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6|閱讀時間 ‧ 約 12 分鐘

談矽谷教練Bill Campbell對我的影響


如果有參加商業思維學院始業式,或者在學院成立後有聽過我演講的朋友,或許都聽我提過Bill Campbell。

其實,我是在2016年他過世時透過一篇網路文章才花時間更深入的認識這位矽谷教練,在此之前,雖然也在一些國外文章中曾聽過Bill Campbell,但我一直只把他當成一位一般的高管。在2016年看了許多介紹他的生平,他的思想跟他影響的人事物後,覺得真是相見恨晚。

去年由 Eric Schmidt、Jonathan Rosenberg、Alan Eagle等人一同撰寫了一本書《Trillion Dollar Coach: The Leadership Handbook of Silicon Valley’s Bill Campbell: The Leadership Playbook of Silicon Valley’s Bill Campbell》談論Bill Campbell的生平以及他對矽谷的影響,這本書剛出版時我就買了,也藉此,讓我更了解這位傳奇人物。

2016年的時候,我看到報導,我深受啟發,讓我覺得自己好像找到一個很棒的mentor,即便我們根本不認識,但我從他的行事風格跟言談間就得到許多的啟發。2019年,《Trillion Dollar Coach》出版後,我在讀完整本書之後,心情很是激動,因為我覺得自己終於找到人生的role model了。

曾經我以為自己的職業生涯就是成為一個受人景仰的高階主管,掌管一家公司,成為行業大V,但這個念頭在約31-32歲時改變了;

後來我認為自己要成為一個領域專家,因為一家公司的高階主管影響的是這家公司的人,但成為一個領域專家,影響的是一個產業中的數千家公司,這個念頭持續到現在其實都沒有太多改變;

不過在2019年的時候,在我看完《Trillion Dollar Coach》後,有了一個很強烈的念頭:

「如果不是我自己成為領域專家,而是我能影響很多領域專家,影響很多企業的高管,影響很多人,讓他們可以創造更大的影響力,那帶來的可能是指數級的影響。」

這個念頭一出現,我發現自己似乎找到更明確的人生定位了。

我從「追求自己成功」轉向「協助他人成功」,這兩種切入角度的轉換,讓我的職業發展方向有了決定性的定焦。

Bill Campbell對我到底有哪些關鍵性的影響呢?以下我逐一分享給各位。

追求自己成功 or 協助別人成功

從我年輕的時候開始,我的職業發展一直都是順暢的,升遷速度快,也體驗過很多不同的工作性質,對於我能力的提升與視野的擴展很有幫助。

而我最早期的Mentor在我剛擔任主管時就告訴我:「當上主管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培養取代你的人。」

這個觀念背後看的是兩件事,第一件事跟職業發展有關,原因是你得培養出頂替你的人,你才能往更高的位置走,此外,愈往高階走,老闆愈看重你培養接班人的能力;第二件事跟領導者角色有關,你成為主管,就得讓更多人變好,培養更多的人,讓每個人在跟你共事過程中都獲得成長。

Bill Campbell曾擔任過Intuit的CEO,也曾自己開過公司,但最後選擇扮演矽谷其他CEO的coach角色,簡單的說,他自己其實有能力也有機遇可以扮演一個king,但最後他把自己的角色放在king-maker,但他卻怡然自得。

這是一個蠻重要的啟發,多年前我就說過「當鎂光燈打在團隊身上時,我會比鎂光燈打在我身上更快樂」,但在看過Bill Campbell的故事後,我覺得我對於總是被鎂光燈圍繞興趣不太大,反而對於在幕後協助別人上舞台更感興趣。

成為經理人 or 成為領導者

「職稱讓你成為經理人,但部屬讓你成為領導者。」,這是Bill Campbell的一句名言。

我在2018年「十年回顧」的巡迴分享中,我也曾鼓勵大家不要當一個manager,而是學習擔任一個leader。今年學院有同學希望成立「經理人社團」時,我也明確的告訴大家,我們需要的是「領導力社團」,我們需要把精力更多的從「事」轉往「人」。

人,永遠都是最重要的。

我們做事情一定會強調目標與指標,但同時也很在意價值觀、個人成長、感受、發展,商業目標與個人目標之間要能匹配,如果兩者之間差異太大,對彼此都是不好的,然而,若我們能多花點時間在人身上,對每個人有充分的了解與關懷,其實一個leader能做的事情遠超出想像。

你更理解每個人的動機,你知道如何激勵他們,
你更理解每個人的性格,你知道如何與他們有效溝通,
你更理解每個人的生活,你會了解如何協助他們,
當你願意花時間在與工作無關的那些事,你對人才會真正了解,
當你願意花時間在人身上,你會看到無限的可能。

這件事,我從10多年前就開始實踐了,我一直認為管理最大的變因就在人身上,事的部份永遠都會找到解法,但人的部份則不容易掌握,必須得花足夠多的時間與心力,你才能做得好。

人是有機體,當我們能影響一個人,他有機會影響10倍的人,當我們培養了一個卓越領導者,他有可能再培養100個卓越領導者,用對方法,把時間花在「對的人」身上,絕對不會虧本。

Work the team, then the problem.

關於對的人,Bill Campbell也有他的堅持,他並不認為所有人都能被coach,也不認為所有人都能被改變。

Only coach the coachable.

