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日本與中國的各種路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出於我個人的興趣和能力範圍,凡是與日本與中國相關的學術著作,我儘可能買來研讀一番。就此而言,這些具有啟發性和激盪腦力的著作,於我就像大補藥一樣,經由我的思考(問題意識)和充分吸收轉化,最終就要成為我的思想基底,在必要的時候,登上思想的舞台,發表自己的觀點。我知道,像我這種非學術體制內的思想論述,基因上必然帶有野生(野性)的思考,不過,我對此不符常規的方法論卻自得其樂並決意地走下去,因為我喜愛各種通往學問核心的可能性與路徑。

 

例如,我認為今日中午我對詩人李敏勇的深度訪談就是最佳例證之一。為何我堅持己見?因為不論我提出多麼尖銳的問題都得到了滿足:包含臺灣、日本和中國政治權力、歷史條件、社會構造和文化思想等議題上,他都能用深入而寬廣(近似詮釋學的)的視點,及時為我吹散了疑惑的烏雲。而置身在這種情況下,我總是樂於稱之為思想的掃雷行動,又說它是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想盛宴。至少,我的確獲得了許多寫作靈感,有文化思想(史)比較、有詩人對政治的嚴肅思考,進一步說,具有代表性的詩人田村隆一、吉本隆明和李敏勇,他們是如何直面與思考戰後的思想遺產的?

 

或許是默契使然。我坐在電腦桌前準備工作之際,惟喆傳來了《日本研究》第一期電子檔,瞬間又開啟了我的日本研究的開關。雖然我手上已有諸多北京大學的《日本學》期刊,但閱讀這刊印於1943年的《日本研究》,對我仍有重要的參考和刺激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研究與客觀環境條件的變化,日本研究本身必須更新進取,積極迎向新思惟與新的挑戰,所謂學問不透過正面激辯和交鋒,它何以實現真正意義的復興?

 

說到這裡,我又想起了一本好書:中砂明德《江南:中國文雅的源流》,在該書第二章「學術市場」,有一小節「對學術的包裝」,我讀來思想特別受到觸動,為了加深這旨趣及意義,我有義務將此突顯出來:

 

「負責把新安學派的啟蒙書推向市場的建陽出版界,在「如何提供知識」一事上,頗費了一番心思。類書,是這番心思的一個體現。

類書,可以說是古代中國的百科辭典,是從大量書籍中提出部分訊息,分門別類整理之後,向讀者呈現的一類書籍。早期的類書,主要是由保有相當數量的政府部門製作,專供帝王、貴族參考。

到了宋代,民間類書製作也多了起來。其中要屬建揚的類書出版最引人注目。建陽通過將眾多書籍的摘要編輯成書,來滿足愛書家以外的普通讀者的需求。當時應該是相當受歡迎,所以元代之後也不斷被修訂再版。不過,類書只能提供泛而淺的知識。要是按照朱熹的觀點來看,這種書恐怕是應受批判的。

不過,在包裝方法上花心思這點上,推出類書的出版業者和朱熹朱子學者卻意外地相近。類書界的王牌製作人祝穆,是朱熹母親那邊的親戚,他自己和朱夫子的關係上也相當親近。不過,情況不只如此。

前面講到的朱熹、呂祖謙合編的的《近思錄》,收錄編輯了他們的宋儒前輩周敦頤、程頤、程頤、張載的言行,作為宋代的教科書,其影響力不限於中國更是波及朝鮮、日本。要說為何這本書能夠如此普及,只要是因為它是由朱子所編,不過書中先確定如「道體」「為學」「致知」這樣的類目,再圍繞這些類目來整理諸聖賢言說的巧思也貢獻不少。

 

不久,朱熹對自己的對弟子講過的話,也整理成了《朱子語類》要說蒐集老師言論整理成書的這體裁,從前就有禪宗的語錄。朱子在編輯整理以朱熹為代表的語錄時,想必會將禪宗的語錄當作先行作品放在心上。不過,與之前那些語錄不同的是,他們會將所收錄的言說按照「理氣」「鬼神」這樣的項目分類。實際上,他們做的也是一種類書。這樣一來,查找朱熹的發言就變得容易多了。新安學派在編書的時候,非常愛用「語類」這種體裁。在知識的包裝上花的心思,大大促進了朱子學的發展。」

 

