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9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我眼前看到的人,不一定是真實的他

raw-image



在職場中,當看到總是打混摸魚的人,以前我會認為怎麼會有人當薪水小偷,真不負責任;但隨著進入職場的時間越來越久,我逐漸意識到,他們可能只是清楚知道想要輕鬆的工作,因此選擇用這種方式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同樣地,當同事做出我不認同的行為時,以前我會下意識覺得反感,心中對他的形象扣了分;但我沒有去了解整件事情的脈絡與他背後的目的,事實上,他的行為背後往往有他的考量,即使表面上看起來並未思考過,這也可能是他意識背後潛藏的需求所驅動的結果。


同樣地,當主管做出我不認同的決定時,以前我會對他感到失望;但我沒有考慮到站在主管位置,他角色上面臨的限制、立場與背負的責任。


-

年輕時,我會覺得對方所呈現的模樣,就是真實的他;然而,現在漸漸知道,應該要去看對方背後的目的、從脈絡中去看訊息,不論這些行為是刻意為之、潛意識為之或環境與角色所限,必須為之。


這也反映了我在學習將人與事分開的過程:

1.感受與需求:我接納,是針對人的價值。

2.行為:我不認同,是針對事中的行為。


前述提到的「目的」就是對方的需求,雖然我理解你的需求,但這並不代表我一定認同你的行為。


學習用目的與脈絡去看待眼前的人,可以讓我更好的把人與事分開,更公正地評價他們的行為,而不是僅僅依賴我的情緒反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