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家族的興亡寓言|讀馬奎斯《百年孤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百年孤寂》使我們悠遊於真實與夢幻、合理與荒誕交織而成的想像世界中,看到拉丁美洲的生活、歷史、衝突、困境,也看到了人性更深層的各種面向與問題,的的確確發人深省。

(一)魔幻寫實經典

魔幻寫實是拉丁美洲小說的一大特色,其中哥倫比亞作家賈西亞‧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1928-)更是個中翹楚,他以寫實的本土意識為創作題材,結合超現實主義的技巧,創造出屬於拉丁美洲的獨特小說風格。1982年,馬奎斯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像其他重要的拉丁美洲作家一樣,永遠為弱小貧窮者請命,而反抗內部的壓迫與外來的剝削,巧妙地揉合了虛幻與現實,創造出一個豐富的想像世界,也反映了南美大陸的生活與衝突。馬奎斯無疑是拉丁美洲最有力量的作家,其眾多作品裏面,最具代表性、影響最深遠的魔幻寫實經典正是長篇小說《百年孤寂》。

《百年孤寂》出版於1967年,寫的是邦迪亞(Buendia)家族在馬康多的興亡史,家族共6代,人物眾多,均有強烈的家族特色,歷經光輝、繁榮、衰敗。至第六代倭良諾(Aureliano),與姨母亞瑪倫塔(Amaranta)畸戀而生下預言中帶有豬尾巴的兒子(未久即夭亡),之後他發現早在百年之前,老邦迪亞的好友吉普賽人麥魁迪(Melquíades)即以梵文寫下家族史,而最終也如預言所述,一陣颶風襲來,整個邦迪亞家族就此滅絕。

(二)戰爭的諷刺

雖然小說中蘊含歷史、社會、政治、經濟、宗教、文化、愛情……等許多主題,不過,《百年孤寂》在主題呈現上,當以歷史、政治和愛情最為鮮明凸出。書中無盡的內戰與美國聯合水果公司的欺壓,讓人讀之難忘。關於內戰的影射,以家族第二代邦迪亞上校的革命為主軸,邦迪亞上校是老邦迪亞的次子,他是勇者的象徵,他因反對保守黨而投入自由黨陣營,組織部隊發動過32次革命戰爭,即使失敗,仍然氣勢如虹,到了90高齡,因看不慣腐敗的共和政府,還想號召同志起而革命。他有17個私生子,姓名可考者皆從母姓,只因他後來的一句閒話,召集散居各地的17個兒女起來革命,結果使得他們遭政府追殺殆盡。總之,邦迪亞上校是這個家族的光輝,他死後這個家族便為之黯然無光。

邦迪亞上校曾問,到底為何而戰?好友馬魁茲上校回答:「為了偉大的自由黨呀!」邦迪亞上校告訴他,這是為一個對任何人都沒有意義的目標而戰鬥。諷刺的是,邦迪亞上校並不知道,發動戰爭比終止戰爭容易,他幾乎花了一年的時間作猛烈而殘忍的努力,才迫使政府對叛軍作有利的和平條件的考慮,又花了一年才說服自己的黨人相信接受條件是有好處的。他以不可想像的殘酷手段來鎮壓他屬下叛離的軍官,他們曾是力爭勝利的勇士,而他最後卻仰賴敵人的兵力來懾服他們。厭倦戰爭了的邦迪亞上校終於發現,20年血戰遠不如永遠拖延這種令人腐蝕的戰爭來得這麼令人傷心。更諷刺的是,邦迪亞上校痛恨軍方,拚命對抗他們,為他們傷神,到頭來他竟跟他們一樣糟糕,還變成了有史以來最專橫殘暴的獨裁者。

