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已經來臨,這是一個重新審視自我並設下新目標的好時機!在職涯發展的道路上,「自我效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由心理學家班杜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是指個人對於自己是否能成功完成特定任務的信念。簡單來說,如果你相信自己能做到,那你便更有可能投入努力、克服困難並實現目標。這種信念不僅影響我們的選擇,也決定了我們在面對挑戰時的堅持程度。
然而,許多人在職涯規劃時容易被不確定性與未知感嚇跑了。他們可能會想:「我從來沒有做過這個,我能成功嗎?」但事實上,心理學研究指出,技能是可以學習的,信念也能改變。如果有夢想,不妨先問問自己:為什麼不試試?
美國史丹佛大學的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德韋克(Carol Dweck)提出了成長型心態
( growth mindset)的概念,主張我們的能力與才能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可以透過努力與學習逐漸提升。與固定型心態(fixed mindset)的人不同,擁有成長型心態的人更願意接受挑戰,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
例如,一位從事行政工作的專業人士可能夢想成為產品經理,但礙於缺乏技術背景而猶豫不前。如果他選擇抱持成長型心態,就會意識到這些技術技能是可以學習的,或許是透過線上課程、參加研討會或請教專家來獲取知識。
這樣的思維也呼應了蘇格拉底的名言:「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
這句話並非表達無能,而是一種智慧的謙遜,提醒我們學習的道路永無止境。
在哲學與心理學中,許多觀點共同強調了行動的重要性。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在《存在與時間》一書中提到:「存在本身就是朝向死亡的存在。」
我們的生命本質上是有時間限制的,而這種有限性賦予了我們選擇與行動的意義。
如果我們總是等到「準備好了」才開始追夢,可能永遠也不會開始。真正重要的是,我們能否在不完美中啟程,在行動中逐步完善。班杜拉的研究也指出,成功經驗能夠強化自我效能,而即便是小小的成功,也能為下一步注入信心。
你現在的生活,是你過去所做選擇的結果。
而未來的願景,取決於當下的努力與行動。
新的一年是一個重新出發的契機。如果你對自己的職涯方向感到迷茫,不妨問問自己:「我的夢想是什麼?」
「有哪些可以學習的技能來接近這個目標?」
「有哪些資源或人脈可以幫助我?」
例如,假設你想成為一名婚禮主持人,但你對舞台表現或語言表達感到不自信。這時,你可以參加相關課程、觀摩其他專業主持人的表現,甚至從小型活動的主持開始,逐漸建立自信與經驗。
如果我們想要改變未來,就必須從當下開始。或許你正對自己的職涯感到迷茫,或者覺得夢想遙不可及,但別忘了,學習的能力與成長的潛力是與生俱來的。只要願意踏出第一步,並相信自己能夠學會、適應與成長,未來的每一天都會比今天更接近你的夢想。
生命有限,時間不等人。如果有夢,就去追;如果不會,就去學。