總結的說,我認為熱愛深感有趣的學問向來就存在許多路徑,它未必能夠得到預期的實際利益,但是有時候,它也會慷慨地為探路者開展壯麗美妙的風景。(2025年1月14日)

 

延伸閱讀:

 

中砂明德《江南:中國文雅的源流》(江蘇人民出版社,2024-11)

葛兆光《形似神異:什麼是中日傳統政治文化的結構性差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4-8)

avatar-img
11會員
229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邱振瑞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前一陣子,閱讀鶴見俊輔的《掙扎中的決斷:竹內好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1)的過程中,總覺得意猶未盡,重又把竹內好的著作拿出來,與其中提及的文章比較一下。今天,我選讀了竹內好《日本とアジア》(ちくま学芸文庫,2019年11月第12刷)中的「北一輝」,意外得知立野信之(1903-1971)這位奇
心境的轉變果真巨大改變了人的外貌嗎?   著名日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堺利彥(1871-1933),在其隨筆散文〈我的父親〉中,寫了一段對父親容貌的回顧,讀來頗能引發同齡人的共鳴。他這樣寫道:「……我記憶中的父親(堺得司)已經五十歲了。他的頭髮已經有些稀疏(看上去有點老態),有時候,他會說「怎麼可
出於對歷史學的熱愛,凡是遇見有系統性的史學著作或人文社科通史類書籍,我儘可能買來閱讀研發一番。這樣做有諸多好處:一來增加自己的見聞,二來全力吸收和轉化的需求,將之融入自己的思想水庫裡。朋友曾經半開玩笑問我,在此之前,你為了淘書和寫作需要,經常進出日本的古舊書店,那麼這份熱情是否同樣適用於古舊書的歷史
從日本文化印刷媒體傳播的視角來看,蔦屋重三郎(1750-1797)可以說是今年的大贏家,因為這位誕生於二百七十餘年前的出版商,在作古兩個世紀之後,再度以華麗的姿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觀眾將因其打拚精神得到鼓勵,進而有勇氣為開拓生活(事業)而戰;出版社、編輯、研究者、作家、他的出生地同樣蒙受其利。  
說來巧合。 晚間,與作家辜振豐通話(交流編輯和寫作經驗),無意間,聊到了近年來日本的話題人物:蔦屋重三郎。坦白講,蔦屋重三郎體現的重商主義精神,向來都是我們投身出版與銷售的研究對象,自然要關注搜集和閱讀相關著作。 就他的觀察,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上,有近30本「蔦重」話題書,他打算全部購入融會
長時段研究山本薩夫的人,對於山本拍攝大場面電影所展現的華麗風格及其資金來源:後台老闆或贊助商(有一說他接受北朝鮮透過日本共產黨的資金),多半知之甚詳。眾所周知,進入1970年代,日本電影界的競爭白熱化,山本這種大手筆的做派,很快為自己推向了聲譽的高峰。商人與政客是很務實的經濟動物,他們絕不讓自己的鈔
前一陣子,閱讀鶴見俊輔的《掙扎中的決斷:竹內好傳》(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1)的過程中,總覺得意猶未盡,重又把竹內好的著作拿出來,與其中提及的文章比較一下。今天,我選讀了竹內好《日本とアジア》(ちくま学芸文庫,2019年11月第12刷)中的「北一輝」,意外得知立野信之(1903-1971)這位奇
心境的轉變果真巨大改變了人的外貌嗎?   著名日本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者堺利彥(1871-1933),在其隨筆散文〈我的父親〉中,寫了一段對父親容貌的回顧,讀來頗能引發同齡人的共鳴。他這樣寫道:「……我記憶中的父親(堺得司)已經五十歲了。他的頭髮已經有些稀疏(看上去有點老態),有時候,他會說「怎麼可
出於對歷史學的熱愛,凡是遇見有系統性的史學著作或人文社科通史類書籍,我儘可能買來閱讀研發一番。這樣做有諸多好處:一來增加自己的見聞,二來全力吸收和轉化的需求,將之融入自己的思想水庫裡。朋友曾經半開玩笑問我,在此之前,你為了淘書和寫作需要,經常進出日本的古舊書店,那麼這份熱情是否同樣適用於古舊書的歷史
