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的路,都見受苦的痕跡:精神疾病子女家屬聚會經驗整理(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文/謝宜恩(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志工)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一、情緒的強度與複雜性 

  如何理解/想像精神疾病子女的經驗,比較或許是一種方法。 

  在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最主要的三大服務群體:父母、手足,以及子女中,若以情緒的強度與複雜度來看,父母多半屬於高強度、低複雜;手足呈現低強度、高複雜;而子女則是高強度、高複雜。 

  跟精神疾病子女工作的這幾年中,我們歸納出在他們生命中幾種最常見的情緒:憤怒、孤獨,以及恐懼。沒有這樣經驗的人或許很難想像,特別是對從小、甚至是出生前父母就生病的子女來說,他們所經歷的童年,與多數人都不同,可能會思考「我可以帶同學回家玩嗎?」:同學遇見生病的爸媽,之後會用異樣的方式對待我嗎?「應該要照顧我的爸媽卻變成我要照顧」:親子角色的易位,自小就要背負與人不同的責任,諸如此類,對於自己的家庭感到懷疑、對父母的病感到憤怒;但同時,這又是一個不能講的「秘密」,我與他人不同,但我不知從何學到這是無法言說的,在這個辛苦的狀態,無法分享,產生了很強烈的孤獨感;最後對於未知的恐懼、自己是否也會生病的恐懼、對於自己越來越像「那樣的」父母的恐懼,種種情緒複雜之高、強度之大,使得身為精神疾病子女的經驗這麼的獨特與受苦,更詳細的說明,我們將在下篇文章中再述。 

 

二、精神疾病子女的性別 

  從我們專線的來電中,接觸到的照顧者與家屬以女性為主(約占七成),舉辦的家屬聚會,以手足為例,50位手足中僅有5位男性,可見在服務的現場,男性時常隱身或缺席。然而,我們這幾次帶領的子女團體與聚會中,有將近1/3到1/2左右的男性,男性比例相對偏高,令我們感到很好奇,是甚麼讓這群「兒子」受到陪病所苦後,願意出來尋求協助,這些男性子女與其他男性家屬/照顧者又有甚麼不同,為什麼他們得以現身?這是我們目前仍然沒有答案,卻持續想要關注的面向。 

 

三、受苦的特質 

  如上方所述,如果從小父母就生病,這群子女會展現出一些受苦的特質,包含:早熟、敏感、體貼、察言觀色,以及親子關係糾葛 。 

  若是從小就需要懂事,甚或需要擔任照顧者的角色,「早熟」特質或許是必然,被迫提早面對成年後才需要面對的課題,這群子女的受苦,來自於不一般的童年。相比之下,精神疾病父母或手足的狀態與子女就很不同,反而更常見的是「失落感」,那個生病的家人變得跟以前不同的失落,但精神疾病子女較少經歷這個「轉變的適應」,因為他們從小面臨的就是已經在病中的父母親。 

  隨著早熟而來的,多數子女也都會擁有敏感、體貼以及察言觀色的特質,這些看起來正面的特質,其實都令人感到心疼,子女像是一群帶著4K畫質在觀看世界的人,能看見與感受很多細微的情緒,同時也時常因為資訊量過大而回頭導致情緒與生活的負擔,這些都是從小陪病中練習或學習而來。我們同時也能明顯的感受到帶領子女聚會與其他聚會的差異,很多時候子女的經驗分享會讓人感到沉重與緊繃,我想那就是他們受苦的生命厚度所帶來的氛圍。 

  親子關係糾葛則是會展現在對於父母的又愛又恨,也有許多子女處於與父母的矛盾依附關係中,好像這個生養我的人,我需要愛他,但我又擁有太多說不出來的痛苦,好像找不到正當性或立場去「恨」。這些複雜的關係與情感,是身為子女的苦楚與困難。 

 

四、總結  

精神疾病子女少在精神衛生系統與服務中被關切,然而,這個群體走過的路,我們都能看見受苦的痕跡,若是有機會多談一點、多聊一點,讓我們對於子女的認識與想像更多元,或許我們能夠更支持到這群受苦的孤獨者。 

 

 系列文章參考: 

【誰是精神疾病手足】─手足樣貌圖像I:精神疾病手足家屬聚會經驗整理https://vocus.cc/article/635f751ffd8978000183c0ed 

