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科學史」很難教,大多數的理科老師,大概都會覺得科學史的內容很廢吧!😆
因為,感覺沒難度,學生自己看就可以了,所以不用浪費時間教!而且沒有"很具體"的學科概念例如公式、算式、生理反應、因果關係等可以立馬轉換成直接方便一番兩瞪眼的考題內容!
但108課綱的重點之一,就是科學史~~
我第一年在準備「生物史」課程的時候,也是覺得,疑,我怎麼好像在教歷史啊?😆
但生物史要怎麼教啊?要將故事講得多廣或多點到為止?要準備哪些素材?從哪個方向切入?
而且我深知,講得好 vs 講得不好,那就是讓聽眾睡成一片 vs 敲豌下集的差別!
108課綱以來,我花了幾年,熟稔教材的重點如何呈現,熟悉每屆學生的學習狀態及背景知識,加上自己大量涉獵相關科學家的科普書並沉浸其中,將科學家的經典生平重要事跡,內化成像我自己的生命故事一樣,再向學生娓娓道來,像在講(我好朋友的)故事一樣~
而且「講故事」的"邏輯"也很重要,除了邏輯要順暢,聽眾才能聽得順暢之外,我另外還有極大的時間壓力,我要趕課 + 又要把故事裡人事物有趣的地方非得讓學生們知道!這再再都考驗我如何將看似沒有考試重點的生物史故事,說得俐落、說出重點、說到引人入勝!
我在備課時對生物史素材的反覆琢磨、練習講述口條、排列PPT圖文登場的順序……這是學生所不知的我的用功之處,所以,當我看到孩子們說,這段故事很有趣的時候,我真的很高興!因為如果孩子們覺得有趣,就更有機會成功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後續,他們自己會學得比我教得更好!
故事力,就是說故事的能力,為什麼說故事會變成一種"力"?
也許是因為,這樣就能自然又不費力地,引發孩子們的,學習內驅力
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