而邦迪亞家族第3代阿克迪亞(Arcadio),是私生子,靠叔父邦迪亞上校提攜,做了馬康多城的軍政領袖,橫行霸道,儼然一代暴君,最後,阿克迪亞因革命軍失敗而遭到處決,象徵著虛幻與暴力的荒謬。第4代席根鐸(Segundo),與席甘多(Segqndo)的孿生兄弟,他親眼看見美國商業勢力的經濟入侵,結果拉丁美洲人民好不容易擺脫殖民的夢魘,卻又受到另一個殖民夢魘的糾纏,美國聯合水果公司這一經濟霸權與當權者勾結,無情剝削,惡行惡狀,引起蕉園工人的不滿而罷工示威,橫遭血腥鎮壓的大屠殺,血流成河,死亡3千人以上。席根鐸親身經歷大屠殺,是這場悲劇的唯一倖存者,此後他不斷地提出控訴,要為暴政做歷史見證,然而政府、軍方滅跡工作做得迅速、徹底,使得當時所有人都不相信這種事,歷史課本上也毫無記載,革命的事實變成了天方夜譚,於是席根鐸正義的呼聲便顯得愈加微弱了。這乃是拉丁美洲的政治悲情與人民擺脫不去的苦難,在民主蒙塵、專制政權猶然遍布世界的今日,觀之怎不令人心有戚戚焉。

(三)獨特的藝術美學

愛情原本就是歷來文學作品的主要題材,雖可能只是許多主題的一環,但它可以是浪漫的、崇高的,也可以是幸福的、感人的,在讀者心中所烙下的印記,往往比其他主題更加深刻。馬奎斯《百年孤寂》敘寫邦迪亞家族六代錯綜複雜的情愛關係,書中充斥亂倫淫欲的性愛,家族史以亂倫開始,也以亂倫結束,甩不掉的夢魘是在詛咒中生下帶有豬尾巴的孩子,這應是對亂倫的一種懲罰。

馬奎斯《百年孤寂》邦迪亞家族所經歷的愛情,深具毀滅性,包括違背世俗的亂倫、墮落的性愛和得不到認同的苦戀,書中人物藉由肌膚之親化解彼此間的疏離,獲得暫時的安慰,卻得不到永恆的真愛。試看馬奎斯形容男女情愛的妙筆:「愛是一種比夜裏那短暫而狂野的偷情更快樂更有深度的暢快感覺」、「她的形影老在他的腦海裏縈繞不去,使他非常痛苦。這種痛苦是身體上的某種感覺,就像他的鞋子裏有顆小石子,使他走起路來難受不堪」、「家裏充滿戀愛氣氛。小邦迪亞的愛是以無盡的詩情來表達。他把詩寫在麥魁迪給他的硬羊皮紙上,或浴室的牆上,或在自己手臂的皮膚上;所有的詩都有莫氏柯蒂的化身的出現」、「做愛是彼此分擔鄉愁的高潮」、「她任他哭完後,用指尖刮他的腦袋;他雖然沒有說出他是為愛情而痛哭,她卻立即認出這是人類史上最古老的眼淚」。至於亞瑪倫塔與外甥倭良諾偷情的描寫,尤為經典:「亞瑪倫塔有著聰明女人的警覺心,真誠地自衛,滑溜又香郁,具有彈性的胴體不住地閃躲,試著用膝蓋去撞他的腰,用指甲去抓他的臉,然而兩個人每一聲喘息,就像是一個人敞開窗口凝視四月落日時所發出來的呼吸聲。」

諸如此類有關情愛的生動描述,《百年孤寂》書中不勝枚舉,提高了小說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其筆法固然魔幻、誇張、扭曲,卻也教人驚嘆於作者創造獨特美學的才華洋溢。

