週內從20美元飆升至483美元,這種瘋狂的漲幅完全脫離了公司的基本面,而是源於投資者過度追求短期利益的結果。

市場運作的一個基本法則是:只要存在獲利的可能性,就一定會有人去嘗試突破極限。就像輪胎公司測試新產品時,必須將輪胎開到爆胎才能確認其極限一樣,市場參與者也往往會將價格推升到不合理的程度,直到泡沫破裂。2000年的網路泡沫和2008年的次貸危機都是最好的例證。

這種現象在各個領域都普遍存在,當人們發現某項投資或技能具有價值時,第一個問題往往是:「我們能不能更快得到結果?」「可以加倍努力嗎?」「能不能擴大規模?」然而,正如巴菲特幽默地指出:「九個女人懷胎一個月,加起來也生不出一個小孩。」某些過程就是無法加速,這個道理在創業、人才培育、品牌建立等各個領域都同樣適用。

投資大師 Chamath Palihapitiya 曾分享他的投資哲學:「我的目標是每年獲得15%的複利成長,因為如果能持續十五年,成果同樣可觀。」這種適度而持續的策略,往往比追求快速致富更能帶來長期穩定的收益。以複利的威力來說,每年15%的報酬率,持續15年可以讓本金成長約8倍,這個成果已經相當驚人。

從管理實務的角度來看,這個概念提醒我們在制定策略時要特別注意「適度」的重要性。無論是在業務擴張、人才培育還是市場開發上,都需要尊重事物發展的自然節奏,避免因過度追求速度而顧此失彼。我們可以發現那些試圖在短期內快速擴張的公司,往往會因為基礎不穩而陷入困境。相反地,那些能夠耐心建立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反而更容易實現持續成長。

這個理論也引發了一些深度思考: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中,如何在「適度」和「進取」之間取得平衡?過度強調循序漸進是否會錯失市場機會?特別是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快速迭代」和「穩健發展」這兩種策略應該如何取捨?這些都是現代企業管理者必須面對的挑戰。

面對市場的瘋狂,我們其實只有兩個選擇:一是接受瘋狂是常態,過度瘋狂反而是市場運作的自然結果;二是學會在適當時機適可而止。這需要極大的智慧和自制力。在實務操作上,這意味著要建立明確的風險控制機制,設定合理的目標,並且有勇氣在適當時候說「不」。

事實上,大多數事物都有其自然的發展規模和速度,一旦超越這個界限,很容易就會適得其反。投資市場的歷史一再證明:從長期來看,穩健投資能帶來收益,但過度追求快速報酬往往會遭受嚴重損失。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個人發展、企業經營和各類社會活動。