他也是會開除人,也是會拒絕人的,如果你並未做好被coach的心理準備,他會選擇放掉。換句話說,他抱持的並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心態,而是優先聚焦在他能影響的那群人身上。

其實這想法跟我是一致的,如果時間跟資源足夠,我們可以試著去影響每個人,但若時間跟資源有限呢?我會優先幫助那些心態適合的人。

影響他人:知識、行為、思維、價值觀

我認為Bill Campbell留下最珍貴的東西不是知識,而是思維與價值觀

Team first. / work the team, then the problem. / Your title makes you a manager, your people will make you a leader. / No gap between the statement and fact.

近幾年,我算是位於教育與培訓的行業中,以前還在TutorABC時就常有同仁問我什麼才是教育的本質,我的回答其實很簡單,我說教育是一個看見改變的過程

在商業教育組織中,看見改變會被很簡單的定義成學習成效,而追求學習成效的的領先指標就是完課率,也就是客戶使用了我們的產品,真的學會了他原先想學的東西。在商業層面,這樣算是合格了,因為每個商業組織都有其定位,能解決一部份的問題,就算是功德無量了。

但我始終認為教育影響一個人的層面不僅僅在知識或技能層面,而是涉及行為改變,思維模式轉換,甚至是價值觀的遷移。

一個綜合的指標就是這個人有沒有變的更好了,所謂的更好不僅僅是技能上的提升或經驗的累積,也不應該只看薪資或title是否有成長,而是整體來說,這個人的能力、心態、價值觀是否有所成長,是否愈來愈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如果一個人在我們共事過程中他的成長速度超過團隊,那繼續留下來對他不見得是一件好事,那我可能會勸他換一個更能發揮的舞台,我可以幫他推薦合適的工作;有些人則是因為發現自己很喜歡的工作,雖然那份工作的發展性未知,薪資也不如當工程師好,但我還是會鼓勵他去試試,只是會為他分析風險性到底是什麼,然後他得自己做決定。

站在希望一個人更好的角度,當他有機會變得更好,我們應該鼓勵他們去追逐,當然了,這種想法可能會對團隊帶來一些衝擊,這之間如何平衡,我在先前的一篇文章中有提到:關於「留才」的三個思考與五個關鍵做法

我覺得傳遞知識是相對容易的,但若他在行為上沒有產生改變,知識對他來說僅僅是增加了腦內存量,缺乏實踐,很快就會忘記了,有實踐,學習才會高效與深刻。

商業思維學院強調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就是延續這樣的邏輯設計:
聽得懂、學得會,我們影響的是知識層面;
用得上,我們希望能進一步將所學用上,改變行為;
而商業思維本身,其實希望能建立的就是一種思維模式,讓大家知道商業其實可以用在各種地方,不是只有老闆或高階主管才要學習。

價值觀(Core value)本身比較複雜,是一種信仰(Belief),也是一個人對這世界的基本理解(Worldview),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處世的原則(Principle)。要改變一個人的價值觀並不容易,但我們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新的觀點與新的啟發,讓每個人在過程中持續調整自己對世界的理解

價值觀沒有絕對的對或錯,但一個人若對自己的價值觀缺乏理解,對整個世界也缺乏理解,其實他不僅僅不知道自己要往哪邊去,也會與這個世界脫節,價值觀的建立需要花費許多時間,必須在一次又一次的討論中釐清,在一個又一個的選擇中精煉,但若能做到這一點,我們將有機會看見一個人徹頭徹尾的改變。

而這些改變,是源於他自己,而非外力強加在他身上的。

心存善意的嚴苛

在coach過程中,我們總會面對一些決定。

如果一個人怠惰了,懶散了,我們認為他應該更加積極,更投入,他才會變得更好,我們在試著逼他做出一些違背意願的事;

如果一個人因為種種私人原因,在團隊中掉隊了,我們必須讓他知道他得扮演好他的角色,必須讓他知道他有需要改進之處,真誠的回饋,必要時,你也得做出艱難的決策,例如請他離開;

如果一個人總是等待別人給指令,只想專心致志的扮演好他的角色,但現在團隊需要他能承擔其他責任,但他卻告訴你「這不是我的任務」,面對這種情況,你的任何決定都將影響公司、團隊其他人與這個人,你的決策可能會被曲解,可能會落得多方不討好。

很多管理者在做決策時都很容易糾結在這些點上。我開除了一個人,萬一他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怎麼辦?一個本來過的安安逸逸的人,我有必要逼他成長嗎?一個只懂得聽指令做事,我真的有必要要求他成長到可以自主,可以獨當一面嗎?

另外,我自以為對對方好的想法,真的是對方要的嗎?

其實Bill Campbell給了一些不錯的解答。

第一,only coach the coachable,也就是僅僅指導那些有意願的人。如果這件事情涉及他個人意願,而且確實不是職務上的必要項,那你可以選擇只對那些合適的人做出要求。

第二,the power of love,只要你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是心存善念,你是真的抱持著「希望對方更好」的心態,其實你可以不用糾結於對或錯,因為你的立意是良善的。你該擔心的是你別有用途,卻用「為對方好」來掩飾包裝,那你的內心就會非常糾結了。

嚴苛,不是個負面詞彙,辛苦訓練的海豹部隊,訓練過程極其嚴苛,但這是為了避免你死在戰場上。改變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一定存在一些痛苦的過程,一定會有嚴苛的要求,但只要心存善念,可以讓這些糾結感消失。

我很幸運,在人生中遇到很多位很棒的mentor,也在40歲以前找到了人生的role model,我希望自己能將這些幸運擴散出去,讓更多人受惠。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