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聊聊自己進入新的環境時的狀態,因為自己的個性使然,踏入一個未知的環境時,總是容易想迎合他人,認為配合他人的話題接續,會讓自己顯得比較合群。
而矛盾的是,自己也經常在當下感受到自己的不舒服,這不舒服似乎是因為習慣配合,所以自然而然地被判定應該是一個甚麼都可以、都沒差的腳色,在此時,又會因為自己討厭這個標籤,而想做出不一樣的行為,表達自已的鮮明,卻也在這過程中失去自己...
進入新的團體、新的人群,第一次感受當下的場域氛圍、匯聚的人群,所有的組合帶著陌生的氣息。而自己很像一隻緩慢前行的蝸牛,帶著敏感且犀利的觸角去試探,放大感官,努力接觸和適應這些陌生的人群與環境,把每個訊息和刺激都接收。
因為太習慣把每個訊息都接收,身體跟頭腦產生了很多迴路,會不斷地判斷及分析自己此時應該要做出甚麼回應,才符合一般狀況,不會讓他人認為自己的回覆很失格或是無聊呢?
此刻的自己,考慮更多的是表象該被呈現的樣貌,而不是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很有趣的是,分明最熟悉(自己)的應該是自己,但卻很容易因為外界的變動而忘記先觀照自己。
對我來說,當內心有幾種想法冒出時,會忘記應該如實呈現自我:
-為了想讓團體的話題維持在同一種答案居多,特別使自己的回應落在平均值,不和大多數人差距太遠。
-因為自己組織語言要花上一點時間,不敢好好表達自己的感受,總覺得會讓人感到無聊,所以寧願選擇簡短的回答。
-想讓自己維持在某一個形象裡,希望自己容易被他人認同,所以做出和平常自己不一樣的行為。
很有趣的是,所有的原因好像都可以解釋自己的行為,但卻離自己的初衷越來越遠。
為甚麼總是很害怕一開始就展現自己本來的樣貌呢?
除了擔心自己成為被討厭的腳色,也算是一種不信任自己的樣貌是值得被珍惜的吧。
因為對原來的自己有太多的不安和懷疑,所以在和他人的互動裡,想找出一個萬用牌回覆,一個萬用款的形象面具,讓自己能安穩地待在團體裡,當時間久了之後,又討厭自己的萬用牌標籤,想當個特別的人。
在平庸和獨特之間,找不到自己的存在。
當感受到緊繃時,嘗試回到呼吸,回到內在,回到身體,回到自己的心,讓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更加自然。
你是你,他是他,然後我們真誠地相遇。
當自己可以接納自己的所有模樣、信任自己的存在都是完全被接納的,那一刻,身體會感覺到更多的放鬆與自在,也不會因為外界的訊息而讓自己搖擺不定,或者帶有很多的緊張與緊繃。
做自己喜歡的模樣,而不是不斷的自我檢視、維持形象,去無條件的信任自己的存在,也信任每一段相遇,不去追求什麼關係、狀態,而是學習接受每個人在自己生命中本來就有著不同的分量。
看見自己,也信任自己,當下的你就是最好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