從日本文化印刷媒體傳播的視角來看,蔦屋重三郎(1750-1797)可以說是今年的大贏家,因為這位誕生於二百七十餘年前的出版商,在作古兩個世紀之後,再度以華麗的姿影進入了公眾的視野。觀眾將因其打拚精神得到鼓勵,進而有勇氣為開拓生活(事業)而戰;出版社、編輯、研究者、作家、他的出生地同樣蒙受其利。  
說來巧合。 晚間,與作家辜振豐通話(交流編輯和寫作經驗),無意間,聊到了近年來日本的話題人物:蔦屋重三郎。坦白講,蔦屋重三郎體現的重商主義精神,向來都是我們投身出版與銷售的研究對象,自然要關注搜集和閱讀相關著作。 就他的觀察,日本亞馬遜網路書店上,有近30本「蔦重」話題書,他打算全部購入融會
長時段研究山本薩夫的人,對於山本拍攝大場面電影所展現的華麗風格及其資金來源:後台老闆或贊助商(有一說他接受北朝鮮透過日本共產黨的資金),多半知之甚詳。眾所周知,進入1970年代,日本電影界的競爭白熱化,山本這種大手筆的做派,很快為自己推向了聲譽的高峰。商人與政客是很務實的經濟動物,他們絕不讓自己的鈔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桃園機場雖然有時候會漏漏水出點小問題,但其實它貴為台灣國家門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的!推薦給常出國的旅人,在機場大逛免稅店之虞,也可以去使用一下這些便利的設施!就讓KKday幫大家整理5個大家不太知道但好好用的機場實用服務資訊吧!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桃園機場雖然有時候會漏漏水出點小問題,但其實它貴為台灣國家門面還是有很多值得稱讚的地方的!推薦給常出國的旅人,在機場大逛免稅店之虞,也可以去使用一下這些便利的設施!就讓KKday幫大家整理5個大家不太知道但好好用的機場實用服務資訊吧!
比較2017年與2024年日本東北旅遊照片,對比藏王樹冰、銀山溫泉、山寺等景點在不同時間的景觀差異,即使地點相同,不同時間的體驗與感受截然不同,珍惜每個當下的珍貴回憶。2024年因暖冬導致雪景不如預期,反觀2017年的雪景壯觀美麗。新聞報導2025年日本東北暴雪,衷心祈願一切平安。
【2019/3 春】 <上野恩賜公園> 是個知名的賞櫻地點。腹地廣大、交通方便,加上園內有40種的櫻花,多達1200棵櫻花樹,使得這邊成為野餐賞櫻的首選場所。每到櫻花季,樹上會掛滿燈籠,而一大早就可看到樹下鋪滿了佔位的野餐墊,人潮不斷地聚集,從早到晚絡繹不絕。
2024年日本勞動力人口逆勢上揚,即將突破7000萬人,創下1953年以來新高。高齡者就業人數連續20年增長,女性就業人數也持續刷新歷史紀錄,正式員工數量大幅增加。然而,人口持續萎縮仍是長期挑戰,日本政府和企業需推動工作方式改革、投資技術創新、完善托育和養老服務等。
在漫畫與動畫時期就給人不錯體驗的作品《工作細胞》,敘述關於人體細胞擬人化後的故事,藉由紅血球和白血球兩人在身體中的突發日常,對抗細菌病毒之餘,也了解人體的身體構造,隨著主人翁的身體活在億萬細胞世界。這樣的作品在真人化後需要許多後製動畫與搭景製作,在《工作細胞》真人化後的日本電影,表現會是如何?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希望透過條列和簡介,可以更方便讀者選讀自己偏好的主題。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每當我學習新東西,總是感到無比的興奮。相較於買車出遊,我更喜歡透過摸索新事物來擴展自己的眼界。 ▋透過閱讀擴展視野 我主要透過購買書籍來進行探索,這也多虧父母從小到大提供的經濟支持。從幼稚園到博士畢業,我大概購買了四五千冊的書籍。父親甚至在我的房間外搭了一個鐵皮屋,專門用來存放我各式各樣
幾乎沒有人會否定:掌握和讀懂多種外國語的人,哪怕只精通一種外國語,他們擁有那種語言能力都是令人羨慕不已的。對熱心汲取文化思想資源的作家來說,閱讀這種非本國語的著作文本不但必要,而且又能深化和啟發寫作的內容。當初,我就是抱著這種想法努力學習日本語的,所以,日本語是我通往思想之路的重要橋樑。   今
我自己很喜歡同時讀多本書。 而且我會先比較每一本書的目錄, 來學習每個作者編排內容的方式。 例如機器學習就有很多的書都在教, 而且裡面的內容也可以差異很大。 有的書可能整本都是理論, 有的書整本都是程式碼, 而理論仔細去比較, 有的又更側重其計算複
