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戒斷類固醇後,因高壓情境需求再服用,需要注意什麼?

有人會說:「生病以後的目標是『控制和恢復健康』」?我會說:「在『病情可能改善或控制』的前提下,『控制和恢復健康』無法完整的表達目標,因為病後的自我重建也同樣重要。」怎麼說呢?說起來就斑斑血淚,可分成「發現、徒法煉鋼、服用類固醇及副作用」三個階段,逐一說明。

一、發現

每個月開一次至少1個半小時以上的會議,甚至長達3個小時以上,已經是4年來的習慣,從未間斷。「公主病」出現在3年前(含慌亂就醫的階段),這意味著已經有1年開會的經驗,所以,生病前後的區別自己是可以明顯感受出來的。剛開始並不以為意,但連續兩次發現,自己到會議的中後段就開始閃神和注意力不集中,根本無法忽視,並視為一個迫切需要處理的問題。


二、徒法煉鋼

剛開始以為只是因為緊張或營養不夠造成的,所以,開始想方設法讓自己不緊張,或者是「強迫自己不緊張」,會有用嗎?當然沒用。又換成補充營養,即「開會前必須吃飽」,仍是沒用。連續兩種做法都不行,只能再試。又開始思考整個會議流程,有沒有可能分配注意力(即將精力放在重點上)?不大可能,受限於會議的變動性高及自己僵化的應對壓力。反覆試驗以後,深刻的明白這個問題太難,無法自行解決。


三、服用類固醇及副作用

醫生是主要求助對象。看診時,詢問醫生該怎麼辦?醫生說:「兩顆類固醇就解決了。」實際操作以後,才知道並沒有那麼簡單。怎麼說?光服用多少劑量,就需要嘗試。為什麼?因為服用過多的類固醇,整個人容易處於興奮狀態,睡不著。簡單的說,因為已戒斷類固醇,服用類固醇的用意是「對抗高壓的會議情境」。但開完會,類固醇的濃度在體內仍是偏高或過高的情況,即使自己想休息,但藥物作用,根本無法放鬆或安靜,以及第一次就讓我三天沒有辦法好好地睡覺,真的很痛苦!


好不容易找到相對適合的劑量,但拉肚子的問題還在,怎麼辦?下次看診,又再詢問醫生:「服用早上的藥物以後,容易拉肚子,懷疑是新加的一顆藥,因為之前不會。」醫生說:「那個藥的確是藉由腸道吸收,但照理說,應該不會這樣。那你開會前,先不吃那顆藥。」以為結束了嗎?並沒有,若這麼簡單,根本不需要記錄下來。又怎麼了?不吃那顆藥,拉肚子的狀況是時好時壞,天啊!我想要的是,盡量穩定。又詢問醫生:「不吃那顆藥,拉肚子的狀況好像有改善,可是,一下子好,一下子壞,該怎麼辦?」醫生說:「這可能跟你吃的東西、身體狀況或壓力有關。」當時一下子矇了,什麼意思?反問醫生:「醫生的意思是說,可能跟我吃的、心情和身體狀態好不好有關?」醫生說:「可能!」


若是大家會怎麼做?當時因為太想解決這個問題,於是開始自己的實驗之旅。先從「焦慮」問題開始,這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馬上改善的問題,也不是個能完全消失的困擾,所以,在這個議題上需要有合理的期待。舉例而言,在開會前,自己已對可能的問題提出A、B、C方案,卻沒有辦法完全消除焦慮,但至少焦慮的時候有具體的問題和A、B、C方案可以轉移注意力。不要因為沒有辦法一次到位,就認為它沒有效,或許只是需要再搭配其他策略。不可否認,當時開會真的是一團糟,即使已用盡全力。也曾想過「自責或批評」的念頭,但馬上告訴自己:「沒有人可以一直處在巔峰狀態,已經盡力,就接受這樣不完美的自己。心情很難受,但勇敢面對真的很了不起!」


如果可以,真的不想再開會了。可是,下一次,我還是出席了。是因為金錢的力量嗎?部分是,但更重要的是,不想因為小問題就「半途而廢」。就這樣一次次的開會,開完會又跟自己說:「哇~很有勇氣耶!反正再怎麼差也不會比之前差,有機會就試,再試試!」就這樣洗腦式的鼓勵和肯定自己,再加上其他人的善意,一次次的成功經驗,才終於不用阿Q的洗腦自己。只是自己心理和大環境的友善,仍是不夠的,拉肚子的問題仍在,只好又展開另一波的實驗。


從增加澱粉質和鈣片開始,為什麼呢?一方面是澱粉可以幫助減少類固醇對胃腸道的刺激,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減少腹瀉的風險;一方面是鈣離子會進入神經元並觸發神經傳遞物質(如多巴胺、谷氨酸等)的釋放,這些神經傳遞物質負責將訊號傳遞到下一個神經元,從而幫助大腦進行各種思考、情緒控制和反應。簡單的說,一個減少胃腸道的刺激,一個增加大腦的思考。結果發現「對自己有點幫助」,於是將澱粉質的量,由一餐提高到兩餐,並加上肉類和鈣片。但這個作法仍有個漏洞,什麼意思?只要一拉肚子,效果折半。為因應這個bug,目前的作法是,拉肚子以後,補充高蛋白的餅乾,有點效果,但沒有辦法像咖啡或茶類,一喝,就能明顯恢復能量的狀態。


可能有人會問:「可以百分百控制嗎?」我會說:「為了這個問題,已經花了一年多的時間,目前改善的效果有70-80%,已經滿足,也坦然接受身體偶爾拉肚子的狀態,多照顧就好了!」偶然間發現一個小秘密,母親跟我說:「她以前緊張的時候,會一直拉肚子。跟我一模模,一樣樣。」當下,不知道該做出什麼反應,只能苦笑。腸躁症有一定的遺傳傾向,但根據自己的經驗,可以透過心理調適而獲得改善。換個角度想,反正考試前或重大事件前,我們都要上廁所,很自然啊!綜合以上三個階段,現在面對開會的心態出現蠻大的轉變,不再死板板的堅持自己的信念,而是懂得彈性或抓大放小,以因應未知的會議挑戰。以上,我們下次見嘍!一起換個腦袋「想通」生活大小事吧!

高度壓力對我們的身體傷害很深,以及高標準常是自己的自以為是,別人可能不這麼想!設限,是對付自己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