(四)人性更深層的反思

《百年孤寂》人物眾多、時空場景龐雜,馬奎斯採全知敘述觀點,卻顛覆傳統時間觀,任意倒敘、補敘、插敘,前後跳躍,可以是停滯或循環,也可以是瞬間存在,打破了時空限制,交互運用不同寫作技巧,讓讀者嘆為觀止。邦迪亞家族的百年寓言故事,彷如拉丁美洲的縮影,馬奎斯卻舉重若輕,娓娓道來,亂中有序,敘事技巧之高明以及現實之藝術化,誠為全書成功的最關鍵因素。總之,《百年孤寂》使我們悠遊於真實與夢幻、合理與荒誕交織而成的想像世界中,看到拉丁美洲的生活、歷史、衝突、困境,也看到了人性更深層的各種面向與問題,的的確確發人深省。

avatar-img
85會員
1.3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作家的第二人,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葛利高里是混有土耳其血統的哥薩克,祖父娶了土耳其女子。鄰居司契潘夫妻婚姻不幸福,妻子婀克西妮亞常遭家暴,司契潘入伍,未婚的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亞有不倫之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
#殺伐∕人道、戰爭∕反戰的對立與矛盾,可以說一直令葛利高里的內心深感痛苦而無法自拔,註定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 (ㄧ)得獎爭議 1965年,雖是現代主義思潮流行的時代,蘇俄作家蕭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1905-1984)意外以社會寫實主義的大河小說《靜靜的頓河》獲頒諾貝爾文學
#充滿孤兒意識、欠缺安全感的弓子,無論她的人生抉擇如何,都有著淡淡的美麗與悲哀。 (一)川端文學的悲哀感 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Kawabata Yasunari),一般說來,其文學特點為孤絕、淒美、宿命、幽微、疏離、虛無、徒勞與悲哀。特別是川端文學的悲哀感,咸認來自
主人翁培德追尋自我的覺醒,也是所有年輕徬徨的讀者,學習成長過程的一盞明燈,指引迷失的心靈,走上光明大道,其思想上的永恆價值殆無疑義。 (一)追尋自我的覺醒 德國作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1877-1962),榮獲1946年諾貝爾文學獎。赫塞的小說深具思想性及半自傳性,往往塗抹「
#《美麗與哀愁》三位女性的悲劇,除了個性因素,最主要是「因果報應」的必然結果。 (一)不倫的人生悲劇 川端康成(1899-1972)於1968年以《雪國》、《千羽鶴》、《古都》等小說榮獲諾貝爾文學獎,是亞洲作家的第二人,獲獎理由是:「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特質。
卷一 《靜靜的頓河》以俄國1912年至1922年期間,俄德戰爭、革命、紅白內戰為時代背景,敘述南俄頓河流域韃靼村農戶葛利高里一家的故事。 葛利高里是混有土耳其血統的哥薩克,祖父娶了土耳其女子。鄰居司契潘夫妻婚姻不幸福,妻子婀克西妮亞常遭家暴,司契潘入伍,未婚的葛利高里和婀克西妮亞有不倫之
(一)哀感的一大表徵 川端康成(1899-1972,かわばた やすなり,Kawabata Yasunari)文學向來流露纖細陰柔之美,對於男女私情也能放手去寫,衝撞世俗的樊籬,挑戰社會道德與倫理,敍寫人物的不倫或悖德,比如《千羽鶴》(1952)的茶道世家三谷菊治與太田夫人、《東京人》(1955)的
#殺伐∕人道、戰爭∕反戰的對立與矛盾,可以說一直令葛利高里的內心深感痛苦而無法自拔,註定難以擺脫悲劇的命運。 (ㄧ)得獎爭議 1965年,雖是現代主義思潮流行的時代,蘇俄作家蕭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1905-1984)意外以社會寫實主義的大河小說《靜靜的頓河》獲頒諾貝爾文學