有一次,朋友T對我說,你厭惡各種型態的獨裁主義,自然對日本共產黨意識型態及其政治論述不予苟同,為什麼還購買日本共產黨或其相關機構的出版品?這不是自矛盾嗎?乍看下,這種說法頗有道理,並可以把它延伸到我大量閱讀簡體(人文社科)中文書的心態上。   在我看來,反對(中國或日本)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型態,與
我一直都不太能專心讀完一本課本, 總是喜歡收集各種在講同一個主題的書, 然後去分析這些書之間哪邊一致,哪邊不一致。 教科書作為老師上課時候的主要引用來源, 我想只要那本中文教科書的品質夠好,那麼用中文教科書也很適合。 然而,我想大家都有經驗,理工科的中文教科書,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在閱讀認識自己相關書籍中遇到瓶頸,剛好又有讀到“多元思維”這個詞,所以想轉換一下思維,多閱讀多思考多整合,想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閱讀以及訓練一下思考力的肌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A.讀書能獲得知識,並能在書中得到不同體驗,思考其中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若能將知識與體驗內化,就能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
Thumbnail
希望透過條列和簡介,可以更方便讀者選讀自己偏好的主題。
Thumbnail
其實除了研究所需,觀察也是靈感的來源、也可以是日常生活的樂趣。
每當我學習新東西,總是感到無比的興奮。相較於買車出遊,我更喜歡透過摸索新事物來擴展自己的眼界。 ▋透過閱讀擴展視野 我主要透過購買書籍來進行探索,這也多虧父母從小到大提供的經濟支持。從幼稚園到博士畢業,我大概購買了四五千冊的書籍。父親甚至在我的房間外搭了一個鐵皮屋,專門用來存放我各式各樣
幾乎沒有人會否定:掌握和讀懂多種外國語的人,哪怕只精通一種外國語,他們擁有那種語言能力都是令人羨慕不已的。對熱心汲取文化思想資源的作家來說,閱讀這種非本國語的著作文本不但必要,而且又能深化和啟發寫作的內容。當初,我就是抱著這種想法努力學習日本語的,所以,日本語是我通往思想之路的重要橋樑。   今
我自己很喜歡同時讀多本書。 而且我會先比較每一本書的目錄, 來學習每個作者編排內容的方式。 例如機器學習就有很多的書都在教, 而且裡面的內容也可以差異很大。 有的書可能整本都是理論, 有的書整本都是程式碼, 而理論仔細去比較, 有的又更側重其計算複
有一次,朋友T對我說,你厭惡各種型態的獨裁主義,自然對日本共產黨意識型態及其政治論述不予苟同,為什麼還購買日本共產黨或其相關機構的出版品?這不是自矛盾嗎?乍看下,這種說法頗有道理,並可以把它延伸到我大量閱讀簡體(人文社科)中文書的心態上。   在我看來,反對(中國或日本)共產黨的政治意識型態,與
我一直都不太能專心讀完一本課本, 總是喜歡收集各種在講同一個主題的書, 然後去分析這些書之間哪邊一致,哪邊不一致。 教科書作為老師上課時候的主要引用來源, 我想只要那本中文教科書的品質夠好,那麼用中文教科書也很適合。 然而,我想大家都有經驗,理工科的中文教科書,
Thumbnail
從自己精神世界中創造出來的靈感,才是屬於自己的真知識。
在閱讀認識自己相關書籍中遇到瓶頸,剛好又有讀到“多元思維”這個詞,所以想轉換一下思維,多閱讀多思考多整合,想透過這本書學習如何閱讀以及訓練一下思考力的肌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一些想法: A.讀書能獲得知識,並能在書中得到不同體驗,思考其中能為自己帶來什麼幫助,若能將知識與體驗內化,就能
Thumbnail
緊接上回,中文系大專課程完結之後,我也開始在社會浮游,生活飄泊不定,閱讀習慣倒是出奇穩定,進度緩慢但持續,選書口味也差不多,仍然以小說為主。不過有別過往追求脫離現實,我反過來開始追求寫實。 主因是我發覺我理解不了現實世界怎樣運作,生活有太多議題太多疑問需要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