「適度」不僅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必要的生存策略。在這個充滿誘惑和機會的時代,懂得適可而止,或許是最寶貴的能力。它不僅能幫助我們避免過度追求帶來的風險,更能讓我們在長期競爭中穩定地保持優勢。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avatar-img
18會員
41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透過分析新冠疫情的案例,探討了過度安全感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正是因為人類在對抗傳染病方面的巨大成就,反而讓我們在面對新型傳染病時變得更加脆弱,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探討了經濟學家 Hyman Minsky 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分析了為何經濟的穩定反而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現象。文章透過具體例子說明這個理論如何應用於現代投資決策,並提供了實務上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市場行為中難以量化的人性因素,透過多個實際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投資決策中,需要同時考慮數據分析與人性因素,並提供了具體的實務應用建議與批判性思考。
本文探討了在現代決策過程中常被忽視的人性因素,透過越戰期間 McNamara 的管理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商業決策中,需要在數量分析與人性考量之間取得平衡,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故事力量在現代資訊傳播中的重要性,透過 Morgan Housel 的著作分析為何優秀的故事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具影響力。文章同時探討了這種現象的優勢與潛在風險,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資訊處理和風險認知上的特殊傾向,分析了為何人們總是偏好確定性,以及這種偏好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過程。通過具體案例說明了全球化資訊時代中的風險認知偏誤,並提供了實用的因應之道。
本文透過分析新冠疫情的案例,探討了過度安全感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文章指出,正是因為人類在對抗傳染病方面的巨大成就,反而讓我們在面對新型傳染病時變得更加脆弱,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探討了經濟學家 Hyman Minsky 的金融不穩定假說,分析了為何經濟的穩定反而可能導致不穩定的現象。文章透過具體例子說明這個理論如何應用於現代投資決策,並提供了實務上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市場行為中難以量化的人性因素,透過多個實際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投資決策中,需要同時考慮數據分析與人性因素,並提供了具體的實務應用建議與批判性思考。
本文探討了在現代決策過程中常被忽視的人性因素,透過越戰期間 McNamara 的管理案例,說明純粹依賴數據分析的危險。文章強調在商業決策中,需要在數量分析與人性考量之間取得平衡,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故事力量在現代資訊傳播中的重要性,透過 Morgan Housel 的著作分析為何優秀的故事往往比正確的答案更具影響力。文章同時探討了這種現象的優勢與潛在風險,並提供了實務應用的建議。
本文探討了人類在資訊處理和風險認知上的特殊傾向,分析了為何人們總是偏好確定性,以及這種偏好如何影響我們的決策過程。通過具體案例說明了全球化資訊時代中的風險認知偏誤,並提供了實用的因應之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策略與長久真理之間的關係,提出塑造卓越成就與提升自我的核心法則。 透過自我洞察、敘事技巧與團隊合作,讀者可學習如何以簡潔而有影響力的方式來建設成功的人生。 提及人生資產的累積過程、價值的感知,以及如何克服猶豫與決策的挑戰,最終實現抱負的祕訣在於紀律的實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灌輸「多即是好」的觀念。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我們總是被鼓勵要不斷累積、擴展和增加。然而,在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忙於應付日常事務,卻忽略了思考自己的生活品質。在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一書中,將「了解自己生
Thumbnail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和變化。有些人選擇積極應對,而有些人則傾向於消極等待,希望情況能自行好轉。然而,這種「坐等經濟回暖」的心態可能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在知名的執行長教練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鼓勵要積極進取、全力以赴。然而,過度承擔工作和責任可能會悄悄地侵蝕我們的正向力,最終導致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的下降。在《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中
Thumbnail
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常常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高估自己的能力並要求達到完美的結果。本文分享瞭如何從80/20法則出發,克服完美主義的心態,提高執行力和自信心。
Thumbnail
1.寬容過去的自己,嚴格對待現在的自己,靈活應對未來的自己。 2.財富是選擇的力量,金融財富是選擇如何花錢的力量,社交財富是選擇與誰交往的力量,時間財富是選擇如何度過一天的力量,精神財富是選擇如何分配注意力的力量。 3.如果你想更認真地處理某件事,就大方去做。發表文章會促使你清楚地思考;參加比賽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自由選擇和專精心態的重要性。透過種植內在動機、重視專注過程並接納短期失敗等六種元素,可以將自由選擇和專精心態融入生活中。增進內在驅力、學會專注過程、釋放對最佳成果的執念、學會從短期失敗中獲取長期利益、培養耐心以及將心放在當下,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打造和諧的熱情與成功。
Thumbnail
熱情帶來驅動力,讓人願意將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 熱情也有可能讓你追逐名利,忽略身邊的事物,甚至是長期目標。 甚至熱情褪去過後,要如何去接受茫然、自我懷疑與放棄? 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熱情如果沒有控制好,就會像藥物一樣讓你上癮,甚至誤入歧 途,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探討策略與長久真理之間的關係,提出塑造卓越成就與提升自我的核心法則。 透過自我洞察、敘事技巧與團隊合作,讀者可學習如何以簡潔而有影響力的方式來建設成功的人生。 提及人生資產的累積過程、價值的感知,以及如何克服猶豫與決策的挑戰,最終實現抱負的祕訣在於紀律的實踐。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灌輸「多即是好」的觀念。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我們總是被鼓勵要不斷累積、擴展和增加。然而,在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Thumbnail
在這個快節奏的世界裡,我們常常忙於應付日常事務,卻忽略了思考自己的生活品質。在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一書中,將「了解自己生
Thumbnail
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世界中,我們常常面臨各種挑戰和變化。有些人選擇積極應對,而有些人則傾向於消極等待,希望情況能自行好轉。然而,這種「坐等經濟回暖」的心態可能會成為阻礙我們前進的絆腳石。在知名的執行長教練Marshall Goldsmith所著的《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常常被鼓勵要積極進取、全力以赴。然而,過度承擔工作和責任可能會悄悄地侵蝕我們的正向力,最終導致工作效率和生活品質的下降。在《向上的奇蹟》(Mojo: How to Get It, How to Keep It, How to Get It Back If You Lose It)中
Thumbnail
在社交媒體時代,我們常常陷入完美主義的陷阱,高估自己的能力並要求達到完美的結果。本文分享瞭如何從80/20法則出發,克服完美主義的心態,提高執行力和自信心。
Thumbnail
1.寬容過去的自己,嚴格對待現在的自己,靈活應對未來的自己。 2.財富是選擇的力量,金融財富是選擇如何花錢的力量,社交財富是選擇與誰交往的力量,時間財富是選擇如何度過一天的力量,精神財富是選擇如何分配注意力的力量。 3.如果你想更認真地處理某件事,就大方去做。發表文章會促使你清楚地思考;參加比賽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討論了自由選擇和專精心態的重要性。透過種植內在動機、重視專注過程並接納短期失敗等六種元素,可以將自由選擇和專精心態融入生活中。增進內在驅力、學會專注過程、釋放對最佳成果的執念、學會從短期失敗中獲取長期利益、培養耐心以及將心放在當下,讓我們進一步探討如何打造和諧的熱情與成功。
Thumbnail
熱情帶來驅動力,讓人願意將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 熱情也有可能讓你追逐名利,忽略身邊的事物,甚至是長期目標。 甚至熱情褪去過後,要如何去接受茫然、自我懷疑與放棄? 有越來越多人意識到,熱情如果沒有控制好,就會像藥物一樣讓你上癮,甚至誤入歧 途,做出不明智的選擇...
Thumbnail
習慣與行為的改變很難做到百分之百,在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意外。但Marshall Goldsmith表示,很多人在好不容易養成新的習慣之後,卻因為偶然的意外,例如已經養成準時習慣後,卻因為一兩次的遲到,又認為偶而遲到不影響他人對自己的看法,讓我們產生「差不多」的感覺。有了差不多的感覺之後,我們可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