#充滿孤兒意識、欠缺安全感的弓子,無論她的人生抉擇如何,都有著淡淡的美麗與悲哀。 (一)川端文學的悲哀感 諾貝爾文學獎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Kawabata Yasunari),一般說來,其文學特點為孤絕、淒美、宿命、幽微、疏離、虛無、徒勞與悲哀。特別是川端文學的悲哀感,咸認來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藉由對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和短文《河的第三條岸》的阅读,呈現中年叛逆及人類對自由的渴望。我反思了現代生活的困境,以及對原始野性與靈魂自由的追求。通過對主角斯特里克蘭德與父親逃離現世的解讀,揭示人在社會規訓下的掙扎與真實需求。每個人至少要有一次意義深遠的逃離,因為逃離正是奔赴。
Thumbnail
尋找寄生上流中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喬瑟夫坎伯的著作千面英雄。這本影響好萊塢創作者的經典著作,催生出星際大戰等電影,影響力無需多言。坎伯也經常談及電影中的角色,用神話角度來做出詮釋,讓人對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透過大螢幕進入貝拉塔爾的世界,重複的勞動,在長鏡頭的直視下,每一個瑣碎、無聊的步驟都是時間的重量。末日降臨,屋外不斷地刮起大風,彷彿要將這塊荒蕪之地陷入絕境,在這一成不變的空間裡,老人和女人照樣起床整理、吃飯、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反抗的、救贖的想法,彷彿是隻失去行動能力的馬,就算活著,
Thumbnail
「在這種時候,人對自己心靈正好有足夠的了解,隱約知道心靈超脫肉體的侷限,具有強大的力量,能跳脫塵世,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
Thumbnail
這是關於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故事,講述了災區原住民的故事、生存智慧和教育問題。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藉由對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和短文《河的第三條岸》的阅读,呈現中年叛逆及人類對自由的渴望。我反思了現代生活的困境,以及對原始野性與靈魂自由的追求。通過對主角斯特里克蘭德與父親逃離現世的解讀,揭示人在社會規訓下的掙扎與真實需求。每個人至少要有一次意義深遠的逃離,因為逃離正是奔赴。
Thumbnail
尋找寄生上流中的隱喻,令人聯想到喬瑟夫坎伯的著作千面英雄。這本影響好萊塢創作者的經典著作,催生出星際大戰等電影,影響力無需多言。坎伯也經常談及電影中的角色,用神話角度來做出詮釋,讓人對故事有更深的理解。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無論是誰,目的是什麼,戰爭下都成妄想。只是麻木的眼,看無可挽回的風暴。戰爭支配的一切。
Thumbnail
這是我第二次透過大螢幕進入貝拉塔爾的世界,重複的勞動,在長鏡頭的直視下,每一個瑣碎、無聊的步驟都是時間的重量。末日降臨,屋外不斷地刮起大風,彷彿要將這塊荒蕪之地陷入絕境,在這一成不變的空間裡,老人和女人照樣起床整理、吃飯、工作,沒有出現任何反抗的、救贖的想法,彷彿是隻失去行動能力的馬,就算活著,
Thumbnail
「在這種時候,人對自己心靈正好有足夠的了解,隱約知道心靈超脫肉體的侷限,具有強大的力量,能跳脫塵世,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
Thumbnail
這本書通過主人公莫梭的冷漠態度和他的人生經歷,深刻地探討了存在主義和荒誕哲學的核心問題。以下是我對這本書的閱讀心得,帶你一起走進莫梭的世界,理解他的迷失與覺醒。
閱讀《愛與戰爭的日日夜夜》,在指涉的歷史事實、南美洲在二十世紀經歷過的種種獨裁與軍事政變之外,在無數的死亡、噤聲、暴力、殘酷、遺忘、荒謬之外,或是在彷彿等不到天明的本能性激情與溫柔外,最初或最終的強烈印象,是這本書的文體。片段的、破碎的,像是筆記般暫時記下的,欲言又止又像說得太多的一段一段文字。
Thumbnail
《異鄉人》是我對卡繆的第一次認識,講述了母親的死以及荒謬的審判。卡繆對於存在主義以及荒謬的想法非常有趣,反思這本穿越時代來的價值觀與邏輯問題,審視自身和環境,有如醍醐灌頂。
Thumbnail
這是關於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故事,講述了災區原住民的故事、生存智慧和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