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2/14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閱讀筆記:《文本解壓縮》 黃國珍

如果你是教育工作者,又是任教文科,那你對黃國珍一定不陌生。身為品學堂創辦人與《閱讀理解》的總編輯,不僅在青少年閱讀素養領域深耕,也帶領師長進行文本閱讀的理解與分析,希冀閱讀的力量能在眾人心中發芽茁壯。

這本書對我來說是扎實的教學工具書,若你是教師,想解決學生為何在讀文章時總是抓不到重點的問題、或者想提升自己文本分析的能力,那《文本解壓縮》會是一本可以優先選擇的自學書籍。


 這本書在說什麼?

先從書名《文本解壓縮》談起,「解壓縮」是壓縮的反過程,常使用電腦的人都能理解這是一個將壓縮過的文檔恢復成壓縮之前的模樣,而黃國珍認為文本就是一種被高度壓縮後的檔案。

「文本內涵來自於作者內在深層的記憶、豐富的經歷、情感的激盪、敏銳的觀察、廣泛的學識、複雜的思考與深刻的洞察。轉化承載這些豐富元素的文本如同一個被高度壓縮的檔案。」

是以,要解構文本,就必須將已被壓縮的文本「解壓縮」,才能理解探究其中的深意。黃國珍認為我們在解壓縮文本的過程,就是「逐步還原文本的『建築藍圖』」,它揭示文本的結構,而結構其實包含作者的思想脈絡、論證方式與表達策略。

有了文本解壓縮的概念,黃國珍將在書中以「建構圖式分析」的方法帶領讀者解壓縮文本,從表層訊息逐步建構上位概念,最終統整為核心概念,不僅讓文本分析的過程具體可視化,也讓師長有步驟依循操作,學生就能真正有效地參與完備的閱讀歷程。

 

本書的重要觀念

1.文本是立體的

本書的核心觀點──「文本是立體的」在第一篇就已經開宗明義點出。這裡的「立體」是指讀者從文本可見的表層訊息逐步建構至不可見的概念,所以一篇文本其實會有上下位階的關係,從表層訊息匯集線索,歸納統整概念才能推論作者在文本隱而未揭的核心主旨。

但讀者可能會困惑:閱讀一定要讀到這麼深入嗎?

這裡黃國珍老師舉了一個淺顯的例子:幼童的語言未臻成熟時,他可能會說「我要吃飯飯」,但這並非字義上單純指想吃白飯,而是更進階、上層的概念「我餓了」。若父母無法理解表層訊息背後的意義,那就會變成認知上的衝突。而我們在閱讀文本的過程,其實就是解讀周遭世界的能力,誠如書中所說:「一句話如何被理解,有些人抓不到重點,有些人舉一反三,關鍵條件決定在接受者身上。」

 


2.有層次的閱讀理解歷程

著名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指出閱讀素養是「讀者在閱讀歷程中能夠理解、運用、評鑑、省思並投入文本,以實現個人目標、發展個人知識和潛能,並積極參與社會。」這裡的閱讀歷程是一個延續的過程,讀者不僅要讀懂表層訊息,也需進一步深入理解作者安排訊息的理由。因此讀者要掌握三個理解文本的層次,分別是「表層訊息」、「上位概念」與「核心概念」,而對應PISA評量說明讀者須要具備的能力則為「擷取與檢索」、「統整與解釋」、「省思與評鑑」。


解壓縮文本的具體步驟

那我們又該如何建構完整的閱讀歷程呢?無論是教師想帶領學生進行深入的文本理解,或是讀者自身想練習更深層的文本閱讀,黃國珍老師在書中按部就班地說明並且舉例,讓讀者能快速瞭解解壓縮文本的過程與步驟。這裡我列舉三個我認為重要且可同時訓練系統思考的方法:

1.建立概念化的能力

概念化為何重要?讀者閱讀時,一定先從理解表層訊息開始,然而隱而未揭的內涵或高階意義,通常不會出現在表層資訊上。讀者需要透過「概念化」組織文本訊息,將之轉化為抽象概念,才有辦法涉及高層次的思考與討論。


