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在訪談中說:「生活中很多人只值得片面的認識。」
這句話說得太好了。我聽到的當下,忍不住猛點頭,心想:這不就是我的人生哲學嗎?與其敞開所有,不如留幾分讓人認識自己想讓他們認識的部分——面具,或者說人設,早已是我的日常。
我的人設很明確:諧星。
這頂「帽子」一開始不是我選的,是家人替我戴上的,像某種家庭活動的固定節目道具。小時候,過年過節的親戚聚會少不了這樣的場景:剛啃一口雞腿,就被cue上台——「來,唱一首給大家聽!」那時的我像個臨時演員,無奈又不得不表現。但後來我發現,當我在那些不安或沉悶的時刻搞笑,居然可以讓氣氛變得輕鬆,甚至,讓自己也不那麼難過。
不過,家裡的「舞台」越來越冷清。家裡的沉默吞噬了那份熱鬧,我在家變成了靜音模式。但奇怪的是,外面的我卻變得越來越「吵」。像是為了平衡那份靜默,我學會用自嘲化解尷尬,用笑話填滿沉默。一次次的演出下,我發現,這頂諧星的帽子不僅擋風遮雨,還給我編織出了一點點安全感。
有一次朋友問我:「你難過的時候都在做什麼?」
我回:「大概是努力搞笑吧。」
聽起來很荒謬對吧?可實際上,難過和悲傷很多時候是孤獨的,說出來可能只換來幾句蒼白的安慰,但笑,卻能讓人靠近。
所以我喜歡「fake it till you make it」這句話。
假裝沒事,假裝快樂,假裝自己是個喜劇演員——久而久之,假裝的那些快樂真的成了片刻的真實。即使短暫,也好過空白。而在這些片刻中,我慢慢發現,諧星不只是一頂面具,它還是一盞小小的聚光燈。
但聚光燈熄滅後呢?我常常會問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不再搞笑了,還會有人喜歡我嗎?如果摘下這頂帽子,我會不會也不知道該怎麼和自己相處?
可能面具真的不假——它就是我的一部分。我用它保護自己,也用它尋找快樂。這份快樂可能不完整,但它讓我能在一些時刻站穩腳步。也許有一天,我會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真實,或者說,找到更多想讓人看到的「部分」。
現在的我,還不急著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