【當我成為照顧者】─手足樣貌圖像II 

https://vocus.cc/article/63f3286ffd89780001b29a0d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瘋靡popularcrazy—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
99會員
198內容數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4/22
「復元」究竟是什麼?問一百個人可能就有一百種不同的答案,在這場周末分享會中,我們跟著長期關注復元議題的張瀞文老師的腳步,從彼此的理解出發,試圖拼湊出一幅更完整的復元圖像。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2/20
一月中旬,我們迎來了2025年的第一場專線周末分享會。諮商心理師蔡宜芳為我們深入剖析了自傷議題,並分享了面對親友自傷時的因應之道。這場分享不只談及因應技巧,更著重在如何在陪伴過程中照顧好自己,為家屬/照顧者們開創出一個理解與支持的空間。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2025/01/10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在上一篇子女經驗整理中,我們看見了「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本篇文章將再深入探索這群受苦的孤獨者的經驗與特性。    一、不容易辨識    子女可能從小就會從報章雜誌、電視或電影等大眾媒體上,接受「精神疾病就是瘋子」等具有汙名的概念,甚至是鄰居親友的態度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自110年來,舉辦不同身分別的家屬聚會。本文由聚會帶領工作人員整理,試圖描繪精神疾病子女的樣貌。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這一天,活泉之家舉辦了《我與我的兩個媽媽》圖文書分享會。與會者除了關心精神障礙議題的民眾,現場有不少是精神疾病照顧者、家屬等。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基於相信「知識」的多元豐富性,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在去年度有個小小的嘗試,成立了訪談小組,想要訪談願意分享、又能反思自己照顧精神疾病家人心路歷程的照顧者,從他們一天24小時、一年365天的照顧經驗裡,提煉出寶貴的實踐知識。在這樣的脈絡下,誕生了《我的孩子》這本書。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伊甸基金會為了和精神疾病照顧者一起面對龐大的壓力及困境,與「家連家精神健康教育協會」及「甘草園家屬團體」共同籌辦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於104年底開始試營運,今(12)日專線正式啟動,同時也邀請將近數十位照顧者一同參與,並現身分享經驗,希望透過照顧者接聽照顧者的方式,交流彼此擁有的「肉搏知識」。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Thumbnail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應 1957福利諮詢專線 的邀請,參與了在2016年十月舉辦的專線研討會,成為與談單位之一,並寫了一篇文章聊聊照顧者專線的緣起、理念、發展與看見的議題。我們也想跟大家分享,讓大家更認識專線,所以將用兩篇文章的篇幅轉貼我們所寫的文章。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們協力了幾群跨組織、跨群體的照顧者,成立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希望不只是電話,未來更能進入家的現場,讓支持進家門,讓家庭照顧者得到力量,把家庭照顧者不僅視作服務對象也視為行動中的夥伴。不只是引入資源,更是在創造家庭內外的社會網絡-家庭與家庭間相互支持、家庭中發展出的社會關係。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我自認是個脆弱的工作者,與離自己生命經驗尤其相近的家屬工作,必定讓觸動或衝擊影響生活——例如,能夠同理對方的無力,所以更需不斷提醒自己,將經驗放下,回到對方的處境尋找轉機;反之,回到生活裡,我也需要花點力氣提醒自己抽離無力,靜觀、思考任何可能。
Thumbnail
在說別人不懂、亂貼標籤、污名的時候,能不能先想想,其實不是「別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那種「跟我不同、與我無關」的問題。在精神疾病的議題上,我們是苦主,但在罕病議題上,或核廢料上,或同志婚姻議題上…,我們是不是也成了用刻板印象來思考來評判的人?所以非我族類的區分,我們也成為讓其他族群痛苦的根源
Thumbnail
在說別人不懂、亂貼標籤、污名的時候,能不能先想想,其實不是「別人」是「我們」所有人的問題,是那種「跟我不同、與我無關」的問題。在精神疾病的議題上,我們是苦主,但在罕病議題上,或核廢料上,或同志婚姻議題上…,我們是不是也成了用刻板印象來思考來評判的人?所以非我族類的區分,我們也成為讓其他族群痛苦的根源
Thumbnail
在多年照顧患者的經驗中,體會到家屬所面臨的難題是: 1、 缺乏支持系統。有情緒時找不到紓解的出口,壓抑情緒導致成為病號。 2、 知識不足導致面對問題時没有察覺能力、處理能力、應對能力。 3、 精障者經過醫療協助後,呈現了多種狀況,需要多元性資源的注入
Thumbnail
在多年照顧患者的經驗中,體會到家屬所面臨的難題是: 1、 缺乏支持系統。有情緒時找不到紓解的出口,壓抑情緒導致成為病號。 2、 知識不足導致面對問題時没有察覺能力、處理能力、應對能力。 3、 精障者經過醫療協助後,呈現了多種狀況,需要多元性資源的注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