2. 寫摘要的練習

「摘要是將書籍、論文或任何篇幅較長的文本精練成核心內容的過程,它讓讀者能夠在極短時間內迅速了解整體內容。」所以摘要其實是訓練讀者統整的能力。而在書寫摘要的過程中,切記抄錄原文,盡可能地以自己的話闡述,才能知道自身對於文本是否有真正的理解。


3.建立結構思維

誠如書中所言:「結構化是分析事物包括文本的重要條件。」創作一篇文章的過程,正如建造一棟結構穩固的房屋。字詞是構築文本的材料,不僅表達作者的思考與情感,也成為傳遞意義與核心觀念的基本元素。因此讀者在閱讀文本時,必須擁有結構化思維,這能幫助讀者有效吸收文本,並整合訊息與概念。


4.文本分析工具─金字塔原理

擁有結構化思維是很抽象的概念,黃國珍老師在書裡揭示一種讀者能進行文本結構分析的工具──「金字塔原理」(Pyramid Principle)。此原理就如同文本一樣具備上下階層的訊息結構,頂層概括主要思想或結論,而下層則是支撐這些結論的證據或論點。


不一樣的理解:《木偶奇遇記》

《木偶奇遇記》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小時候的我對於迪士尼動畫電影《Pinocchio》的故事情節依舊很深刻。故事的主人翁Pinocchio本身是一個木偶,是由膝下無子的老木雕師Geppetto雕製而成。善良的仙子出現,告訴Pinocchio若能通過考驗就能成為真正的人類。大部分的觀眾對於此故事最深刻的心得應該就是「做人要誠實」,畢竟在故事中Pinocchio的鼻子因為說謊而愈變愈長。

 

只是,做人誠實真的是《木偶奇遇記》欲展現的核心意義嗎?

黃國珍老師在這裡就以金字塔原理作為架構,並採「建構圖式分析」的方法帶領讀者解壓縮《木偶奇遇記》。

由上圖可知:

  1. 表層訊息→是Pinocchio從木頭變成男孩所經歷的過程,這部分是讀者(觀眾)能明顯擷取的情節。
  2. 上位概念→根據情節與Pinocchio對應的行為,統整成「物」、「偶」、「人」三個上位概念。
  3. 核心概念→Pinocchio從「物」變成「人」的歷程,非單純只有誠實,尚有愛、責任、成長等課題必須經歷,才能真正成為「人」。

 

因此,《木偶奇遇記》揭示的是一則生命成長與蛻變且蘊含教育意涵的故事。

「Pinocchio被創造出來時,他的身體雖然是人形,但仍帶有操縱他的絲線。這些絲線在一方面代表著引導,而另一方面則暗示著控制,揭示了引導與控制之間的關係。」

黃國珍老師從教育與學習面向聚焦,討論一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必須面對的課題,藉由一系列的考驗,從錯誤中學習最後改變認知與行為。

 

後記: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什麼啟發?

即便不是教學者,我認為這本書依然有一個重要的核心精神值得大家去思考。閱讀不是只有讀,重要的是理解與否。但是我們究竟該怎麼去塑造自己擁有解壓縮文本的能力?雖然上述已經有很多具體的步驟與方法,但身為讀者的我們還可以做些什麼幫助自己建構「解構文本」的能力呢?

黃國珍老師認為「使用者除了需要具備方法與工具之外,閱讀的sense(感知)更是關鍵。」sense的意思為「感知」,即理解、識別、重視或對某事物做出反應的能力。而閱讀的sense,可以理解為「閱讀感知力」,有些類似我們常說的「語感」。

 

語感怎麼培養?

黃國珍老師認為「廣泛閱讀是建立語感的關鍵基礎。」因此讀者需要透過大量不同文本的主題與形式來累積閱讀經驗,比如小說、散文、報紙等。當讀者擁有多元的閱讀經驗,意味接觸到更豐富的詞彙語法、不同作家的寫作風格,這不僅有助益於建構個人對於文本的解讀,亦是對文本的再創造。

所以,還是持續廣泛閱讀吧!

當你的閱讀足跡範圍愈大,烙印在你心中的生命軌跡也會愈加深刻。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